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爲農民,我很驕傲」

“我們分田到戶,每戶戶主簽字蓋章,如以後能幹,每戶保證完成每戶的全年上交和公糧。不在(再)向國家伸手要錢要糧。如不成,我們幹部作(坐)牢剎(殺)頭也幹(甘)心,大家社員也保證把我們的小孩養活到十八歲。”

“身為農民,我很驕傲”

拍攝於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大包乾紀念館(攝影:首都師範大學宋小萱)

進入安徽省小崗村大包乾紀念館,映入眼簾的就是這張放大版生死契約書。近乎以託孤的方式,小崗村的十八位村民簽下了這份契約書。在他們按下紅手印時,還無法知曉自己的生活能不能得到改善,更無法想象大包乾能得到黨的各級領導的信任和支持。

崗,高地也。坐落在高地之上的小崗村,靠天吃飯,但雨季澇、乾季旱。在經歷三年自然災害後,愁吃、愁穿、愁住的情形更加嚴重。

“農民有田有地、有牛有犁,卻還是吃不飽飯,我心裡就特別不服氣。”在談到那些年小崗村村民的生活窘境時,大包乾的親歷者對大學生記者們面露倔強地說道。

但就像小崗村的現任黨委領導所說,“農民幾輩子都生活在土地上,他們熱愛著土地,也有著農民特有的智慧。”面對依靠土地吃不上飯的情況,四十年前的冬天,小崗村的農民創造了大包乾,嘗試用充滿農民智慧的方式為自己尋找出路。

“現在我們小崗村的村民幸福度很高”,小崗村的現任黨委領導如是說。從改革開放前的“三愁”到現在全村的寬闊平坦的柏油路和規劃合理的小洋樓,小崗村的今昔對比極具張力地表現了敢想敢幹的小崗村在改革開放中鉅變。

小崗村的溫飽,離不開村民的敢想敢幹和各級黨委的支持。在看到外界對於大包乾的質疑後,時任安徽省委書記萬里表示,大包乾不要動,讓實踐來檢驗,如果能增產,明年還要搞。時任滁縣地委書記王鬱昭也要求地委辦公室起草了電話通知:“春耕大忙已經開始,各種生產責任,不論什麼形式一律不要變,到秋後看實際效果如何再定,如果有什麼問題,由地委來負責。”正是各級黨委領導的支持,這顆農村改革開放的星星火苗才得以保存。

小崗村“富裕門”的“跨過”,也離不開黨的領導和支持。越過溫飽線後,小崗村陷入了發展的瓶頸,而2004年小崗村新任黨支部書記沈浩的到來,又為小崗村帶來了新的希望。這個上任一個月就走遍全村一百餘戶的年輕黨員,帶領小崗人修路、引投資、開農家樂、建學校,與村民同吃苦共患難。“我相信通過自己的努力,權為小崗所用,利為小崗所謀,情為小崗所繫,在這三年時間裡,小崗一定會發生很大變化,小崗人也一定會富裕起來。”三年,又三年,小崗村在沈浩的帶領下逐漸走出困境。在沈浩去世的那天,全村人無不難過,“那天,全村人都來送沈書記最後一程,很多人當場痛哭不止”,頭髮花白的大包乾帶頭人嚴金昌老人充滿悲痛地對我們說到。

四十年春風化雨,四十年風雨兼程。在談及小崗村現在的生活狀況時,小崗村的現任黨委領導自信滿滿地對我們說到“身為農民,我很驕傲”。(首都師範大學宋小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