近年来,为什么有大量的知名企业纷纷选择投资农业,最后却亏得一塌糊涂?

流星小子


个人认为农业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主方向,是推进城市化进程、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最终目的,房地产的迅猛发展是城市化进程的附“产品”,而真正的主战场个人认为还是在规模化农业上,房地产作为城市化进程的附属品都可以迅猛发展二十年,可以预见未来农业的发展空间及时间会有多大,当然这是比较长远的考虑,把视角拉回到眼前,有人不禁要问:既然农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那为什么很多人都亏得一塌糊涂,究其原因,个人认为可能有以下几点:

一、农业投资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很多人对存在的困难准备不足:

农村目前是一片荒芜,有广阔的空间待你去发挥,它就像一个被严重低估的股票一样,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名企跨界投资农业的初衷,但是,我们也必须正视一点:农业投资周期长,短期见不到利润,而且投入非常大,自然灾害等不可抗风险比较大,技术要求非常高(种三亩地和种三百亩地对技术和管理的要求完全不一样),而目前很多人玩农业动机各不相同:有的是想利用自身人脉骗补贴,有的是外行人进来玩票的心态,有的虽然是想脚踏实地的做农业,但怎奈资金和技术有限,资金断裂被迫出局。。。

二、配套设施不健全:

以农村水利为例,我是在农村长大的,在我的印象当中,农村的水利设施早已荒废多年,根本无法投入使用,现在农村的留守老人在家种点口粮的这点田地灌溉都成问题,只能种非常靠近水源的田地,可想而知,目前农村的水利设施是多么的糟糕,以前老一辈在生产队辛辛苦苦搞起来的水利设施早已荒废殆尽!

有的人说可以自己去挖塘蓄水,即便这样你能灌溉多少田地呢,水利设施毁坏的深层次影响是留不住水源,暴雨过后又是缺水,这不是凭个人能力能解决的事情。

三、农业保险制度有待完善:

搞农业最怕的就是自然灾害,这是农业最大的风险,而且是不可抗力,那么推行农业保险制度就十分必要了,如果遇到干旱、瘟疫等自然灾害,保险公司能够全额赔付农户损失,农户将无后顾之忧,投资农业的积极性也将大大提高!

四、农产品价格和技术缺少国际竞争力:

据2017年的农产品进口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农产品进口额高达1258.6亿美元,同比增长12.8%,而今年的1-3月,这一数据进一步扩大,中国目前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很多农产品进口价格比国内的便宜,如果没有国家价格补贴,很多农户将亏损更严重,而在农业技术上,我们过去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模式早已落后国外许多年,种三亩地和种三百亩地对技术和管理的要求是大不相同的,这就跟炒股操作30万的账户和3000万的账户在难度上是大不相同的道理一样(当然,农产品进口增加的另一个原因是我国农村抛荒严重)

以上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性建议

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K涛资本


为什么投资农业却不赚钱?

因为农产品价格有周期性,也许今年赚钱,明年就不赚钱了,投资就有可能出现亏损。此外农业产品受生物规律和自然气候条件的根本制约,有明显的季节性、区域性和周期性。而且还受政策调控的影响。

首先,利润很难稳定的保持。

纸面上算出来的利润对于二三产业可能是可靠的,但对于农业就不一定行。比如,超市的一般毛利率得保持在20%—25%之间,这样才能保证净利润在3%—5%左右,而且常年稳定。但是农业很难预测,农业产品的市场价格波动大而且不好预测,某种程度上不亚于撞大运,“蒜你狠”“姜你军”就是这样。

以猪肉价格为例,去年是猪周期被打破,猪价大幅上涨,生猪价格最高时达到20.87元/公斤,养猪场赚到钱了,然而从从今年开始,猪肉价格开始下跌。今年6月7日的生猪出厂均价只有13.43元/公斤。那时跟风新建的养猪场损失惨重。

其次,农产品不是完全市场定价。

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生猪等主要农产品,因为牵涉到民以食为天这个治国理政的根本稳定问题,所以每个国家都不会完全市场化,而是强力进行宏观调控,确保供给的数量有保障,而且价格比较平稳。

所以,农产品的利润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第三,人工是个大成本。

如果企业是生产农产品,则场地、草料、人工、资金等成本高,就目前的市场行情来说,也难挣钱。再看市场上那些节节攀升的农产品价格,基本有一条规律,凡是能够工业化的、机械化的,就涨得慢甚至比较便宜;凡是无法工业化、机械化的,肯定比较贵,而且一年贵似一年。过去嘲笑发达国家水比奶贵,菜比肉贵,如今在中国也差不多了。

像养殖业这类劳动密集型产业,不算好了人工费,利润肯定大打折扣。

第四,要看到底烂了多少?

农产品销售更大的问题是保险、贮藏和运输损害问题,而且成本上居高不下,最后的储藏环节损失不是一个小数字。即使粮食这样的耐藏型农产品,储藏环节的损失也在8%—10%,更不要说生鲜农产品了。

第五,挣钱难,赔钱容易

农业挣钱不容易,但赔起来却容易得多。算好的利润根本经不起天灾人祸的冲击。农业的风险真的不好控,主要的包括旱灾、洪涝、冰雹、霜冻、病虫害等,防不胜防,算好的利润一次自然灾害可能就没有了。

2014年春节前后的禽流感传闻导致全国家禽业受到重创,价格下跌,销售不畅,广大家禽养殖场户损失惨重,但这个损失谁来赔?

要想做赢现代农业,你要懂政策、懂农业、懂合作、懂营销、懂管理、懂创新,还要懂自己。真正的现代农业模式还是需要认真研究下的。没考虑好之前,最好还是不要一脚踏进去!


面包财经


这个问题的回答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农业,一部分是企业。先说农业,农业与工业服务业不同,首先它有先天的弱质性,具备双重风险,一是自然风险,二是市场风险,虽然现在我国对于风险监测预警机制的建设相比于之前已经进步许多,但是抵御风险的能力依然不够成熟,双重风险的存在也决定了农业面临更多的不确定因素,而就目前而言,我国国内的农业保险体系还不够完善,期货等金融衍生品与农业也还没有达成有效对接,这使得农业的风险分散也较为困难,最终导致了农业生产风险较高的局面。另外,农业生产还具备投资大,生产周期长的特点,如果中途出现资金链的断流,这对农业生产的打击是十分巨大的,而且农产品很少存在半成品的说法,比如生产苹果,中途出现意外导致苹果未能成熟,那么这些苹果将很难进行出售,而在工业产业中,半加工的产品也往往能够出售从而获取一定的资金回笼。

在企业方面,主要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宏观背景,二是人才。目前的社会背景正处于企业投资农业的摸索阶段,之前并没有太多成熟可靠的模式以供借鉴,大部分的企业还都处于试错阶段,所以出现失败的案例是不可避免的。另外,由于农业与二三产业的区别,学习公司管理的人员由于对农业的了解不够深入,从而很难在投资农业时进行有效管理。而且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很难具备像工业生产一样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去衡量生产的好坏,这使得生产监督就变成了一个很困难的事情。所以在进行农业投资时,一定需要一批真正了解农业,懂农业的人去操作,这批人才就是保证投资成功的关键!


韩一军


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问问,为什么美国的农民却能够稳定地赚钱?毕竟农业面临的风险(天灾、病害等)大家都一样,美国的农民也未必见得比中国农民更加勤奋。大致厘清中美农业之间的差异,就能弄清楚为什么在中国做农业始终是亏损的了。


最典型的差别,在于两国农业的集约化程度不同。


美国是世界第一农业大国,但农村人口只占总人口的2%(大约600万人);与之相比,中国农村人口有6亿人,占总人口的44%。


由于农业人口相差很大,中美农民所拥有的耕地面积相差也非常明显。2010年,美国的农场约有220万个,农场占地面积为9.2亿英亩,平均每个农场的面积为418英亩(相当于2500亩),而中国人均耕地面积为1.52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因为农民拥有土地的规模不同,所以注定中美农业之间差异非常巨大。

1,两国农业生产的效率完全不同。美国的农场都是大型机械化,采用统一的、先进的农业技术进行管理,所以差能稳定、成本可控。但中国大量是小农生产,经验和技术都十分传统,抗灾害的能力非常差。即便是一些想做集约经营的企业,也未必能达到美国一家农场的生产规模。

2,农民少了,农业协会的建立也要容易得多。美国拥有强大的农业协会,比如大豆有大豆协会,玉米有玉米协会,协会可以从总量上控制产品的生产。你试试在中国将上亿种植水稻的农民弄成一个协会?这个难度简直比登上太阳还要难。所以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很多农产品价格暴涨暴跌,因为大家都是一窝蜂地上,没有一个统一的协会去协调大家的产量。


农业协会的好处还不止于此,协会强了, 还可以帮助农民去协商价格,还可以搜集最重要的市场信息,甚至游说政府影响国家政策,这是单个生产者无法做到的。


既然农业集约化的好处如此之多,为什么中国不往这个方向走?

这要归结到制度因素。中国农村的土地政策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拥有土地的长期使用权。国家这些年也在鼓励土地流转,集约化经营,但这样做的成本是非常高的。一家企业想要说服大量的农民将土地交给自己经营,这样的协调工作是非常艰难的,而且可能面临违约的风险,所以即便是那些有志于做农业投资的企业,可能连土地流转这一关都没法解决。


由于农村的土地所有权是集体的,农民个人只拥有使用权,企业拿到土地搞集约化经营,承受的资金压力会非常大,因为银行是不承认土地所有权可以质押用于贷款。虽然这些年各有关单位也在尽力解决这个问题,但这样的问题并非朝夕所能克服。


所以,中国农业大起大落,中国农业投资面临的困难,实际上是制度上的困难。病害、自然灾害这些都只是技术问题,全世界农业都有,并非中国农业投资很难赚钱的根本原因。


每日经济新闻


说农业不赚钱,新闻动不动就是大学生返乡创业、白领返乡创业、农村致富带头人,如何如何年赚百万千万,尤其是致富经,看的人热血沸腾。

说赚钱吧,搞农业的兴冲冲投入灰突突的出来也数不胜数,都是血和泪的教训。

我们看农业领域的上市公司,如新希望、雏鹰农牧、大北农、獐子岛等都是与养殖、农资、农化相关;如登海种业、隆平高科、东阿阿胶、北大荒等集中在种业、生物科技、中医药产业、地域大农业。

可以看到,做农业如果是单纯的种植或养殖,没有经验、没有找准项目或没有实现二产、三产融合,即使摊子铺的再大也做不强。

近几年大笔投资农业的多半是原先做房地产、矿产赚钱了的,看到国家对农业的重视和所谓的农业风口到了,又想占据土地资源的先机,就秉着他们有钱、胆子大、路子野的势头投身农业,加上地方上的扇乎,规模要搞大、基建要修好、各路人马召集起来,有钱砸嘛,以为怎么也能砸出个响来。


殊不知,搞农业的坑你防不胜防:

土地流转。中国土地规模大,但是由小农分散经营,没有合理的制度或关系支持,流转起来相信操作过的人都知道它的难处有多大。

管理农民。农民伯伯自家种地,尽心尽力任劳任怨,而如果作为农场工人,如果你没有与他们打交道的经验或利益共享的分配方式,那么你会为他们磨洋工、顺手牵羊之类的行为愁死。

天气、市场风险。养鸡的碰上禽流感、养猪的赶上猪周期,种菜栽果的遇上大风、冰雹、干旱洪涝,那是靠老天爷脸色吃饭,就比如近期湖南、广西、江西的大洪水,凡是洪水过境的地方,管你是大棚还是基地还是什么养殖场,基本上是全军覆没。

品质稳定度。到销售阶段,不管是走批发市场、商超、电商哪种渠道,农产品的品质和供应链稳定程度决定了你的渠道拓展宽度和利润率,但如果种苗、技术、管理、采收、储运等环节任何一环出现问题,影响的就不是一星半点。

塑造品牌。为了尽快打开市场,提高在消费者心目中的知名度,做深加工、做营销、打广告,但真正成功的却不多,要么被地域品牌淹没,要么沦为土特产。

资金周转难。如上面提到的转行投资农业的习惯贪大求全,以工业化的思维来做农业,重资产轻流动,而农业生产有周期性,必须等到产出销售之后才能回笼资金,这期间都是纯支出,遇到资金短缺,又因为土地和作物作为抵押资产的不确定性,导致难以获得金融信贷支持。

那农业到底有没有投资价值呢?肯定有,但方向是适度规模农业、精致/精品农业、休闲农业、循环生态农场、食品农业……

没有不赚钱的行业,只有不会赚的企业。希望投资农业的企业或个人要慎之又慎,做好打硬仗、持久战的准备,热爱土地热爱这份事业,它必然会给你回报。

【云种养APP—解决一切农业难题,新时代农民好帮手】


云种养


很多企业投资农业,看到的是短时间农业可能的暴利以及进入门槛不高,而进入,但实际上,却忘记了农业的周期性与其中的科技门槛。

1. 农业有极强的周期性。

这个周期性的背后的原因就是供需关系,因为农产品的门槛较低,当一种农产品价格上涨时,有高额利润时,就会有大量进入者,跟风,这样就使得供给过剩,来年价格就会降低。

这里,我以猪肉为例。这里,我需要指出的,有周期的不仅仅是猪肉的价格,还有喂猪的饲料,玉米的价格周期。

不知大家还记不记得,2016年有一个段子,是说创业板一半的利润都来自于养猪的。这家企业就是温氏股份。2016年,对于温氏,一方面是受近来猪肉,鸡肉价格的上升,温氏的收入上升。

另一方面是饲料价格(玉米价格)的持续走低,导致温氏节约了开支。温氏的支出中,猪方面65%的成本来自于饲料,鸡方面71%的成本来于饲料。

这使得温氏在2016年,全年净利润达到了122亿,创造了其有史以来的最高年利润。

而在今年的上半年,由于猪肉价格下跌以及饲料价格上涨,温氏2017年上半年净利润仅为18亿,同比下降75%。

2. 农业也是有门槛的。

其实,农业也是有科技含量的,所以,新进入的企业需要在科技上有优势,是很难的事情,这需要长期积累。

这里,我们还是以养猪为例。温氏目前的养猪技术可以说是全国第一,养猪看两个指标,一个是PSY,一个是料肉比。

从PSY(即每头母猪每年能够提供断奶仔猪的数量)来看,温氏的PSY能够做到23,而中国的行业平均是15,超越150%,而从料肉比来看(几斤饲料能够产生一斤猪肉),温氏的料肉比是2.45,而中国行业平均是2.8-3之间,这一块温氏又节省了20%。

这一高(PSY)一低(料肉比)让温氏有了国内行业最低的成本。以生猪业务为例,温氏的动保成本为68元/头,而行业平均是100元/头,而这使得温氏猪肉的每斤成本能够控制在6元以下(报告显示为5.6元/斤)。这样的成本优势,也让温氏能够在熬过更长的寒冬。


综上,很多企业投资农业,并没有看清楚,而是脑热的投资,这当然会亏钱了。


钱真理


农业公司很容易财报造假,因为农业公司的资产不是体现为扇贝,奶牛等活体资产,就是树苗等农作物,这就为审计师现场核查造成了很大困难,这是其一;其次,跟餐饮业一样,农业公司的交易环节多采用现金交易,没有银行的单据作为第三方凭证,这也导致了农业公司报表搀水的便利。最重要的原因,投资就是投人,农业公司创始人出身局限,思维不够开阔,比如明星项目五峰农业就是拿到投资后,扩张速度太快,资金链断裂只能跑路。

但不能以偏概全,农业,特别是高效农业是以后发展的大方向。虽然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农业项目周期性太强,比如著名的猪周期,但是农业发展不强,中国人吃什么?几个明星项目亏损了,并不能代表中国农业的全部。


艾米米


因为不懂农村,不了解农民,所以亏本是必然的。


农村有农村的特点,农村与城市的差异化才是农村发展的基础!想把农村非要整成城市样,不亏才怪。农业本来就是投资大,生产周期长,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大的行业。投入农业,主要是产出农产品。但一些大企业到农村来先是圈地,然后建办公大楼,投资巨大!重心一下子就偏了,哪有不倒之理!


农民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就是土地。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如果不照顾好农民的利益,不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边缘化农民的结果是难以在农村立足的!一些企业来到农村,不愿和农民打交道。几百块钱一亩把土地流转下来就不管农民了!员工也找外地的,农民除了收几百块钱一亩的租金外,与企业再无关系!当企业发展见效后,一些农民开始反悔,企业与农民逐渐对立起来,企业发展自然受影响。所以必须要有利益联结机制。其实农民一旦组织起来,培训好,是可以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千万不能整成地主与农民的关系!


所以,投资农村一定要了解农村,懂农业,爱农民。只有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才是乡村振兴的终极目标,也是企业社会责任,历史责任的价值体现!


都市家庭的乡村乐园


近几年,随着政策的倾斜和宣传力度的加大,很多人都看到了农村发展的前景,一些有理想、有资金的人都纷纷冲入农村,奋力的捣腾,幻想赚取一个大大的红包。但是,现实很残酷,很多人栽了大跟头才反应过来,原来贫苦的农民伯伯们不是懒,也不是不聪明,是农业太难搞了。

第一波冲进农村市场的人都是看到了所谓的农业风口,农村的猪都飞上了天了,于是又想玩城市里那一套,利用土地资源的先机,加上有钱、有胆、有人,于是义无反顾的投身农业。庄园建起来了、大把的资金砸进去了、农产品也丰收了、可是自己的钱没了。血的教训说明了以下几点,后来的企业家、创业家们要好好琢磨:

1、没有金刚钻,不要玩“情怀”。很多企业家、创业者义无反顾的跳进坑里,都是因为“家乡情节”、“田园情节”、“回馈农民”、“感恩农村”等善良的情怀,还有的是对传闻中暴利诱惑的一种冲动,但是对农业真的不懂,这种无知,让他们很容易就产生出轻视、无畏的想法。等资金链断裂的时候,才发现农村真的太大了。

2、投资周期是真的长,没有十年以上打算的趁早收手。对于种养殖行业来说,要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盈利,经营周期大概10-15年(3-5年摸清农业的特性和市场,3年时间做产品和品牌,5年时间整合产业链资源)。这样长的周期,不停的投入,回报却很少,万一资金链断裂,那前期的投入就全部打了水漂。

3、没有自己独特的产品和技术含量,盲目跟风肯定要玩完。很多创业者,看到西瓜好卖就跑去种西瓜,看到小龙虾走俏就跑去养小龙虾,以为去年价好的产品今年的价也会好,做出来就有人收,不担心销路,可实际上并非如此。盲目跟风情况太严重,没有自己独特的产品和销售渠道,市场迟早把你赶出去。抓住一个发展机遇,始终坚持并发展科技含量,孕育品牌,最后才是推广和市场。

4、紧盯某一环节,不要幻想吃遍整个产业链。农业的范围太大,任何一个项目,做进去之后就会发现可关联的领域太多了。本来是想养猪,说不定养着养着就会觉得做饲料很赚钱,然后还会发现屠宰、深加工也很不错,结果是摊子越铺越大、战线越搞越长,而且每个都是无底洞,需要不停投入,最后是什么也没做好。

5、要具有强大的风险防控意识。农业和天气、自然灾害紧密相关。典型的例子就是某岛养的扇贝,在2014年上半年公司还盈利4845万元,到了第三季度,转而变为亏损约8.12亿。原因是遭遇异常的冷水团,公司105.64万亩的扇贝无影无踪。碰到这种情况,如果投资人对风险没有足够的认知,多年的积累可能倾刻间就灰飞烟灭。

6、投资前要调研考察!投资前要调研考察!投资前要调研考察!要命的事情说三遍,还记不住就该你倒霉了。很多你想当然的“小事”可能就把你的大事业搞垮了。土地租金、劳动力成本、农资投入、当地天气、产品市场等。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劳动力成本这一块,有些地方招人,没有200元/天,你招不到人的,所以你必须要考虑投入和产出比。没人干活你很快就倒下了,高价雇人干活过一阵也倒下了。

图说农村、留住乡愁,请关注“乡畔”头条号或下载“乡畔App”


乡亲乡畔


作为一个地道的农民,俺凭直觉唠两句吧😄。

首先,农产品要看天吃饭。

俺家祖祖辈辈是农民,俺在入伍之前也是一直种地为生,太清楚天气对于农民的重要性了。



为啥咱们有句古话叫“春雨贵如油”,意思是春天到了,万物萌苏,此时正是各种农作物需要水分的时候,如果老天作美,给你来几场及时雨,农田水分足了,麦苗都要长的粗壮些。

如果此时天气持续干旱,那你必须保证有足够的灌溉技术跟上,但近几年我们老家由于连年干旱,地下水位也开始降低,很多原有是机井都打不上水来,导致很多农田无法保证灌溉,庄稼收成肯定受影响。

还有一点:除了春雨外,冬雪也很重要。

咱们祖宗还有句古话叫“瑞雪兆丰年”,冬天几场大雪 ,不仅可以将一些虫子冻死,还能让农田保证充足水分,来年开春时,即便没有及时雨,也可以抵挡一阵子。

所以说,搞农业生产,天气状况极其重要。

其次,劳作人员管理是件麻烦事。

现在中国的农业产业,还没有完全实现纯机械化,还是要靠人来种植,这就涉及到人员管理难度问题了。



这么说并不是瞧不起农民哈,我自己就是农民。只是说在工作自律方面,农民与写字楼之间的人,有一定的差距。

农民兄弟,你有时说他几句,他想不开了能跟你对着干,这样的结局就是工作起来效率肯定极低且没有效果。

记得听自己父母讲,在六、七十年代生产队那阵子,农村都是吃大锅饭,许多人干活都是为了去混工分,撒化肥的时候一抓一大把乱撒,反正撒完作数。

换到今天一样的,只要工作起来心里不爽了,各种糊弄起来,农作物肯定种植不好。

还有一点,农民的宗族观念很重要,如果你企业到当地去开发产业,得罪一个人相当于得罪一片,那酸爽……

不过,这个问题随着企业管理的完善、地方支持力度的增加,能一一解决,倒不会影响企业发展。

还有,就是土地流转问题。

农民兄弟靠地为生,你把他的土地拿过去投资产业,这笔账得好好算算清啊。



如果细算起来还真有的算:一家几口要靠地吃饭、粮食还可以拿来喂牲口、喂猪、养鸡鸭。然后牲口可以卖钱、鸡鸭可以下蛋……

说白了,这就是一个利益分配问题,当然,企业流转土地不会挨家挨户谈判,那样的话企业可以不开了,只有跟村干部协商,在此期间企业员工必须要深入一线调研,千万莫要听信村干部一家之言,若不然,你将来会有处理不完的纠纷……

最后,就是投入产出时间长

这个一说大家都明白,农业产业是个大投资、回报慢的项目,基本都是论年,不像某些快消品、互联网项目,几个月都可以见成效。

等你把土地流转完,工人招聘完,种子栽种完后,就等着种子发芽、结苗开花、耕种丰收了。

这中间,还要面临天气、病虫害的侵袭,农业项目,病虫害、瘟疫来了,可是一片片的死……

并且,你还要面临跟风种植、盗窃等各种原因,总之来讲,农业产业因为其特殊的敞开式的环境,会面临各种难题。

当然,以上问题,随着国家扶持力度的增加,机械化程度的介入,农民经济意识的增强,会逐步逐步解决,说不定,普法君哪天也会介入到农业产业当中来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