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全民诗会:中秋节时两兄弟都写了《水调歌头》,谁写得好?

中秋全民诗会:中秋节时两兄弟都写了《水调歌头》,谁写得好?


古人“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中秋节正是合家团聚的时候,饮酒赏月、吟诗作赋成为彼时一大人生乐事!然而古代交通不便,弟兄、姊妹、夫妻因为做官、经商经常是天方一方,月圆人不圆,加上又没有电话,于是许多人都在这一天写诗填词,以示怀念!

中秋全民诗会:中秋节时两兄弟都写了《水调歌头》,谁写得好?

北宋时,四川眉山有两兄弟,以诗文名显天下,加上他们的爸爸,父子三人都名列唐宋八大家。北宋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他爸爸带着两兄弟去河南开封同时参加全国高考,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副主考是诗坛宿将梅尧臣,结果一考下来,两兄弟都金榜题名,顿时轰动京师!这一年哥哥21岁,弟弟19岁。后来两兄弟做官之后,由于天各一方,到了中秋节时,互相思恋,于是哥哥在940年前那个中秋节晚上,在喝得大醉的情况下填了一首词——《水调歌头》。第二年中秋节时,两兄弟相聚了,但又离别在即,于是弟弟也填了一首《水调歌头》。下面我们就来品味一下两兄弟的词到底哪个妙!

哦,忘了介绍了,哥哥叫苏轼,弟弟叫苏辙,他们的爸爸叫苏洵,合称“三苏”。

先来看苏轼的《水调歌头》。这首词千古以来传唱不息。

中秋全民诗会:中秋节时两兄弟都写了《水调歌头》,谁写得好?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代: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全民诗会:中秋节时两兄弟都写了《水调歌头》,谁写得好?

苏轼这首词作于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节,此时他正出任山东密州(诸城)知州,他在这里还写了一首著名的词——《江城子·密州出猎》。第二年四月,他被调任徐州知州。此时弟弟苏辙也调任签书应天府(商丘)判官,两兄弟相隔一条黄河。于是苏辙来到徐州,与苏轼相聚了三个多月。

注释:

丙辰:指公元1076年。

达旦:达,到。旦,白天,天亮。

子由:苏辙,字子由。

宫阙:宫殿。

不胜:经受不住。

低绮户:低矮的雕花的窗户。

婵娟:指月亮。

译文:

序言:丙辰年的中秋节,通宵饮酒,一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得大醉,写下了这首词,同时思念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青天。不知在天上的宫殿里,今朝是何年?我想要御风归去天上,只怕在美玉砌成的楼阁里,经受不住高处的寒冷。我翩翩起舞,赏玩着月下的清影,这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透过低矮的雕花的窗户,照着床上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应该对我没有什么怨恨吧,为何总是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种事自古以来就难以周全。但愿在千里之外的亲人们都平安健康,共享这美好的月色。

再来看苏辙在第二年中秋节填的《水调歌头》。

中秋全民诗会:中秋节时两兄弟都写了《水调歌头》,谁写得好?

《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宋代:苏辙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苏辙这首词作于第二年中秋节,也就是他和苏轼相聚于徐州的时候。中秋节时,二兄弟一起泛舟赏月,终于过了一个团圆的佳节。过了两年,也就是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就犯错误了,陷入“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苏辙上书请求以自己的官职为兄赎罪,宋神宗不准;苏辙也因此受到牵连,被贬为监筠州(江西高安)盐酒税,五年不得升调。

注释:

七度:七次。

东武:密州,今诸城。

彭城:黄帝最初的都城,今江苏徐州。

古汴:汴河。

凉州:唐代曲名。

鼓吹:奏乐声。

鸿雁:大雁。

汀州:水中小洲。

翠羽帔,紫绮裘:岥,古代披在肩背上的服饰。裘,大衣。指豪华的服饰。

素娥:嫦娥,月亮。

王粲:三国时“建安七子”之一,山东微山人。

译文:

我们离别的太久了,已经是第七度过中秋了。去年的今天你在山东密州,我望着明月,禁不住愁绪万千。哪料到今年中秋我们在彭城山下,一起泛舟于汴河上,共同赏月听着《凉州》曲,奏乐声惊起汀上的鸿雁。

坐中的客人,衣着华丽。月亮无情,不肯为人留下而西沉。今夜有酒待客,明晚又要孤独的住在船上,明月依旧照着离愁。只恐像王粲那样,不得返乡,只能登楼相望。

苏轼的词由感而发,豪放旷达,面对一弯明月,乘着酒兴,一泄千里,遣词用句行云流水,丝毫没有晦涩沉重之感,充满乐观浪漫情怀。

苏辙的词应景而作,兄弟离别在即,对前景充满黯淡,全词充斥着离愁别恨,意境远不及苏轼豪放阔达,用词亦多雕琢,少有名句。

因此,苏轼的这首词远胜于其弟苏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