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绵阳概况

绵阳市,隶属于四川省,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涪江中上游地带。东邻广元市的青川县、剑阁县和南充市的南部县、西充县;南接遂宁市的射洪县;西接德阳市的罗江县、中江县、绵竹市;西北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甘肃省的文县接壤。介于北纬30°42′—33°03′、东经103°45′—105°43′之间,总面积20248.4平方千米。[1]自汉高祖二年(前201年),西汉设置涪县以来,绵阳市已有2200多年建城史,历来为州郡治所,后因城址位于绵山之南而得名“绵阳”。 截至2017年,绵阳市下辖3区、5县、1县级市,户籍人口536.82万人,年末常住人口483.56万人。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74.7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91.6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838.76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944.33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4.1:40.4:45.5。[2]绵阳是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建设的中国唯一的科技城,重要的国防科研和电子工业生产基地[3]。 2018年7月,2018年上半年四川市州GDP总量前十名出炉,绵阳GDP总量1061.54亿元,排名第2位,GDP增速8.9%。

中国绵阳概况

地名由来

绵阳因地处绵山之南,民国二年(1913年)依照“山南水北”为“阳”的古义,命名为绵阳。

绵阳市是中国早期人类活动地区之一,边堆山遗址出土有45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和陶器。

西汉高祖二年(前201年),置涪县始。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建置广汉郡。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广汉郡由乘乡(今广汉市境内)迁到梓潼县,。汉安帝元初二年(115年),益州刺史部和广汉郡均迁至涪县,三年后州、郡皆迁出市境。

东汉末年,刘备据蜀,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分广汉郡北部地区设梓潼郡(治梓潼县),建兴三年(225年)分广汉郡东部地区设东广汉郡(治雒县,今三台县境)。自此后,市境相沿各代均有州、郡、府等县以上政区建置。

两晋和南北朝三百余年间,战争频繁,政区建置变化较大。

隋代后,政区建置逐渐稳定。

中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川政统一,市境内只有今市区成为四川省第十三行政督察区治地,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领有绵阳、安县、绵竹、德阳、梓潼、罗江、广汉、什邡、金堂、彰明10县。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设绵阳专区,属川西行署区。1952年绵阳专区属四川省领导。1953年,广汉、金堂、什邡3县划归温江专区;广元专区所属广元(驻嘉陵镇)、旺苍(驻冯家坝)、剑阁、江油、北川、平武、青川、昭化(驻宝轮镇)等8县划入绵阳专区。辖15县。1958年,遂宁专区所属遂宁、三台、蓬溪、盐亭、潼南、射洪(驻太和镇)、中江等7县划入绵阳专区。撤销彰明、江油2县,合并设立江彰县(驻中坝)。绵阳专区辖21县。1959年江彰县改名江油县。撤销昭化、罗江2县,昭化县并入了广元县;罗江县并入绵阳、德阳、安县3县。绵阳专区辖19县。1970年绵阳专区改称绵阳地区,地区驻绵阳县。1976年由绵阳县析置绵阳市,属绵阳地区领导。绵阳地区驻绵阳市。辖1市、19县。1977年将潼南县划归江津地区。绵阳地区辖1市、18县。1979年撤销绵阳县,并入县级绵阳市。绵阳地区辖1市、17县。

1985年,撤销绵阳地区,绵阳市升为地级市,设立市中区;将原绵阳地区的江油等7县划归绵阳市管辖。撤销广元县,设立地级广元市和市中区;将原绵阳地区的青川、旺苍2县划归广元市管辖。撤销遂宁县,设立地级遂宁市和市中区;将原绵阳地区的蓬溪、射洪2县划归遂宁市管辖。

1992年10月30日,撤销绵阳市中区,以涪江中心主航道为界,分别设立了游仙区与涪城区。

2003年7月,撤销北川县,设立北川羌族自治县。

2005年4月4日,绵阳市人民政府机关办公驻地由涪城区临园路东段76号迁至高新区火炬大厦。

2016年3月20日,安县撤县设区并更名为安州区。

截至2016年,绵阳市辖3个区:涪城区、游仙区、安州区;代管1个县级市:江油市,5个县:三台县、盐亭县、梓潼县、平武县、北川羌族自治县。绵阳市政府驻高新区火炬大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