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輕視:當男孩說「媽媽,我怕」,比起女孩,媽媽更要多做幾件事

曾經,小小費和我都經歷了一次心理的滑鐵盧。當時是一個週末,我們和朋友兩家人一起,帶著孩子在郊外度假。度假村外有一個供孩子們攀爬的網狀設施。朋友家的小男孩一鼓作氣,採著結實的網格,噔噔就上了最高處,足有兩三米高度的休息亭。

小小費也想參與。但第一次爬,膽子小,不停地喊“媽媽我怕、你扶著我”,小腿還不住地顫抖著。為了給孩子打個樣,我自告奮勇地衝前面,“別怕,媽媽先上”。沒想到,爬到一半,眼看著網格離地面越來越高,我的手咋不聽使喚開始出汗了呢,我的腿怎麼也顫得一樣一樣兒的呢?我暗罵自己“慫”,心裡也就順利成章打了退堂鼓,索性告訴孩子“算了,媽媽覺得有點危險,等你大點再說吧”。

那一次,就算其他活動進展再順利,我心裡總有一點遺憾。

別輕視:當男孩說“媽媽,我怕”,比起女孩,媽媽更要多做幾件事

國慶節前夕,我又帶著孩子到外地旅遊。這次,又遇到了同樣的網格攀爬兒童娛樂設施,不同的是,這個網格更高、更陡、更難爬。為了吸引膽小的遊客,它換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奇境探險”。

走近一看,“奇境探險”項目要仰著脖子才能看到。遊客必須先上兩層樓梯,到達離地鐵三四米的高度,然後才開始正式的攀爬。先向上爬一個傾斜度約莫60度的斜坡式網格,到達休息亭,再爬一個傾斜度約莫45度的斜坡式網格,最後的大招是向下約70度傾斜角度的下坡式網格。

我和小小費都被“探險”的噱頭吸引過來,這年頭,連遊樂場項目都是“標題黨”。好吧,既來之則安之。帶著孩子攻克困難,即是對孩子的教育,也是自我的挑戰。

上坡好說,我讓小小費走前面,我跟在後面。“你可以的,兒子!往前走,我在後面保護你。”豪言壯語一出,孩子沒有了安全顧慮,順利到達兩個關卡。下坡遇到挑戰,我靈機一動,告訴他“隊長,現在,我們要下去拯救受傷的北極熊,出發!”

男孩特別容易被各種“任務、行動”吸引,如果遇到困難,給他們設置一個虛擬場景,男孩會如有神助,忘卻膽怯。

彼時,面對下坡幾乎90度的斜坡,說不怕是騙人的,但父母就是孩子學習的一面鏡子。父母的勇氣也是孩子成長的動力。母性一旦爆發,別說爬網格了,懸崖峭壁都能爬上一爬。我面朝網格腿先下,然後一手扶他,幫助他腳踩在格子裡。自己下幾步,扶著孩子下幾步。

到了地面,我們母子確認了下眼神:除了熱血,就是欣喜、成就、愉悅。小小費成就感巨大,大概從來沒有攻克過這麼艱險的“要塞”。

別輕視:當男孩說“媽媽,我怕”,比起女孩,媽媽更要多做幾件事

面對說“我怕”的男孩,父母要做哪些事?

我們都希望自己孩子勇敢正直,別唯唯諾諾,尤其是男孩。所以,往往孩子說“我怕”,有的父母會認為,這都能怕,你還能幹啥?其實孩子怕的點真的很多,怕昆蟲、怕黑、怕高……面對孩子的恐懼,父母最重要的是接受他的情緒,別暴力打擊。如果孩子說“怕”,你又希望孩子勇敢,這幾步一定要做:

1、接受孩子情緒,別給孩子貼“膽小鬼”標籤

勇氣不是天生的,是通過戰勝內心的恐懼一步步鍛造出來的。成年人不怕,是因為經歷過。而孩子不同,他們對沒有經歷過的事情說“怕”,那太正常了。畏懼危險是人類自我保護的一種最自然的能力。

如果孩子說“媽媽我怕”,你可以說“媽媽在這裡,媽媽會保護你”,用語言安撫孩子情緒,讓他們感受到安全。只有當孩子情緒穩定之後,你才能瞭解孩子懼怕的根源是什麼,也才能更好地幫助他們去克服。千萬別說“你怎麼那麼膽小”等打擊的話,別給孩子貼“膽小鬼”的標籤。

2、讓孩子“說”出來害怕什麼

孩子怕黑、怕昆蟲,所有的恐懼都源自於認知。可以鼓勵孩子說出原因,到底害怕什麼?這樣有2點好處。

1)讓孩子明白:無論遇到什麼事,父母都是最關心他的人。父母總會幫助他解決問題,有利於孩子和父母良好地溝通。

2)當孩子願意說出害怕的原因,實則已經是邁開腳步,走在解決問題的道路上了,這有利於培養孩子勇敢面對問題。

3、不如和孩子一起,和他們一起戰勝恐懼

就像前文提到的,除了鼓勵孩子自己去嘗試,父母親自陪伴帶孩子戰勝恐懼,是最好的實踐辦法。嘗試的過程一定循序漸進,千萬不要希望一步到位。父母可以先做示範,讓孩子慢慢了解和懂得之後,再去接受做自己害怕的事情。

別輕視:當男孩說“媽媽,我怕”,比起女孩,媽媽更要多做幾件事

當然,適當的“害怕”也是一種敬畏感,無需讓孩子在什麼事情面前都顯得異常勇敢。畢竟,有些不必去戰勝的恐懼,也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一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