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发布纲领性文件《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导孩子选书

教育部发布纲领性文件《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导孩子选书

给孩子选一本书,真的很难吗?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书是人类心声的写照。读书,让我们学会了立志扬帆,去到达成功的彼岸;读书,让我们感到了无限快乐。无论是站在家长、老师的角度,再或者是以专家、教授的视觉,我都喜欢看孩子们读书:

晨曦中,暮霭下,捧一卷书,或摇头晃脑地吟诵,或频频点头的认可,或眺望远景的思考……

俗话说,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作为家长,我们对于读书的认识有多深,就决定了孩子在阅读上面的效果有多好。下面,我们一起来分享任怡然妈妈的读书故事——

一本好书就像是一位老友,她用文字向你倾诉心声。饭后,亦或清晨,台灯下,亦或阳光中,我与女儿各捧一本书,彼此静默,却如此亲近。女儿喜欢科普书,而我读文学书比较多。

久而久之,彼此相互影响,我会翻看一些科普类书籍,她也会选择一些文学作品来读,补己之短。我的书橱里一直放着一本中学时候买的《城南旧事》,每次阅读,我仿佛都回到了童年。很巧,女儿也喜欢。无意间,一本书拉近了我与女儿的距离,也使我走进了她的内心世界。

这段读书故事至少给我们传递了几个信息:

一是家长可以与孩子亲子共读;

二是家长要会给孩子选书。

很多家长说,陪孩子读书,时间还是有的,放下手机就可以了。现在问题的关键是,家长该给孩子选择怎样的书呢?去书店吧,看着满书架的书,买哪一本好呢?网络购书倒是方便了,问题是这个专家说这本书好那个专家说那本书好,这让家长更加两难了。

给孩子选一本书,真的很难吗?我觉得难的倒不是选书的方法,而是选书的心态。作为家长,我们不能按照自己的标准去给孩子选书,而是要站在孩子的心理与思想特征的角度去选择。有时间的话,家长可以多带孩子去书店,让孩子自己尝试着去选择。在这之前,家长可以提供一些选书的观点与想法,和孩子进行碰撞,以免孩子的口味太不一样,错过一些适合的书。

家长选的书,孩子为什么不喜欢?

买完书之后,家长也会遇到第二个问题,就是孩子不喜欢读。有些家长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买些文学类的书籍,比如散文、诗歌等;也有些家长喜欢买些教辅书,比如习题集、作文书等。本来买书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因为孩子不喜欢去读,让买来的书束之高阁,不能不说是一种浪费。

如何避免这个问题呢?我们在给孩子选书的时候,习惯于盯着这本书的内容,比如这本书能够教给我的孩子什么知识呢?比如这本书可以让我的孩子改掉什么不好的习惯呢?比如这本书可以帮助我的孩子养成良好的品质吗?比如这本书可以提高我的孩子的学习成绩吗?

除了盯在书的内容上,我们还习惯于盯在书的宣传上,但凡是“专家推荐”“大家作序”“首度解密”“小故事,大道理”“X 天成就孩子的一生”“X年方法精华呈现”等字眼时,我们的眼前会觉得一亮,毫不犹豫地买了回去,脑海中已经开始现象着孩子可以在短期内脱胎换骨了。

殊不知,兴趣却是最好的老师,给孩子选书,应该从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入手。喜欢阅读故事的,就多买点故事书;喜欢看绘本的,就多买点绘本书;喜欢思考问题的,就多买点科学书……有了兴趣,还担心孩子读书没有收获吗?

教育部发布纲领性文件《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导孩子选书

一个月买几本书比较好?

“董老师,学校语文老师说我们家孩子书读得太少了,让多读一点。”

“多读书,好处多。”

“可是,我每学期给孩子也买不少书啊,孩子也都读了,怎么还少了呢?”

“买几本呢?”

“大概两三本吧。您也知道,孩子学习任务重,能读完这几本书就不错了。”

“是稍微少了一点。”

“那一个学期,孩子究竟要读多少书呢?我们家长也不清楚,不知道买多少本合适呢?”

这是一个小学六年级家长和我的交流内容。我相信,很多家长都有过这样的困惑——孩子一个月读多少书合适呢?我们来看看一组来自于教育部组织编写的指导语文学习的纲领性文件《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阶段阅读总目标的表述:

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优秀诗文 240 篇(段)。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 400 万字以上。

此外,《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分年段上也进行了详细的要求:

1-2 年级:

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 50 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 5 万字

3-4 年级:

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 60 篇(段)。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图书资料,乐于与同学交流。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 40 万字

5-6 年级:

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 70 篇(段)。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 100 万字

7-9 年级:

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 260 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背诵优秀诗文 80篇(段)

上面案例中的孩子是六年级学生,按照《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于阅读量的要求,两年的课外阅读总量至少要高于 100 万字,平均到每个学期就是 25 万字,我们以每本书 5 万字计算,就是一学期至少要读 5 本书,相当于一个月不少于 1 本。而家长说的一个学期两三本,肯定是太少了。

有了上面的阅读要求,家长就可以根据自己孩子的年龄与年级换算一下,对比一下了。个人建议,时间允许的话,孩子一个月读 1—4 本书

,都属于正常的阅读量。

曾经看到这样的一组数据,着实让我震惊:

教育部发布纲领性文件《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导孩子选书

“少年强则国强。”重视读书,提高阅读量,家长、孩子、老师,都是任重而道远。

家长的选书误区

一次在办公室,有家长进来向同事请教,该给孩子买什么书,同事简单地介绍了几本书,然后说,多读一些经典还有名著,就比较好了。

等家长走后,我就和同事辩论起来了,因为我不赞同这个观点。同事说,经典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文化,滋养了我们几千年,肯定是要好好传承的。

我说,我并不是反对家长去给孩子选择经典的读物,而是说要有选择性地阅读。

同事点了点头,说那你举个例子来看看。我就举了我们最熟悉的经典之一《弟子规》。很多人都知道,《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所作,全文 1080 字,用得最多的一个字是“勿”,就是“不要”的意思,细细数来竟然有 43 处之多。

下面举几个例子——

比如里面有一句,“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意思是说,父母呼唤,应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的很久才应答,父母有事交代,要立刻动身去做,不可拖延或推辞偷懒。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是为了我们好,应该恭敬的聆听。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教诫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使父母亲生气、伤心。这种观念对不对?父母有时候也会错,我们也需要指出来,难道错的也要听?

比如,“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意思是说,父母亲所喜好的东西,应该尽力去准备;父母所厌恶的事物,我们就不要去做了。你肯定也看出来了,这显然是让孩子做一个听话的工具,以父母的喜好为学习和生活的标准,这样怎么能培养出来一个健全人格的孩子呢?

再比如,“不关己,莫闲管。说话多,不如少。”我相信,不用翻译,家长应该都清楚,这种思想要不得。所以,读这样的书,我们所提倡的创新、个性、思想等,都会被“润物细无声”地抹杀掉。同事觉得挺有道理,立即拿起手机给家长发了信息,提醒家长,并不是经典的书就是好书。

作为家长,挑选书的时候,还有一个误区,就是认为那些名著都是好书。这里也需要注意,很多名著,尤其是古典名著,大多经过我们的重新加工或者翻译成了现代文,已经失去了原汁原味的东西,就像一块压缩饼干一样,营养价值是打了折扣的。

教育部发布纲领性文件《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导孩子选书

选书三建议

既然选书有这么多的误区,作为家长,我们该怎么选书呢?这里有三个建议:

一是基础共读。

不同的年龄的孩子有不同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不一样,所以在不同阶段的阅读选择也会有所不同。家长在帮孩子选书时不仅要选择适合孩子看的,还要与孩子的阅读水平相匹配。

小学一二年级

因为识字不多,拼音不熟练,学生读的书可以以图为主,字大一点,书簿一点,最好是一本书里只有一两个故事的。这样,孩子很快能读完一本,内心能产生一种成就感和愉悦感,下次就还会想读。如果家长为了省钱,给孩子买那种少图的、故事多的,很厚的书,孩子可能会丧失读书的兴趣。有家长在孩子读一年级时,给孩子看安徒生童话,很厚,结果孩子不想读了。此外,最好先帮孩子扫除书里生字的障碍。要么是买拼音版本的,一本书里不认识的字最好控制在 20% 以内,这样孩子读起来才不会磕磕巴巴,才会乐意读下去。否则的话,就建议父母与孩子一起读,最好是识字与读书同步进行。

小学三四年级

可以读一些深刻的童话书,像科学童话与故事,知识类图书、伟人故事与历史类的书,还有儿童报刊等。

小学五六年级

可以读一些漫画书、寓言、儿童小说、儿童报告文学、科幻小说、探险故事、人生智慧、为人处世、少儿百科全书等等。

初中时期

最适合读的书是名人传记、谈人生、以及人生智慧方面的书。因为初中时代是一个人奠基立志的时代,有特别强烈的模仿倾向,特别崇拜心中的偶像,如果孩子在初中时代没有机会接触这些名人传记方面的书,他可能就会去追星。另外还可以看一些科普的、青春期知识方面的读物等。

二是分类阅读。

阅读是一个人成长的文化土壤。我一贯主张,男生应该读男人的书,尤其到初中以后,女生应该读女人的书。男孩子在初二,应该读一些正书,适量读闲书。正书包括:历史,哲学,经典名著,如:《改变世界的五十场战争》,《读史有学问》,《读史有智慧》等。不喜欢读书,可以采取“

以用促读”的方式,找几个伙伴,再找个在校会读书的名大学生,有计划的阅读,有目的的在茶余饭后展示的空间。

初中女生可多看些小品文一类的有小资情调的书,当然这类书中一方面带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另一方面也有一些非常积极的人生感悟,如:《读者》《意林》等刊物,也可看一些冰心的。顺便为了推荐几本书吧:《鲁迅全集》、《傅雷家书》、《谁动了我的奶酪?》、《双城记》、《豕与自以为是的猪》、《山居笔记》《人性的弱点》、《平凡的世界》、《毛泽东传》、《狼图腾》、《昆虫记》、《花季·雨季》等。

三是专项阅读。

这一类简单地来说,就是缺项阅读或者特长阅读,即根据孩子需要补充的知识或者兴趣来选择阅读书籍,或者根据孩子想发展的方向去选择阅读书籍。比如,孩子未来想做一个天文学家,自然,平时多选择一些天文地理类的书籍是大有裨益的。

最后,给家长一点建议,为了让孩子养成读书的好习惯,作为家长我们需要做到几点:

1、尽量让孩子伸手所及的地方,都有书之所在。

2、孩子读书的时候,不要在他(她)面前玩手机玩游戏。

3、有条件的话,一定要有个书房,书房里都是书,让孩子在良好的氛围中去阅读。

4、再忙,也要抽时间带孩子去逛逛书店。

5、和孩子共读一本书,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家长不妨试一试。

6、好习惯,需要坚持,多给读书的孩子一些鼓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