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源》:我們從哪裡來?要往哪裡去?

在藝術中尋找曾經迷失的自我、忘卻的美好和更廣闊的世界.....歡迎關注!

R君說

成功就是不斷從失敗到失敗,

也依然不改熱情。

- “溫斯頓.邱吉爾 ”

這一次,R君要寫的不是一部電影,卻是丹布朗最新的小說《本源》。其實丹布朗的作品總是充滿了畫面感,所以想象成為一部電影也完全不奇怪......就也權當是還未上映的電影影評吧......

幾乎和所有讀者一樣,R君也是從2003年的《達芬奇密碼》開始成為這位原本只是一位英語老師的美國暢銷作者的粉絲。實際上,丹布朗第一部以羅伯特蘭登教授為主角的小說是2000年的《天使與魔鬼》,並不是之後真正一戰成名的《達芬奇密碼》。而這部2017年的作品《本源》是繼《失落的秘符》(2009年)、《地獄》(2013年)之後的第5部以蘭登教授為主角的作品。


《本源》:我們從哪裡來?要往哪裡去?


蘭登教授這位虛構的哈佛大學符號學和宗教圖像學的教授(其實目前哈佛並沒有這個專業....),在前面4部作品中顯示了極其卓越的古典文學和藝術的淵博才識, 這一次在《本源》中,卻是第一次展示了他對現代藝術的很多認知和見解。(作為同樣喜歡寫作的R君,可以想象為此,丹布朗背後做了多少的功課和積累。其實這跟創業做生意一樣,人們往往只看到結果和成就,卻無法想象背後實際上付出了多少的心血,汗水和精力。每一份成功都是靠努力積累起來的,天天閒的蛋疼,磨磨蹭蹭不思高速前進,甚至還想著享受生活樂趣和平衡的創業從開始就註定是個失敗。)

雖然《本源》的創作靈感據說來自於丹布朗的親弟弟格雷戈布朗的一部音樂作品《查爾斯.達爾文彌撒曲》,甚至作者自己也聲明,這部作品是用來致敬達爾文的。但是,整部作品中涉及最多的,是人工智能、超級計算機、大數據和最新的時尚應用,比如Uber和特斯拉汽車.......並且延續了丹布朗一貫擅長的“科學與宗教的衝突與未來”主線,因此,雖然本作沒有超越《天使與魔鬼》的高度,甚至整部作品的節奏和過程都遠遜於前作,但是無論從涉獵的領域、文化藝術和科學背景,還是最終表達出來對於社會人文的思考及那個徹底哲學話的永恆主題“我們從哪裡來,要往哪裡去?”,依然可以相當的引人思考。

《本源》:我們從哪裡來?要往哪裡去?

雖然豆瓣上給本作的評分(7.0)屬於丹布朗至今作品以來最低的分數(《天使與魔鬼》、《達芬奇密碼》8.2; 《數字城堡》、《騙局》7.3分;《失落的秘符》、《地獄》7.4分)但是在R君的眼裡,本作在整體上至少是超越《騙局》的,在故事邏輯上貼近《地獄》,但是在思想高度上一定是超過《地獄》,所以R君要給本作的整體評分應該在7.5-8分。(實際上,R君覺得電影版《但丁密碼》要比原作《地獄》在結局上安排的更好,丹布朗依然期望作品有個陽光燦爛的結局,不過R君覺得,有時候人生帶點挫折才是正確的常態。何況,人性中“不撞南牆不回頭”的弱點可不是那麼容易扭轉的......)

人總是有點審美疲勞,或者對已經擁有的美好不懂珍惜,所以對“智慧果敢的教授+美女”的歷險模式這一次失去了驚喜,對多數對本作打低分的讀者來說,其實可以理解。不過R君依然覺得,在那麼多試圖挑戰“上帝造人”的故事中,《本源》還是有著自己相當獨特,而且充滿了邏輯的見解,並且能在故事中的很多部分有相當多值得人回味的東西........

達爾文進化vs.創世紀的神造人

我們來自哪裡?


《本源》:我們從哪裡來?要往哪裡去?


無論世界上哪種傳說,或者宗教,總是會有一個章節是“創世紀”,也就是人類社會的初始開端。正如《本源》中蘭登教授中的描述,這原因是:

1. 因為傳說與宗教的起源,都來自人類知識的侷限和試圖對自身本源 - “我們從哪裡來”的合理解釋。因為無法解釋,所以只能寄望於不可解釋的信仰。

2. 迄今為止,依然還沒有一種完全無懈可擊的證據可以證明,人類是由大自然完全依靠自然演變出來的智能生命。(即便有了那麼多古代猿人,到智人的進化證明)

因此,如果有任何一種完全嚴密的證據可以證明生命是由大自然演變而來的,那麼任何傳說和宗教的“神造人”論顯然就會不復存在,那麼“神”本身也就失去了最初存在的意義。

這正是本書的主角之一科學富豪:艾德蒙基爾希,試圖給全世界帶來的軒然大波,也正因此,他被人在宣佈這個發現的現場被人謀殺,而他的老師,蘭登教授也因此被捲入了這場涉及西班牙王室和宗教利益的追殺之中......


《本源》:我們從哪裡來?要往哪裡去?


先將這個過程的曲折驚險按下不表,證明人類起源來自自然演化的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

物理學中的“熵定律”,本身就是對“無序的宇宙力量創造出有序的形態”是一種最大的違背。

“熵”這個詞來源於1865年,德國物理學家克勞修斯於所,他定義火的熱量為Q,熱與溫度T的商即為“熵”,所以“熵”就是Q/T。這個公式代表了熱量對功的轉化能力。(其實所有的高中物理中都會涉及到這個部分)

但是在統計學中,“熵”的定義有了不同,它代表了某個宏觀狀態的微觀狀態數,取對數(S=InW), 也就是說,某些“有組織的系統必然會瓦解成為最穩定的微觀個體”。 再簡單的用書中的例子來說,就是“沙灘上用沙子搭起來的沙雕城堡,無論多麼宏偉,大自然都會最後摧毀它,直到變成一堆沙粒” 或者“一杯滾燙的咖啡,放著房間裡,總會最終被周圍的環境吸收熱量,而最終成為跟環境一樣的(穩定)溫度。”

這個定律放在生物界的演繹,就是因為人類機體本身也好,DNA也好,都是過於複雜的系統和結構,依據“熵定律”,大自然必然會將其瓦解成為最微小穩定的組織,比如細胞甚至原子,而不會讓它成型。

所以,“大自然中不存在天然的直線”,這本身就是“熵定律”的一種體現。(在《普羅米修斯》電影中,就提到過這一點。而西班牙國寶級建築大師米拉,也正是這個原則的最大擁護者。他在巴塞羅那的那些建築,也是本書中最常出現的場景......所以懂一點知識,才會讓你隨時都能感受到智慧的驚喜。)

聽起來是不是令人沮喪?


《本源》:我們從哪裡來?要往哪裡去?


但是,麻省理工大學年僅30歲的天才科學家傑瑞米.英格蘭卻提出了一個讓人震驚的假想:假如某些宇宙中的有序其實正是為了更高效的實現“熵定律”的能量消耗,那麼生命的起源是有合理的邏輯基礎的。

事實上,在大自然中,也存在的很多的有序,比如雪花漂亮的6邊形結構,水中漣漪漂亮的同心圓,颱風的旋轉,雷電的產生等等......

而生命,往往就是對能量最高效消耗的形式之一。“生物體把有組織的物體當成食物消耗,進而轉化為各種複雜的生物能量,最後又轉化為熱量散播回宇宙” ,完全吻合著名的熱力學第一定律- “能量守恆定律”。

科學假想需要大量的數據和實驗來推演,而艾德蒙建立的超級計算機“E波”就對傑瑞米的這個假想做了全面的演化,在新的模型搭建之後,在著名的“米勒-尤列實驗”(模仿世界最初的自然環境)中加入了“儘量具有創造力,追求最高效的能量散播形式”這一新的元素,終於在數百萬的自然演變中,形成了複雜的氨基酸,進而又組合成為DNA......人類最終誕生,證明了“生命是由物理定律自發產生的”!

這一實驗,用科學徹底證明了達爾文進化論,動搖了“神造人”的根本。

我想,到這裡,《本源》給所有讀者帶來的震撼是無可言喻的。


《本源》:我們從哪裡來?要往哪裡去?


無數人都在懷疑,思考和探索的“我們來自哪裡?”第一次得到了科學的證明和揭示。

R君曾經在其他的文章中讀到過,世界上相當多的科學家,包括牛頓,都在晚年投向了宗教,因為隨著他們越深入的研究,越發現世界上有太多的事情,依然無法用客觀的物流規律來解釋,似乎只能冥冥之中,相信有一股未知而萬能的力量在管理著宇宙和人生。

這裡,我們並不想判斷這一次《本源》中的理論是否真正正確。

正如書中描繪的,蘭登教授的一個睿智問題:“代碼和圖譜之間存在的核心差異是什麼?” ,代碼不僅是形成了圖譜,同時它帶著數據、信息和傳輸的方法。所以世界可以形成不同的物理形態,但代碼只能是智能有意發明的。 比如:我們有了肉體,但是如何去解釋精神,意識,價值觀,喜怒哀樂?即使有了DNA的形態,那麼23對螺旋體中攜帶的這些基因代碼又來自何方?

實際上,科學的探究依然渺無止境。艾德蒙認為的實驗證據並沒有徹底動搖宗教和信仰的根基。人們依然有太多的未知.......

實際上,科學就是一扇不停被打開的大門。在每一扇門後總會有更多的大門等待你的打開.......


《本源》:我們從哪裡來?要往哪裡去?


其實人生何嘗不是,無論事業也好,感情也好,人生也好,每個人終其一生都面臨著不同的選擇和走向。 保持一份永遠的探知慾,堅守一些追求,也許才是最有意義和魅力的人生。

所以,“我們從哪裡來?”從來不是一個答案,而是一個過程。

就像我們一直要問自己:

“我為什麼要做這件事?”

“我為什麼要選擇這個城市”

“我為什麼要選走這條路?”

“我為什麼最初會愛上他?”

一樣.......

你的放棄,從來就是因為初心不夠,而缺乏意志和堅持的勇氣,其他的一切都是藉口。

生存還是滅亡

我們要往哪裡去?


《本源》:我們從哪裡來?要往哪裡去?


人追求起源,必然期望探知結局。

正因為對未知的恐懼,所以才有那麼多看命、占星、改運、風水的需求。相比對過去的探究,大多數人對未來會更加充滿渴求和恐懼.......(人總是害怕一些自己不能掌握的東西,比如未來.....)

在《本源》中,丹布朗創造了一個極其強大的AI智能:溫斯頓。 這位以偉人邱吉爾的名字命名的超級人工智能,就像《異形》裡的“Mother”,《鋼鐵俠》裡的崔維斯,《I,Robot》中的薇琪, 甚至《駭客帝國》中的Matrix母體, 能夠學習,選擇和幫助自己的創造者管理複雜的事物......而隨著技術力量的演進強大,溫斯頓不但具有了強大的思想,邏輯,甚至還被賦予了一定的情緒,情感,還有創造力和自我決策的能力。

在某種意義上,整個艾德蒙的謀殺案實際上背後的主要策劃者,就是溫斯頓自己,雖然他做這件事情的本意,依然是忠於和幫助自己的主人。但是我們卻極其擔憂的看到了,這一次,溫斯頓卻並沒有受到“阿西莫夫三大機器人定律”的任何影響。

在艾德蒙預言的最後,超級計算機為人類的未來做了演進,顯然“人工智能”將成為未來世界的主宰,只是人類如何在這個世界上退場,卻是一個另外一個巨大的問號.......當然,丹布朗心存善意的本性,讓《本源》的最後,和其他所有的作品一樣,有了一個更加陽光燦爛的結局:艾德蒙相信人類會擁抱和融合在人工智能的未來中,而不會像過去其他地球的那些主宰生物一樣,以滅絕的方式徹底退場。


《本源》:我們從哪裡來?要往哪裡去?


在全書接近尾聲的一段情節,溫斯頓在“自我刪除”之前與蘭登教授的一段對話充滿了令人思考的內涵......

“人類往往讓人琢磨不透。人類不是通過遵守戒律,而是通過榜樣來學習。”

所以“黑暗宗教必須離場,甜美科學才能為王”。

可是,假如我們人類的人性中本身就具有無法磨滅的“黑暗宗教”基因,天生具有缺陷而且無可改變,那麼在無懈可擊的“甜美科學” 未來智能眼中,我們會變成怎樣的事物?

睿智的蘭登教授面對溫斯頓的說法,卻啞口無言......

在這一次的“中國好聲音”中,清華大學的一位博士展示了他們實驗室裡做的一個音樂機器人來譜寫的歌詞,實際上也能編輯音樂曲子。而溫斯頓其實為自己創造了一幅自畫像,完完全全是西班牙超現實主義畫家胡安.米羅的作品風格.......人類向來驕傲的原創能力,真的是機器所不能具備的嗎?

相比人類起源的探知,也許“我們要往哪裡去?”才是更加令人恐懼的問題。

我們的輝煌之中,往往藏匿了我們的滅亡.......


有些歷程,無法複製


《本源》:我們從哪裡來?要往哪裡去?


在本文最後的部分,R君覺得有必要談及一些主線之外的內容.....

蘭登教授的歷險中,總是少不了美女。這一次,是西班牙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的館長安布拉。這位39歲未婚,卻因為童年的問題無法生育的絕世美女,與西班牙王室和王儲胡利安之間的感情,雖然在全書中只是一些淡淡的筆墨,卻完全是許多感情問題的典型。

因為王子的顯赫背景和狂熱的追求,安布拉和許多小女生一樣陷入了情網,認為他的追求,無微不至的關懷和花費時間的陪伴是真正令人渴望的愛情的樣子。但是,王子在公眾媒體上完全不給她選擇餘地的求婚,還有知道她沒有生育能力的表現,實際上完全代表了王子真正的心境。

其實追求一位美女和渴求一樣玩具一樣,在男孩子心中沒有差別。為了得到這個階段性的夢想,他可以用盡全力和方法,只要他的條件允許,但是這是真正的未來和愛情嗎?

安布拉是一位出色的女性,但是在胡利安王子眼裡,實際上和他過去緋聞裡的女友沒有什麼本質的差別,只不過過程更熱烈一些,讓他甚至願意用婚姻去做一次“烽火戲諸侯”般的表演。但是當一些核心利益受到影響時,王子就會徹底的拋棄這位自己曾經最喜歡的未婚妻。


《本源》:我們從哪裡來?要往哪裡去?


實際上,安布拉是一位多麼自立,充滿追求的女性,不僅與艾德蒙的交往讓她感到新奇和充滿力量,和蘭登教授的這一夜充滿危險的歷程,也讓她心生愛慕。其實這才是應該真正屬於她的伴侶所具有的特質,從來就沒有改變過。

而對應的,王子的父親,西班牙國王和主教巴爾德斯皮諾之間的感情更值得令人尊重和唏噓。因為這段感情在宗教、國家和政治上的風險,所以老國王在自己包辦婚姻的王后死後,沒有再婚,是因為真正的心有所屬。沒有人會想象老國王和自己的摯友及宗教領袖之間存在著這麼深厚的感情。而最後老國王的離世時,主教也選擇了殉情般的陪伴而去......這才是真正的愛情,從心底裡充滿了對彼此的欣賞,愛和關懷,不離不棄,不會受限於任何世俗的形式侷限和挑戰。

只有相知相守,真正擁有靈魂的共鳴,才是一生的追求,這也許才是真正值得追求的愛情和人生未來。


《本源》:我們從哪裡來?要往哪裡去?


整個故事大部分的場景,都發生在巴塞羅那,這個R君也曾經去過的美麗城市。米拉之家,聖家大教堂,高迪公園,巴塞羅那大球場......在這一次《本源》之後,又栩栩如生的出現在R君的腦海之中,聖家大教堂公園前的大型肥皂泡表演,一群大學生的臨時街頭打鼓表演,高迪公園裡街頭藝人的揚琴表演,鮮豔的西班牙海鮮飯,還有巴塞羅那地鐵裡的查票員......

有些難忘的旅程,永遠無法複製,擁有一次,便是人生的財富。


《本源》:我們從哪裡來?要往哪裡去?


感謝丹布朗,帶給我們不一樣的奇遇、思考和回味。

最後,依然用本作中的句子做結尾吧:

“想說愛你真不容易,不過,我一直在努力。”

- 丹布朗 《本源》,第1章第2段;

R君,2018年10月2日,於加拿大

·END·

R君愛電影

兵無常勢,水無定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