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一治手机“依赖症”

前不久,网上流行一个段子,"手机干掉了谁?干掉了座机,干掉了照相机,干掉了收音机,干掉了手电筒,干掉了镜子,干掉了报纸,干掉了 iPad,干掉了游戏机,干掉了钱包,干掉了身份证。未来还会干掉什么?还会干掉眼睛和颈椎,干掉婚姻和家庭,干掉下一代……"从这一戏谑的段子,可见手机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革命性"的变化。与之相对应的还有一句调侃的话,"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我在你身边,你却在玩手机。" 这句调侃,给患有手机"依赖症"的人画了像,不仅表现在亲人之间,还表现在朋友之间;不仅表现在家庭,还表现单位;不仅表现在娱乐场所,还表现在正式场合。

治一治手机“依赖症”

事实还真是如此,放眼四周,患有"手机依赖症"的人不在少数,对于他们而言,不可一时无手机,不可一刻无手机,手机俨然成了身体的一个器官。吃饭看手机、聚会看手机、乘车看手机、上班看手机、开会看手机、如厕看手机、睡前看手机、醒来看手机……沉迷于聊天、点赞、猎奇、"喝鸡汤"、晒照片、打游戏等恶性循环,难于自拔,即便有再重要的事情,也不会"弃之不顾",时不时地解个锁、看一下。据相关数据显示,在我国,国民的手机接触时长呈快速增长趋势,人均耗费在手机上的时间由2016年的每天2.5小时上升到2017年的3.1小时,一年间增长了24%。这种现象令人忧虑。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进步和繁荣,取决于每个公民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岗位工作的一流绩效和勤于钻研的创新创造。我们显然不能否定手机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捷,也不能过于夸大手机给工作和学习造成的危害,但倘若我们看不到存在的问题,沉迷于手机,尤其是年轻人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玩手机上,被手机这一"玩物"牵制,陷入类似"葛优躺"的无聊中,忘乎所以,又何以能集中精力干好本职工作?又何以有时间用于学习钻研?又何以有时间关照亲情、陪伴家人?

治一治手机“依赖症”

"放下手机,回归生活"不仅是一种倡导,更应成为一种必然。当然,"放下手机"并非扔掉手机、不用手机。只是不能将其作为一种完全的依赖,"需要放一下时放一下"。如何做到"放下手机"?有人说,互联网可以自净,或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引起人的自觉,未必如所担心的那样而变得不可收拾。但互联网的高度"上瘾性"意味着靠个体自觉或群体自醒,谈何容易?真要做到"放下手机",离不开强有力的干预。这需要我们在认识到问题严重性的同时,通过教育来提高认识、引起警觉。整治网络生态,让其变得更干净、清净、纯净是一个方面;倡导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营造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是另一方面。眼下的当务之急是,让年轻人走出手机的小圈子而融入大社会,少一点虚拟、虚幻、虚妄,多一点真心、真情、真实,减少耗费于手机的时间,养成多动脑、多运动、多与人交流、多看纸质图书的习惯。唯其如此,我们才能做到身体好、视力好、工作好、心情好。

治一治手机“依赖症”

请放下手机,走出手机,回到现实生活中来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