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噸重的大恐龍,站立姿勢與衆不同


12噸重的大恐龍,站立姿勢與眾不同


這幅插圖展示了Ledumahadi mafube在侏羅紀早期的南非覓食的場景。圖中的另一種恐龍是南非的畸齒龍。

繪圖:Viktor Radermacher,University of the Witwatersrand

撰文:Michael Greshko

大約2億年前,在如今被稱為南非的土地上,活躍著一種體重相當於兩隻成年非洲象的恐龍。這種巨型恐龍是食草動物,其四腳站立的方式有些與眾不同。

當地時間本週四,發表於《當代生物學》雜誌的一篇研究披露了這種外形酷似蜥腳類恐龍(長頸恐龍,包括雷龍)的新恐龍,但嚴格地說並不是蜥腳類恐龍。實際上,Ledumahadi恐龍是蜥腳類恐龍更早期的遠親——蜥腳型恐龍。這種體型更大的恐龍的生活年代比研究者通常認為的恐龍時代要早得多,因此發現者將自己的驚訝表現在了恐龍的名字裡:Ledumahadi mafube,在南索托語中意為“黎明時的巨大雷聲”。

就像大象一樣,真正的蜥腳類恐龍擁有柱子一樣的四肢,能夠有效支撐自身的重量。不過,Ledumahadi恐龍選擇了一種截然不同的方式。它似乎具有更具靈活性的前肢,可像貓蜷伏一樣站立,站立時膝蓋和肘部部分彎曲。

“這是一種想擁有所有進化優勢的動物,”研究的主要作者、聖保羅大學的古生物學者Blair McPhee說道。“它想要擁有巨大的體型,同時四足都能行走,就像蜥腳類恐龍一樣。但若要放棄靈活的前肢,對它來說絕對是不可能的。”

新研究認為蜥腳類恐龍和其近親的四腳步法進化了好幾次。就像最近的其它發現證實的一樣,Ledumahadi恐龍再次表明蜥腳類恐龍的進化關鍵事件發生的更早,而且出現了更多的進化實驗。

“我為這些新發現感到激動不已,它們有助於我們理解這些不同尋常的生物,”馬卡萊斯特學院的古生物學者Kristi Curry Rogers在郵件裡寫道。

滾雷?

儘管Ledumahadi恐龍因雷聲而得名,它的發現卻不是突然之間。科學家斷斷續續耗費了20多年時間才找到Ledumahadi恐龍的化石,進而對其展開深入的研究。

Ledumahadi的發現起始於1990年前後,當時萊索托高地水利工程開始建設。萊索托高地水利工程是一個大型水利基礎設施項目,將南非和被南非包圍的萊索托連接起來。建造者深知建設期間可能會挖掘出大量化石,於是聘用威特沃斯特蘭大學的古生物學者James Kitching收集出現的化石。


12噸重的大恐龍,站立姿勢與眾不同


這幅插圖展示了新發現恐龍Ledumahadi mafube保存下來的一些殘骸。

繪圖:McPhee et al./ Current Biology

在施工地點附近的一個懸崖,Kitching發現了因侵蝕作用而露出地表的大塊恐龍骨頭。他將其採集了起來,不過他對恐龍並沒有太大興趣,他更喜歡研究的是早期的哺乳動物。因此,這些恐龍化石一直安靜地存放在威特沃斯特蘭大學,直到本世紀頭十年的中期,當時還是威特沃斯特蘭大學古生物學者的Adam Yates意識到了它們的重要性。

Yates通過剪報找到了恐龍化石的所在地點,然後帶著博士生McPhee一起跋涉到當地,並發現了更多化石。後來的研究證實它們都屬於同一恐龍。2012年,古生物學者Jonah Choiniere來到威特沃斯特蘭大學,McPhee向他介紹了這些巨型恐龍化石。從2012年到2017年,兩人重返恐龍化石遺址,發掘出了更多Kitching當年發現的那頭恐龍的化石。

“尋找Ledumahadi耗費了多年時間,充滿了偶然事件和知識的傳遞,”Choiniere說道。“在任何一點上,都有可能出現錯誤。幸運的是,並未發生。”

與恐龍同行

接著,研究者系統性地重現了Ledumahadi的樣子。研究的合作者、布隆方丹國家博物館的古生物學者Jennifer Botha-Brink確認這頭14歲的恐龍死亡時已經成年。開普敦大學的地質學者Emese Bordy根據恐龍化石周圍的沉積物證實,這些恐龍化石距今1.95-2億年。

為了弄清楚Ledumahadi的行走方式,研究者找到了如何判斷一隻動物是兩條腿還是四條腿走路的方法。在依靠後肢走路的動物中,其前肢相對更細長。而依靠四條腿走路的動物,前肢則更為強壯,這樣才能更好的支撐其軀體重量。

研究團隊將Ledumahadi恐龍的四肢骨骼與不同的動物進行了對比:恐龍以及數百種已知行走方式的現存哺乳動物。Ledumahadi的前肢非常強壯,因此幾乎可以肯定它依靠四條腿行走。但Ledumahadi的前肢表明它採取了類似貓蜷伏方式的站立。

研究者表示,Ledumahadi恐龍的研究已經告一段落,下一步的工作是在南非其它地方尋找更古老的化石。研究團隊還準備重新瀏覽威特沃斯特蘭大學的收藏室,尋找其它深藏的化石寶藏。

“實在太神奇了,有時候你的書架上可能就放著非常寶貴的東西,你每天都會經過,由於習以為常而不會去仔細查看,”Choiniere說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