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畝純利潤6000多,入秋後價格越來越貴,蝦稻共生好「錢」景

秋天的美,美在色彩。在安徽省阜陽市潁東區老廟鎮王海村鑫博家庭農場的蝦稻共養示範田裡,一陣陣秋風吹過,金燦燦的稻子隨風起伏,彎腰的稻穗已籽粒飽滿,飄來陣陣稻穀的清香,不遠處的收割機在稻田裡來回穿梭,忙著收割金黃色的稻子。收穫的秋季,不僅有稻穀的金黃色,也有龍蝦的鮮紅色。在稻田四周的溝渠裡,鮮紅的大龍蝦千姿百態,有的仰在水面上半曬著太陽,有的揮舞著“雙鉗”忙著挖洞穴準備過冬,還有成批的龍蝦已爬進了“埋伏”好的地籠裡,成了即將送往市場上銷售的商品,贏取一年最好的“錢”景。

每畝純利潤6000多,入秋後價格越來越貴,蝦稻共生好“錢”景


“這個季節裡,龍蝦的價格是芝麻開花節節高,現在市場行情是每斤28元,越往後越貴,能賣到每斤40元,價錢好著呢,這不,前兩天剛剛賣出200多斤。” 鑫博家庭農場負責人張莉連說,稻田養龍蝦,在皖北這邊少得很,主要原因是土壤有點沙質化,蓄水能力差,水滲透的有點厲害,這個問題解決好了,就能形成蝦稻共作的綠色生態有機種養模式,效益還是相當不錯的。

一同前來的老廟鎮農業綜合服務站站長馬朝彬告訴我們,蝦稻共作,能夠實現一水兩用、一田雙收,既發展了水產養殖,又提供了糧食收成,形成了生態、安全、高效的綠色種養模式,“小龍蝦養在稻田裡,能吃雜草、稻茬,水生生物,不但能分解雜草秸稈,還能排洩糞便進入土壤,有效補充和提高了土壤有機碳和全氮的含量,同時小龍蝦的覓食活動,還有助於稻田鬆土、活水、通氣,增加了水溶氧量,促進了水稻的生長,而且龍蝦的個頭長得也大,肉質也嫩。”

每畝純利潤6000多,入秋後價格越來越貴,蝦稻共生好“錢”景


蝦肥了,稻也香了。這全部得益於水稻田是龍蝦的天然氧吧,龍蝦排洩物是水稻的天然肥料,兩者的混養過程中嚴禁使用農藥與化肥,才能有稻蝦無公害、無汙染、收益好的這一特色。今年鑫博家庭農場種養了20多畝的稻田龍蝦,還種植了100多畝的玉米,收入比較起來,前者遠遠超過後者,張莉連高興地告訴筆者,“生態水稻種的粳米,畝產量在1200斤左右,市場行情每斤是1.3元,一畝地收入在1500元上下;一畝稻田一般投放80-120斤蝦苗,每斤蝦苗有80-90尾,每畝產商品蝦300至400斤,平均價格約每斤28元,每畝稻田小龍蝦收入是近萬元,去掉土地租金、人員工資、養殖成本,每畝地的淨利潤有6000多元呢。” (備註:本數據僅供參考,不同地區不同時期價格有差別)

“每畝地的稻田龍蝦的收入6000多元,而每畝地"一麥一豆"的收入大概是1000元,這個差距太大了。”在鑫博家庭農場裡務工的貧困戶王宇與張莉連感觸是一樣的強烈。有了一年多的種養經驗張莉連打算從明年開始,逐步把100畝玉米地改造為蝦稻共養田,壯大發展規模,產生更好的生態效應和經濟效益,為全村的20多戶貧困戶提供更多的就業脫貧機會。

每畝純利潤6000多,入秋後價格越來越貴,蝦稻共生好“錢”景


而在張莉連的鼓勵與支持下,王宇也下了決心,要把在合作社學到的蝦稻共養技術付諸於實踐,把自家的10畝地也改造成蝦稻共養田,通過勤勞的雙手,在發展有機生態農業的路子上,實現徹底地脫貧奔小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