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和職場,那些徒勞無功的努力

祝願歸途的少年,18年再減求職煩惱。

讀大三的時候,因為對工程力學,汽車電器這類課程實在沒什麼興趣,也生不出更多腦細胞去解讀,乾脆就知難而退了。

類似的情況發生在很多人身上。甚至汽車理論最後幾個章節,老師乾脆也放棄了。

有人一直耿耿於懷,不學好這些專業課總感覺損失點什麼。

大學和職場,那些徒勞無功的努力

大學學習中越上進的人越容易走錯方向。

我見過和我一樣,對未來充滿激情,渴望成功,卻因為厭倦枯燥的專業課,就對營銷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因為營銷更容易理解,因為營銷門檻低,未來薪資沒有上限。

這幾年,也有學生經常告訴我,她性格外向,喜歡與人打交道,適合去做營銷。

於是,扎進圖書館,遊覽營銷類書籍,甚至有的人還在學微觀經濟學。

後來,校園招聘前,聽說做技術可以靠一輩子,而且能去研究院設計汽車,此般的職業光環讓營銷的魅力徹底消散。

泡在圖書館那段時間的營銷知識,似乎沒了什麼作用。

回到車輛專業的職場,在主機廠做營銷的不在少數,但這些顯然與老師所講的營銷差別是很大的。主機廠的營銷是經銷商開發,市場活動管理,而不是向終端賣車。更何況,主機廠的營銷崗位,招聘的很多還真不是學過營銷的。

這樣的結果對於我這類人,想學點什麼,找不到準確方向,卻因一時想法拼勁大量時間,可能就是白白努力。而不止一次,可能大學四年,會嘗試很多方向,但基本是一事無成。

即便學有所成,最後進入職場,與我的專業認知差別依然很大。

歸其根本,無非是興趣與職場未能準確結合。

大學和職場,那些徒勞無功的努力

職場,還有盲目學習的人。

  • 我在製造公司時,室友因為做產品管理技術(研究院新產品投產後,基地負責後續問題點提出,跟進,建議以及數據管理),他覺得自己經常與研究院的工程師打交道,自己比較嚮往他們的工作,研究院的光環一直在吸引他。

他以為研究院經常給他發送新的產品數據,就說明了他們的CATIA繪圖能力很強,也堅信去研究院最重要的能力是會熟練使用CATIA。因為那是設計汽車的地方。

於是夜以繼日的學習CATIA,每次我在畫專利的數模時,還在向他請教。

直到現在,已經過去多年,他依然沒能去研究院工作,我想原因並不僅僅是因為CATIA的問題,但這一定是錯誤的認知導致的。

企業內部的調動,本身就很難,更何況跨子公司,跨崗位的變動。HR所謂的因才適用,實際做到幾何?

他有心,但未必能做成事,因為能否調崗的主要因素受你的直屬領導影響。

其次,研究院內部招聘時,根本不是看中你會不會CATIA,因為它只是一個工具,而且多數機械,車輛專業的學生,多少都會一門三維設計軟件。

  • 我在現在的公司,有位新來的同事(管理類文職)因為經常和日本人,德國人打交道,不惜成本的報了德語,日語培訓班。

因為成本實在很高,時間也有限,管理類的崗位本身薪資就不高,堅持了一年多,勉強把課程都學完。

最後每一個語種,其實只是掌握了基礎的溝通能力。談及商務,還是很難應對。

這種結局,看起來努力後有所收穫,但實際應用到職場,是完全被kill的。領導也決不允許你用初級的外語水平去和客戶談事情。

最後,還是要用熟悉的英語去與客戶談事。作為國際語言,不管應對任何國籍的客戶,你都有理由讓對方找一個會英語的人與你溝通。

大學和職場,那些徒勞無功的努力

哪些努力值得堅持?

我根據自己的一些經歷和建議,推薦幾個職場技能:

1.英語口語,公眾號經常強調的。原因在於它的應用範圍廣,不論你未來做什麼崗位,它都能為你帶來額外的職業競爭力。

2.你感興趣的,有天賦的技能,例如工業設計的美術功底深厚,可以努力後拿著你的作品,直接去車企造型中心應聘。

3.對互聯網興趣濃烈,又喜歡汽車評測類的節目,主持人範十足。我覺得應該堅持努力下去,爭取成為一個自媒體人,或者去汽車之家這類公司試一試。

總之,不要一時熱血去拼勁精力做一個回報率極低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