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山脚下十里街 风荷起处五凤楼

高低错落的马头墙、小青瓦、冬瓜梁、金柱蟠龙……灵山脚下矗立的一座清代古建筑“五凤楼”,正吸引着越来越多上饶市民的目光。这座从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迁建至此的五进古院落,全凭徽州老工匠匠心锻造,再现了徽风古韵神采。

灵山脚下十里街 风荷起处五凤楼

灵山脚下十里街 风荷起处五凤楼

灵山脚下十里街 风荷起处五凤楼

灵山脚下十里街 风荷起处五凤楼

灵山脚下十里街 风荷起处五凤楼

梁木斑驳,砖雕古朴,漫步于“五凤楼”中,可见到五进院落和天井,格局犹如北京的王府。

灵山脚下十里街 风荷起处五凤楼

灵山脚下十里街 风荷起处五凤楼

灵山脚下十里街 风荷起处五凤楼

灵山脚下十里街 风荷起处五凤楼

灵山脚下十里街 风荷起处五凤楼

“五凤楼”的原主人,是清代重臣、徽州休宁人汪由敦。

汪由敦,雍正年间步入仕途,乾隆时候到达仕途巅峰,官至工部、刑部、吏部三部尚书,相当于现在兼任国家三个部委的部长。此外,汪由敦还担任太 子太师,更是常陪伴皇帝出巡,许多关乎国家大计的圣旨都由他直接书写,可谓权倾朝野。

话说当年汪由敦治理河道,又辅佐平定金川有功,得到赏金千两,并奉旨回乡探亲。

衣锦还乡的汪由敦希望老母亲能和他一起去繁华的京城安享晚年,然而,老夫人留恋山清水秀的故乡和亲切熟悉的邻里,不愿离开。权衡之下,汪由敦 用得到的赏金和毕生积蓄,延请京城御用匠师,聚集当地过半的能工巧匠,耗时六载春秋,才最终完整建成了这栋“五凤楼”。所以,“五凤楼”又被称为 “孝子楼”。

时光荏苒,转眼近300年过去,“五凤楼”历经沧桑风雨,战乱更迭,已是残破不堪。这座号称“江南第一官厅”的古建筑,命运已是岌岌可危。纵有当地民间人士出资修缮维护,却也是杯水车薪。

直到数年前,上饶饶商联合总会副会长刘汉军先生在机缘巧合下结识了安徽的潘老先生,了解到“五凤楼”的历史和现状,便决心出资保护和修复。刘汉军先生不惜巨资,将“五凤楼”一梁一柱、一砖一瓦小心拆分,每个构建按拆卸顺序编号,动用了大卡车数百辆次,全部运至上饶灵山脚下的槠溪老街。刘汉军先生还从安徽请来老工匠,遵循“原材料、原工艺、原结构、原样式、原环境”的古建筑保护五大“原则”,按每个零件,每根柱子、梁子、廊檐 、牛腿、雕花窗、条石的原先位置和顺序,小心翼翼重新垒建,最终恢复了“五凤楼”的原貌。

灵山脚下十里街 风荷起处五凤楼

灵山脚下十里街 风荷起处五凤楼

灵山脚下十里街 风荷起处五凤楼

灵山脚下十里街 风荷起处五凤楼

灵山脚下十里街 风荷起处五凤楼

如今,“五凤楼”已经成为上饶市又一新景观,每天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市民到此参观、游览。

灵山脚下十里街 风荷起处五凤楼

文/图 程琛 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夏昊

相关链接

汪由敦,字师茗,号谨堂,又号松泉居士,生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乾隆二十三年(1758)卒,安徽休宁上溪口人。

父母经商在苏南一带,他出生于晋陵北郭(今镇江、常州、无锡某地)。乳名良金,约10岁时,方随父母返回故乡休宁双溪。后因其父商务,随之并游学江浙,此后每隔一年回故里一次。19岁时,以商籍寓居钱塘,并为该县生员。汪由敦爱书如命,读书入迷,且能一目成诵,过目不忘。精读《六经》、尤通《春秋》。

1724年,汪由敦以二甲第一名考中进士,旋授翰林院编修。因才学杰出、为人典重、办事干练,为继任的乾隆皇帝所赏识,官位屡屡升迁,直至太子太傅、军机大臣、吏部尚书,并获“六典持衡”之殊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