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門之變爲什麼沒有救駕軍隊來保護太子李建成?


首先玄武門之變太子的軍隊的確有來救駕,而且勤王部隊也全部趕來保護李淵,只不過這一切都被李世民巧妙的化解。首先大家要清楚電視劇和歷史的區別,在電視劇中,編劇可以根據需要隨意寫,可歷史並不是這樣。玄武門之變並不是李世民精心策劃的一場政變,嚴格的說玄武門之變是李世民臨時起意。

玄武門之變的前一天,李淵想要將李世民的權利全部收回,因為李世民這個時候想要爭奪太子之位的意思很明顯,李淵不想看到他們兄弟二人爭鬥。李淵其實從起兵的時候就已經想好了自己的一切以後誰來繼承,他的人選便是李建成。當時滿朝文武都支持李建成,並且李建成並不是大家所想的一無是處。

真實的李建成是很有才華的,也很得人心,並不是一些電視劇中所表現出的形象。李淵將李世民叫到跟前,剛剛表現出自己的想法便被李世民看出,李世民知道自己不拼一下的話,將永遠與皇位無關,於是他告訴李淵,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都與他的妃子有染,李淵並不相信,可是也很憤怒,於是讓他明天和李建成一起來宮中對峙。

這樣一來就給了李世民喘息的機會,他決定第二天就立馬發動政變,這一切都來的太突然,誰也沒想到李世民突然發難。第二天在玄武門,李世民發動襲擊,他和太子打成一團,其實雙方進入玄武門的人數差不多,就看誰能打贏,李世民也沒有把握能打贏。

剛開始打的時候,勤王部隊首先來到現場,李世民的人告訴他們,這是帝王家事,這些部隊自然不會妄動,畢竟這種事不能參與,而且他們也想不到裡面在玩真的。太子的部隊得知後,也是立馬趕來,他們可不聽李世民手下的說辭,直接開始攻城,李世民的人將玄武門鎖了起來。

幸運的是太子的人還沒把城攻下,李世民就拿著太子的頭站在了城牆之上,太子府的人一看這種情況自然是停手,之後一切都是按照李世民的意思在發展,玄武門之變是有軍隊來救駕的,並不是大家在影視劇中看到的那樣。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李世民用了“斬首行動”,以最快的速度除去了對方陣營中的統帥並控制了皇帝!

大唐的建立,李世民四處征戰,軍功無數。自己手下也積聚了大量人才。只因為排行老二,太子之位早已屬於大哥李建成。哥倆一個掙,一個保太子之位明爭暗鬥了很久。老爸李淵在中間也沒起啥好作用,左右搖擺,更加劇了兄弟之間互相的算計和激化雙方的矛盾。

在政變的前一天李淵召見李世民,責問天象之事。天象說秦王將有天下。這個罪名相當於謀反。李世民已經下了武裝行動的決心和準備。所以,趁機反告太子和齊王“穢亂後宮”,給老爸帶了頂大綠帽。李淵,看著這倆鬥得跟烏雞眼似的的倆寶貝兒子,也一定是一個頭兩個大。按下葫蘆起來瓢。天象之事放一遍邊,先解決桃色事件吧!叫“原告”和“被告”明天都進宮對質。哪裡知道,這是李世民的計策,把自己老爸都算計進去了。讓他老爸“引誘”太子和元吉進入伏擊圈。

皇帝召見,太子和齊王第二天奉召進宮。因為是皇帝召見,這兄弟二人自然不會帶太多的人。可李世民卻帶領秦王府的精兵強將早已埋伏在玄武門。李世民對哥哥建成是一箭封喉;元吉跑,並與李世民還有過交手,但被趕過來的尉遲恭所殺。

接下來,尉遲恭全副武裝來到皇帝面前,奏:太子齊王謀反,被秦王所殺!武裝囚禁了皇帝。李淵還能咋樣?一大早突然死了兩個兒子,而兇手也是兒子!

為了自身安全,為了大唐江山,只能認帳。讓李世民折騰去。

東宮的軍隊是有反抗的,這時候太子的首級以及皇帝停戰的命令都到了。原太子的軍隊沒了戰鬥的目標和理由,也就不再反抗 。

皇帝的命令傳到全國,支持太子的勢力也就放棄了。主君已死,皇帝認帳,別人還能做什麼。

所以,李世民以高效的“斬首”行動除去老太子,控制老爸,得到了太子之位,不久就做了皇帝。


工科老女的留言菲語


其實是有的,只是來晚了,也就是救駕來遲。

我們先來看看發動玄武門政變的背景。

隨著唐朝建立和統一天下的逐步推進,太子黨和秦王黨的爭鬥越發激烈,兩黨爭鬥的核心就是李建成和李世民究竟誰能奪得那個位置。

眾所周知李世民很厲害,但李建成也不差。在李淵奪取天下的過程中,李建成和李世民兄弟倆都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否則的話,他又怎麼能夠跟李世民爭鬥多年,一個長子身份可沒有這種影響力。

在政變前夕,李建成已經略佔上風,他聯合李元吉一起對李世民發難,不斷逼迫打壓李世民。

隨著形勢越來越兇險,李世民在部將屬官的勸諫下,決定發動政變奪取皇權。

當時,突厥進犯唐朝邊境,唐高祖李淵下令讓李世民率領唐軍前往邊關痛擊來犯之敵。這個時刻將李世民調走,他覺察到了不同的味道,為防止離京有變,他乾脆就發動了政變。

李世民文韜武略,在政變前做足了準備,李建成和李元吉可能出現的援軍自然也在他的考慮範圍以內。

以有心算無心下,當政變發生時,李建成和李元吉當時身邊根本沒人。而且政變發生的地點是玄武門,李建成和李元吉前往皇宮不可能帶著很多人,也不可能全副武裝,畢竟李淵還在,他們可沒想造反。

李世民這邊,他買通了宮門守衛,把自己的人安排進了宮門,但是顯然不可能把大軍帶進去,畢竟李淵也不是吃素的,大軍調進宮城他不可能沒有察覺。

事實上,李世民總共帶了不超過十個人,而李建成和李元吉一個人都沒帶。以多欺少,再加上打埋伏,所以當李建成和李元吉走到臨湖殿的時候,李世民一箭射中李建成,折騰一番後李元吉也被尉遲恭梟首。

就是這段折騰的時間,東宮和齊王府的府兵已經知道了主人有難,立刻猛攻玄武門,李世民一邊派尉遲恭向李淵報告情況並控制住李淵,一邊派人去向秦王府兵報信。

很快,李世民藉著李淵的諭旨掌控住了宮門衛士,抵擋住了攻打玄武門的東宮和齊王府兵的進攻。

府兵的首領薛萬徹轉而想去攻打秦王府,拿李世民的親眷威脅李世民,就在此時,李世民的手下拿著李建成和李元吉兩人的首級宣示玄武門,並出示李淵的諭旨,士卒們一鬨而散。薛萬徹感到大勢已去,不得已逃走。

連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府兵都沒能救援,更不用說遠在軍營的軍隊了(李建成手裡有直屬軍隊),等他們收到消息,政變早已結束。


平沙趣說歷史


答案是:有。而且很多,可以隨時幹掉李世民一黨。

李建成勢力,在長安比李世民佔有太多的優勢了。用現在的話來說,李建成若想殺李世民,就像捏死一隻螞蟻那樣容易。就是因為李建成太佔優勢、李世民太劣勢,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才能成功。

李建成正是因為長安是自己的地盤,所以才會帶著少數的隨從入宮;李世民正是因為自己太劣勢,才不得不在玄武門伏擊。若是李世民和李建成在長安城勢均力敵,或者差不多,李世民絕對沒有機會伏擊李建成,更別說成功。

玄武門之變和關羽大意失荊州,在本質上是一樣,死於自己佔有優勢下的自信。

李建成在長安城的私家兵(《資治通鑑卷191》):

“建成擅募長安及四方驍勇二千餘人為東宮衛士,分屯左、右長林,號長林兵。又密使右虞侯率可達志從燕王李藝發幽州突騎三百

,置宮東諸坊,欲以補東宮長上,為人所告。”

從上可知,在太子府,李建成私家兵就有2300人。

與之相比,李世民的天策府卻被李元吉抽空:

“元吉請尉遲敬德、程知節、段志玄及秦府右三統軍秦叔寶等與之偕行,簡閱秦王帳下精銳之士以益元吉軍。”

天策府被抽空後,李世民的弱勢到什麼地步,連李世民請房玄齡等人入府,房玄齡等都拒絕:

“玄齡等報曰:"有敕不許更事王,今若私謁,必至誅滅,不敢奉命。"太宗大怒,謂敬德曰:"玄齡、如晦豈揹我耶?"”

當時李世民天策府的私家兵數量:

“"敬德曰:"王今處事有疑,非智也;臨難不決,非勇也。且大王素所畜養勇士八百餘人,在外者今已入宮,擐甲執兵,事勢已成,大王安得已乎!"”

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僅有800私家兵

,而且大部分還被李元吉以征討突厥名義調走。基本上李世民手上沒有什麼兵。


玄武門之變時雙方兵力的對比

李建成被殺時,李建成的護衛僅有9人:

“遲明,乘馬至玄武門,秦王先至,以勇士九人自衛”

李世民玄武門伏擊時的兵力:

“六月四日,建成既死,敬德領七十騎躡踵繼至,元吉走馬東奔,左右射之墜馬。”

“王左右數百騎至,合擊之。”

從李建成、李元吉加上9個護衛,合計11人的情況來看,李世民的伏擊人數最多不超過30人。尉遲敬德後援的兵力是70騎兵。李世民在玄武門伏擊李建成、李元吉的兵力約在100人左右。最後加上來援的數百騎兵,李世民一方在玄武門之變的兵力估計在700、800人左右。


李建成的援兵數量:

“俄而東宮、齊府兵三千攻玄武門,閉不得入。”

“翊衛車騎將軍馮翊馮立聞建成死,嘆曰:"豈有生受其恩,而死逃其難乎!"乃與副護軍薛萬徹、屈咥直府左車騎萬年謝叔方帥東宮、齊府精兵二千馳趣玄武門。”

關於李建成的援兵,《新唐書》記錄是3000人,《資治通鑑》記錄是2000人。但從上文的長林軍2000人和幽州騎兵300人,3000才應該是事實。即太子府兵力是2300人,李元吉齊王府是700人。


綜合上述資料,玄武門李建成被殺時,是有援軍的馮翊馮立、薛萬徹、屈咥、謝叔方等人如援助。

李世民能夠取得玄武門之變的成功在於

1、李建成和李世民的優劣過於懸殊,導致李建成和李元吉只帶9個隨身護衛入宮,給了李世民伏擊的機會;

2、李建成和李元吉沒有能夠堅持到援軍的到來,造成了援軍群龍無首,在得知李建成二人已死消息後直到無力扳回大局而作罷;

3、李世民買通玄武門的守兵,玄武門守兵的背叛,是李世民等人能夠存活的關鍵。否則李世民這800人會被李建成3000援兵屠殺精光。玄武門之變的結果將會是李建成被殺、李世民被殺或逃走到洛陽,李淵繼續即位最後傳位給自己年輕的兒子,或者讓李建成的兒子即位。


歷史哨聲


有一句話叫救駕來遲,還有一句話叫先下手為強

前者說的是李建成,後者說的是李世民。

玄武門事變並非一日之功所釀造,而是由來已久,兄弟倆為首的兩個集團明爭暗鬥,李世民手握軍權,南征北戰,屢立戰功,麾下將士十分擁護。

李建成也不是善類,很多人都以為他毫無作為,其實大錯特錯,當年李淵攻佔長安城,李建成位居首功,此後滅稽湖,又被調派去鎮守蒲州,備戰突厥,後擒斬劉黑闥,平定山東,居功至偉,同時他擅理朝政,由此深得其父李淵信任。

《新唐書高祖本紀》有載:七月壬戌,秦王李世民討王世充,甲戌,皇太子屯於蒲州以備突厥。

總而言之,李建成這個太子,前期攻克河西與長安等地時,首拿軍功,同時又表現出了足夠服眾的行政能力,使天下動盪時沒有受到外族突厥的侵擾,並非史書中所說的窩囊廢,近幾年也有很多為他平反的聲音,至於淫亂後宮,基本等同於莫須有的罪名。


天下群雄混戰的時期,突厥曾試圖派兵幫助梁師都,劉武周等諸侯,目的就在於將中原的混亂擴大,實力強大的突厥以便從中謀利,進一步割據中原。

後來李世民宣戰王世充,突厥第一時間派遣兵力去幫助兵力微弱的王世充,並且調派軍使與王世充暗中溝通謀密,可以說當時天下間最為關鍵緊急的任務,並非征戰王世充,反而是阻撓突厥的暗中侵入,一旦與王世充成功結盟,混亂中尚不完整的李唐,很難分出大精力去對抗來犯的突厥,所以臨危受命,備戰蒲州的李建成,就擔負起了至關重要的責任。

於是乎我們得知,李世民率領軍隊去征討王世充,而李建成在此刻卻等同於封疆大吏,他的責任在於堅守邊境,將突厥阻隔在外,讓其無法與中原建立聯繫,時刻牽制住突厥,以求為李世民爭取更多的時間,助其成功擊敗王世充,徹底瓦解突厥意圖趁天下大亂入侵中原的陰謀。

之後李淵又命李建成征討稽湖,李建成僅耗時兩月便拿下稽湖部落,武德四年四月,李建成撤離蒲州,班師回朝,因而得知,李建成順利解除了突厥趁機來犯的危險。

《舊唐書》卷六十四《隱太子建成傳》另有載:建成至(太原),高祖大喜,拜左將軍大都督,封隴西郡公,引兵略西河都,從平長安。

由此可見,李建成並非無功無德,相反他在軍事上的才能更讓李淵非常欣喜,李世民之所以能一往無前的征伐各地,仰仗的絕非只有諸君,相反李建成的多次掩護功不可沒,可以說,沒有李建成坐鎮蒲州,阻斷突厥進軍中原的路線,切斷突厥與王世充的密謀,接近統一的李唐將會被分裂,從而陷入連年混戰不休的局面。

李淵貴為一國之主,又是唐朝的開國皇帝,立太子這種事非同小可,他當然不會選一個沒用的兒子,包括朝中部分親王及大臣也都很支持李建成,這也是為什麼他能跟李世民對抗持久的原因。

試想以李世民征戰天下,封無可封的軍功,要想逼迫李淵廢除李建成的太子,大可不必在意反對的聲音,單憑軍權強行壓制也可奪權,為什麼能分庭抗禮這麼長時間,這其中必然有太多複雜因素。

值得一提的是,李世民曾和自己的哥哥李建成並肩作戰過,《唐鑑》卷一記載:高祖使建成、世民將兵擊河西郡,攻拔之,執郡承高德儒。

但這是司馬光經過考證後得出的結論,李世民命史官撰寫的《通鑑》裡卻說:“命太宗徇河西”,太宗即是指唐太宗李世民,由此可見,歷史是被李世民篡改了,他在讓史官撰寫史書時,刻意隱瞞了李建成的軍功,營造出李建成毫無作為的假象,以此抬高自己,或者說讓自己的弒兄行為變得名正言順,但其實李建成這人並非一無是處,相反正因為自己的才幹軍功,以及親王重臣的擁護,外加李淵的暗中袒護,才當上了太子之位。

所以我們能得出一個結論,兩個人一直進行著勢均力敵的爭鬥,那麼玄武門之變就不再是簡單的奪嫡之爭,反而可以琢磨出更多的細節。

首先,李世民在李唐即將完成天下一統時的地位毋庸置疑,他貴為秦王,卻擁有足以撼動李淵帝位的權力,他南征北戰,在諸軍中呼聲極高,功蓋滿朝,但彼時的李建成身為太子,受群官與其麾下將士擁護,坐穩了東宮之位。

由此不難看出,李淵早已感受到李世民的野心,他的皇權受到兒子李世民挑戰,所以才袒護李建成與李元吉二人,借二人之勢力共同削弱李世民的秦王黨勢力,由此李世民搬離皇宮,退居到位於皇城外的弘義宮,因此徹底導致了李世民於李淵及李建成之間關係的惡化,父子三人分為兩黨,就此面臨即將決裂的邊緣。

而李淵作為一個父親,十分疼愛自己的三個兒子,他從始至終也沒想到,骨肉相殘的事情會發生在自己的兒子身上,封李建成為太子,封李世民為秦王,已經是他所能想到的權宜之策,按照李淵最初的設想,平定天下後,帝位傳給李建成,李世民駐守重地,李唐皇室坐穩江山大業,但夢想卻終是破碎於玄武門事變。

玄武門之變前夜,李建成與李元吉的密謀大計,二人計劃向李淵進諫,要求調派李世民麾下的將士給李元吉前往邊境對抗突厥,以此削弱李世民麾下的精兵悍將,同時李元吉出征,當兄弟的李世民必須要踐行,雖然兄弟三人水火不容,但這些禮數仍然得遵守,此時建成二人聯合李淵對李世民進行打壓,東宮及李淵為首的皇權勢力已經對李世民秦王黨勢力佔據了壓倒性優勢,換句話說,時間拖的越久,李世民的地位就越岌岌可危,他已經在這場政治較量中處於下風,因此在這個重重壓力的時間節點上,迫使他必須要做出選擇,或者說應對之計。

然而應對之計並非李世民一言,卻是其麾下黨羽勸告,或乾脆說是“逼迫”,長孫無忌,房玄齡等人長久以來的勸告進諫,導致李世民最終下定決心先發制人。

《資治通鑑》曾對此事有確鑿記載:

秦府僚屬皆憂懼不知所出。

房玄齡謂長孫無忌曰:“今嫌隙已成(暗指李世民與唐皇李淵,太子李建成之間的矛盾),莫若勸王行周公之事以安家國。”

無忌曰:“吾懷此久矣,謹當白之。”乃入言世民。

世民召玄齡謀之,玄齡曰:“大王功蓋天地,當承大業;今日憂危,乃天贊也,願大王勿疑!”

乃與府屬杜如晦共勸世民誅建成、元吉。


整個過程簡單而直接,房玄齡與長孫無忌等臣子的勸告,一方面讓心知大勢不利的李世民下定決心,另一方面揭開了父子三人面前的最後一道面紗,如若不先發制人,李世民勢必淪為政治相爭後的慘敗,如若再拖久時日,雙方之間更有可能會因為奪權而引發戰爭,屆時將影響整個國家的安穩。

於是李世民提早計劃玄武門事變,因為玄武門前不得領兵而入內,然而守城將士對諸位皇子攜帶兵器入內則司空見慣,換句話說,玄武門前有律,凡入皇城者,皆不可佩戴兵器,然而三位皇子地位極其尊崇,攜帶兵器或各種物件入宮早已如常,李世民對此心知肚明,藉機佩戴兵器入內,果然未受到門前禁軍阻攔,更因他隨從人數只有八人,更無人會聯想到堂堂秦王敢帶八人謀反,因此便順利放行,李世民因此得到了埋伏在臨湖殿的天賜良機。

當夜,李建成與李元吉欲面見李淵,提議李元吉出征調借李世民麾下將士,二人路過臨湖殿時,未遇到本應盡責的禁軍詢問,二人遂認定這是削弱李世民勢力計劃的成功前兆,在此喜悅之餘,大為放鬆警惕,未帶一兵一卒,甚至連一個隨從都沒有的情況下,二人路經臨湖殿,被事先埋伏在內的李世民之眾一舉射殺。

然事變發生後,禁軍已聽到喊殺聲,至於為何沒有親兵救駕,原因卻頗具戲劇性,剛才所說玄武門前有守城將士,嚴禁個人攜帶兵器入內,當宮中守衛得知建成與元吉被殺後,隨即前去報信,宮府兵立即集結大隊人馬,欲衝進皇城救駕,然而守城將士之前見李世民九人未予阻攔,一是因為人少,二是因為李世民的皇子身份,皇子帶著八個人夜遊皇城,說通俗點兒,就跟大半夜喝多了酒回家睡覺一樣,然而宮府兵成千上萬,守城禁軍一看這陣仗,當即如臨大敵,嚴加阻擋。

與此同時,太子及齊王李元吉被殺的消息傳遍皇城,守城將士自然也已得知,然而李世民另差人火速與守城將士許下承諾,暗中配合李世民,拼死阻擋住宮府軍入內,另一邊早已準備好的秦王親軍也前來護駕李世民,這才裡應外合,成功發動了玄武門之變。

《舊唐書·尉遲敬德傳》對過程有詳實記載:

六月四日,建成既死,敬德領七十騎躡踵繼至,元吉走馬東奔,左右射之墜馬。太宗所乘馬又逸於林下,橫被所繣,墜不能興。元吉遽來奪弓,垂欲相扼,敬德躍馬叱之,於是步走,欲歸武德殿,敬德奔逐射殺之。


不久,李淵被迫宣佈,立秦王李世民為太子。

李世民繼帝位,稱唐太宗,年號貞觀。


————————


錢品聚


玄武門之變時,太子李建成在軍隊中還是有一定勢力的,雖然遠沒有秦王李世民的強大。


事變之時為什麼沒有太子的軍隊來保護,主要原因有兩個:


1,出其不意

李建成沒有想到李世民會對自己下手,更沒想到李世民竟然敢在自己的地盤玄武門對自己下毒手,玄武門的守將雲麾將軍敬君弘和中郎將呂世衡都是李建成集團的人,所以,李建成始終堅信,玄武門是自己的地盤,不存在任何安全問題,事變當天,還像平常一樣,只帶了一隊衛士,沒有增強護衛力量。

2,玄武門守將背叛

玄武門守將雲麾將軍敬君弘和中郎將呂世衡早已經在背地裡倒向了李世民,李建成對此一無所知,這也為後來的悲劇埋下了伏筆。


李建成和李元吉都被殺死之後,太子府和齊王府的府兵約2000人,趕到玄武門為太子和齊王報酬。


事變發生時,李建成的衛士中有人趁亂跑回東宮,將玄武門發生的事情,向翊衛車騎將軍馮立、副護軍薛萬徹報告。

馮立和薛萬徹立即召集東宮所有衛士,說道:“我們受太子恩典多年,怎麼能在太子死後就逃避災難呢!”於是,帶領東宮所有衛士,殺向玄武門為太子報仇。(豈有生受其恩而死逃其難)


同時,派人通知齊王府直府左車騎謝叔方一同前去。


謝叔方得到消息,也集合起齊王府所有衛士殺奔玄武門,兩府衛士在路上會合,共兩千餘人,撲向玄武門。


李世民的部下正在清理戰場,忽聽得殺聲震天,當李世民看到馮立和謝叔方時,知道情況不妙,急忙下令關門,張公瑾膂力過人,迅速關閉城門並閂住,將敵人阻擋在門外。

馮立指揮士卒攻城,李世民的部下只有大約一百餘人(也有資料記載為八十餘人),且沒有援軍,根本不可能長時間固守,城門被攻破是早晚的事。

敬君弘和呂世衡看到秦王情況危急,便率領玄武門守軍殺出,攻擊太子和齊王府兵。


一通混戰,敬君弘被馮立砍死,而呂世衡則死於亂軍之中。敬、呂二人雖然沒有扭轉局勢,但卻為李世民贏得了寶貴的時間——秦王府的援軍趕到了!


李世民及部下都被圍困在玄武門內,沒人能殺出去求援,援軍是怎麼來的呢?


原來,秦王妃長孫氏知道今天剷除太子的行動,在夫君出發之前,還曾親自慰問隨行將士。(後親慰勉之,左右莫不感激)

李世民出發後,長孫氏心中一直掛念,就不斷派人到玄武門打探情況。


得知太子府和齊王府人馬來報仇後,長孫氏立即找來舅舅高士廉和族叔長孫順德,讓二人率領秦王府衛士火速馳援,同時,高士廉建議打開長安城的監獄,給囚犯發放武器,讓他們也一起去。


高士廉和長孫順德帶領這支混搭的生力軍趕到後,東宮和齊王府人馬的就失去了數量優勢,戰局陷於膠著。


東宮副護軍薛萬徹看到秦王府衛士後,知道今日已經不可能幹掉李世民了,而秦王府則防禦空虛,就大喊一聲:“兄弟們,跟我去血洗秦王府,給太子報仇!”

東宮衛士聞令而動,危急時刻,尉遲恭在城頭上出示太子和齊王首級,東宮和齊王府衛士看到後,軍心大亂,很多人扔下武器一鬨而散,馮立、薛萬徹、謝叔方等人只好逃出長安城,貞觀年間,三人先後被招降,出任朝廷官員。


玄武門之變,至此大局已定,李世民立即命尉遲恭入宮“保護”唐高祖……後面的事情大家就很清楚了,李淵改立李世民為太子,並且在兩個月後,將皇位傳給李世民。


長孫氏在危急時刻當機立斷,迅速派出秦王府援軍,拯救了李世民的性命,不然,歷史恐怕就要改寫了!


指縫間的歷史


唐朝建立,李淵立長子李建成為太子,常駐首都處理事務,成為文官集團代表,李世民為秦王后為天策上將,率領武將集團帶兵南征北討,並開文學館延攬人才。


其時李世民手下文的有房玄齡、杜如晦等,號稱十八學士;武有尉遲敬德、秦叔寶、程咬金等勇將,人才濟濟,享譽海內。(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李建成知道自己威信比不上李世民,為鞏固權位,和弟弟齊王元吉聯合,謀害李世民,利用後宮進讒,送野馬下毒藥等,無所不用其極。

626年,突厥犯境,李建成向李淵建議讓元吉帶兵出征,得到同意外,元吉請求把尉遲敬德、秦叔寶、程咬金三員大將和秦王府的精兵都劃給元吉指揮,還計劃在出徵餞行時殺害李世民,得到消息後,李世民集團先發制人,在六月初四佈置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建成元吉。太子親軍來不及反應,大事已定。(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在玄武門截殺建成元吉能夠如此順利,得益於玄武門守將領常何的幫助,六月初三夜,李世民即拜訪常何,得到他的支持擁護,兵變展開殺戮時,常何關閉玄武門,“東宮,齊府精兵二千不得入”,得知建成死亡消息,太子手下馮立薛萬徹還想帶兵衝進玄武門復仇,被張公謹鎖住大門,當尉遲恭帶著建成元吉首級示眾,又拿出李淵諭旨時,眾皆潰散。而事發突然,在外軍隊根本無法有效反應。


南方鵬


玄武門之變的時候李世民已經提前控制了皇宮裡面的軍隊,太子的部隊和齊王的部隊遠在宮外,等他們知道的時候,李建成和李元吉已經被殺了。

六月四日的時候,張婕妤知道了李世民要誅殺李建成的消息,並迅速把這個消息告訴了李建成。李建成在和李元吉認真商量之後,決定進宮去找李淵。等李建成走到臨湖殿的時候,他們發現事情不太對,於是掉頭就跑。在逃跑的期間,李元吉還曾張弓射殺李世民,不過並未成功。最終,李世民帶著尉遲敬德等人成功殺掉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兩兄弟。

當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殺的消息傳出去了以後,翊衛車騎將軍馮翊馮立聞說了這樣一句話:

“豈有生受其恩而死逃其難乎!”

意思就是說人怎麼能活著的時候受人家的恩惠,等別人遇到危難的時候而自己偷偷逃亡呢?於是, 他們帶著東宮的軍隊和齊王府的兩千精兵趕到玄武門,他們和玄武門的守將打了很久。甚至,一些人還帶著部隊去圍攻秦王府。不過等尉遲敬德拿出建成、元吉的頭顱之後,一些都完了,這些人帶領的士兵紛紛散去了。

按道理來說李建成自己是知道消息的,但還是決定進宮,那就說明他自己覺得自己是安全的。那麼,為什麼沒有救駕的軍隊來保護太子李建成?原因主要如下:

玄武門是在皇宮裡面的,是由禁軍守衛的。正常情況下這裡的守將必然是非常受李淵信任的。不過,玄武門的守將是常何和敬君弘二人雖然非常受李淵信任,但是據史書記載這兩個人背地裡卻被李世民所收買,成為了李世民的內應。因為如果沒有內應,李世民是很難成功的。

更重要的一點,李世民其實已經提前除掉了李淵身邊的侍衛。因為按照唐朝的禮儀,皇帝身邊隨行的三衛五仗有180人,千牛衛等人共48人,也就是在平常的時候皇帝身邊也有兩三百人,而且這些人各個武藝高強。加上李淵當天召集李建成、李元吉和李世民三兄弟對質,李淵身邊必然會帶更多的人。


當李世民在皇宮裡面謀殺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時候,必然會驚動李淵。因為李建成和李元吉身邊必然會帶一些武藝高強的侍衛,雙方肯定會有激烈的戰鬥。李淵得知這個消息以後,肯定會派軍隊去救李建成。所以李世民必然在李建成和李元吉進宮之前已經解決了李淵身邊的侍衛。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順手點個贊哦~

更多精彩請關注歷史是什麼


歷史是什麼


玄武門之變的時候,為什麼沒有人來保護李建成,這個還得從玄武門之變說起,總的來說,玄武門之變過於突然,讓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沒來得及反應。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初三,金星出現在正南的午位,傅奕向李淵密奏:金星出現在秦地分野,這是秦王要擁有天下的徵兆,李淵就將傅奕的奏章給李世民看。李世民趁機告訴李淵,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與後宮的嬪妃有私通。

李世民還說:我沒有對不起太子與齊王,但他們現在卻想殺害我,他們這是為王世充和竇建德報仇呀。我就要永遠的離開父皇了,如果我看到王世充他們,會感到十分的羞愧呀。

李淵很驚訝的看著李世民,他回答說:明天我就來審問這個事情,到時候你早點來。李淵的后妃張婕妤聽到了李世民跟李淵說的話,就急忙去告訴李建成,李建成找來李元吉商議此事。

李元吉說:我們只要管好東宮與齊王宮的士兵,到時候託病不去,先看一下形勢再說。李建成說:宮中衛隊沒事的,我和你應該入宮進去打探消息。李建成沒想到玄武門禁衛總領常何以前是聽自己的,可現在已經投奔了李世民。

第二天,李世民率領長孫無忌、尉遲恭、秦叔寶、程咬金等人入朝,並在玄武門設下埋伏。李建成和李元吉也一起入朝,騎馬奔向玄武門,他們走到臨湖殿的時候,就感覺到不對勁,就掉轉馬頭,準備返回東宮與齊王府。

李世民就在後面喊他們,李元吉搭弓射向李世民,但是比較緊張,射了幾箭都沒有射中,李世民也搭弓射死了李建成。尉遲恭帶著七十多人趕到,有人射中了李元吉,李元吉落下馬。

而李世民的馬也受到了驚嚇,就往樹林裡面跑,李世民被樹枝給掛住了,也掉下馬來,李元吉從後面趕了過來,奪走了李世民手裡的弓,想要用弓將李世民勒死,尉遲恭躍馬大聲喝住。

李元吉趕緊放開李世民,跑向武德殿想找李淵,不料被尉遲恭一箭射死。太子的部下馮立聽到李建成已死,就與薛萬徹、謝叔方帶著東宮與齊王府的精銳兩千人趕向玄武門,準備給太子和齊王報仇。

張公謹力氣大,一個人把玄武門關了,馮立他們進不去。尉遲恭帶著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首級來了,給馮立等人看,東宮和齊王府的人一看,都跑光了。


歷史簡單說


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肯定有自己的軍隊,而且在玄武門之變時也出現過,只不過那時候李建成和李元吉已經被殺,等太子的軍隊趕到玄武門時已經為時已晚,最後只能潰散。那麼問題就來了,李世民已經在玄武門埋伏好士兵準備誅殺二人,為什麼他二人一點消息和準備都沒有呢?這就要從玄武門之變的起因說起了。

根據《資治通鑑》的記載,從大唐立國以來,太子黨和秦王黨之間的權力鬥爭就從未停過,鬥爭甚至愈演愈烈,本來太子是國家儲君,只要不出大的差錯,早晚會成為大唐未來的皇帝,可是李世民多年來屢立戰功,威望甚高,以至於李淵最後都對他封無可封,只能突發奇想封他

天策上將一職,准許他開天策府,權力在諸王之上,僅次於李淵和太子李建成,一時間秦王府地位顯赫,一時無兩。如此一來李建成就不得不疑心李淵這麼做的目的了(甚至有人認為李淵就是要準備廢掉李建成另立李世民),加之秦王府內人才濟濟,像杜如晦,房玄齡,尉遲恭等人又都積極攛掇李世民發動政變,奪取太子之位。李建成覺得自己的地位受到了嚴重的挑戰,如果不除掉李世民,早晚會失去太子之位,於是李建成以“當上皇帝后立李元吉為皇太弟”為條件,將李元吉拉到自己的陣營中共同對抗李世民。

武德九年六月初一,突厥南下侵犯大唐,李建成和李元吉認為誅殺李世民的時機已到,於是李建成趁機向李淵舉薦李元吉代替李世民統帥各路軍馬出征,李淵聽從了李建成的建議,而李元吉也要求調撥秦王帳下的尉遲恭,程知節,秦瓊,段志玄及秦王帳下的精銳士兵以此來增強軍隊實力,並請求出徵那天太子和秦王一起出席部隊的檢閱,如此李建成和李元便準備在那天趁秦王為李元吉踐行之機,殺掉李世民,逼迫李淵交權。但計劃被李世民安排在東宮的眼線獲知,最後李世民在不得已之下,徵求了秦王府幕僚們的意見之後,決定先發制人。

六月初三,李世民秘密上奏李淵,告發李建成和李元吉淫亂後宮,並聲稱二人要謀害他。李淵聽後,驚訝之餘回覆李世民第二天便召兄弟三人入宮審問此事。後來李建成和李元吉得知這件事,二人認為宮中軍隊防備嚴密,況且玄武門守將常何是太子親信(此時的他們不知道常何早已經被李世民策反),於是商量後決定第二天入朝向李淵澄清自己的清白。第二天也就是六月初四,李世民提前率領部下入宮並埋伏在玄武門,李建成,李元吉二人隨後趕到,最後被殺死。

當李建成的部下馮立,薛萬徹,謝叔方得知太子被殺後,率領東宮和齊王府精銳兵馬兩千人趕到玄武門,準備為太子和齊王報仇,奈何李世民手下張公謹(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膂力過人,他獨自關閉玄武門將馮立等人擋在門外,而敬君弘和呂世衡則率秦王帳下兵士與馮立的部隊展開交戰,最後二人戰死,直到尉遲恭將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首級傳給所有人看,馮立,薛萬徹等人萬念俱灰,頓失戰心,最後潰散而逃,交戰才結束,至此玄武門之變以秦王黨大獲全勝而結束。

所以從玄武門之變的整個起因,發生經過來看,李建成和李元吉之所以失敗是因為他們的疏忽大意造成的,但細究起來這疏忽大意卻反映出了二人與李世民在政治謀略上的巨大差異。不管是東宮還是皇宮都有被李世民收買,策反的人,可以說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任何謀劃都是在李世民的眼皮底下進行的,完全是暴露無遺,失敗自然是在所難免。

當然了,事實的真相到底如何,李建成真的像史書中所描述的那麼才能平庸,不堪大任嗎?他真的無時無刻不在想方設法的除掉李世民嗎?而李世民真的是被逼無奈之下才發動的玄武門之變嗎?他本人真的就從未對皇位產生過覬覦之心嗎?其實就我個人而言,總覺得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是經過長期謀劃準備的,如果不是的話,為何太子身邊和皇宮內都有他的眼線,如果他是被迫反抗李建成迫害的話,為何當初李淵冊封他為天策上將時,他不懂得辭讓,急流勇退呢?一山難容二虎的道理難道他不懂嗎?如果他只是一個普通的親王的話,本就是一母同胞的兄弟,對李建成的地位也構不成任何威脅,我相信李建成是不會去加害李世民的,也或許李世民一開始確實對皇位沒有覬覦之心,只是隨著戰功的不斷累積,地位的不斷上升,他的野心也越來越大,再加上部下們渴望擁立他為皇帝,從而建立不世之勳,積極的攛掇李世民發動政變。而這一系列的因素便引發了後面的兄弟相殘。

最後再插一句,權力和慾望從來都是並存的,無限制的權力必然會伴隨著無限的慾望,在取得權力,滿足慾望的這條路上,如果不懂得節制,即便是至親至愛最後也會反目成仇,甚至如李家三兄弟這般鬥到你死我活,至死方才罷休,人間悲劇大概也不過如此吧。

我是鹹魚,歡迎大家持續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