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中筠丨公益基金會對美國的改革特別重要

本文始發於2014年,來源:慈傳媒《中國慈善家》9月刊 作者:徐會壇,題圖攝影 :張旭

資中筠丨公益基金會對美國的改革特別重要

《中國慈善家》:現在越來越多有志於公益慈善事業的人在向美國學習。

資中筠:美國公益慈善事業的精神和方向,以及一些管理辦法和經驗,是完全可以學習的。除了已經發展成熟的基金會模式之外,現在還有一些新的理念和實踐。例如,“社會企業”,即以社會公益為目標的企業,打破了公益組織完全不營利的觀念,只是不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而且盈利必須再投入公益事業,這樣就有了自己造血的功能,有利於持續發展。又例如,像巴菲特那樣,自己感到管理基金會能力不夠,就把錢捐給蓋茨基金會去打理,這樣效率會高一些。但是,現在中國極少有企業家願意這樣做。他們有大筆可以捐贈的資金,總想以自己的名義做事,要在自己掌控之下。其實,管理公益基金會,是專業性比較強的工作,按效益來講,在自己不善於打理,又招不來專業管理人才的情況下(目前中國這方面人才遠趕不上需要),更應該尋找現在中國已經比較成熟的組織,或做得比較好的項目,然後把錢捐給它們,這樣才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這符合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的原則。這裡牽涉到捐贈者的理念問題。我不認為所有捐贈者必須做無名英雄,大公無私。例如冠名捐樓,或捐講座,是常有的事,無可厚非。但是要明確首要目的是目標受益者的利益。一個公益組織的社會效益更加取決於管理水平。如果管理不好,等於是浪費資源。連捐贈者的虛名也不能實現,因為時間一久,自然會成為公眾詬病的案例。

《中國慈善家》:有一種觀點認為,當下的中國社會類似於20世紀初的美國。兩個國家的兩個時代,其公益是否也有類似之處?

資中筠:我一向不贊成把中國與美國做簡單類比,“相當於”什麼時代之類,因為兩國的發展道路太不相同了。整體上來講,中國人對公益慈善的認識越來越進步,但是,中國跟美國情況完全不一樣,因為制度不一樣。例如美國20世紀初腐敗也很嚴重,也需要治理,但是,它有輿論的監督,也就是所謂的“扒糞運動”,媒體不斷報道、揭露權貴的巧取豪奪和腐敗。新聞自由有憲法保證,沒有任何人能夠制止媒體,把它們封掉,不許它們說話。同時,因為美國是選舉制度,政客要靠選票上臺,如果被揭露,名聲臭了,就選不上了。更多主張改革的人被選進各級議會,就有助於通過治理和防止腐敗的法律。這兩點,中美兩國就不同。沒辦法對比。不要一天到晚想著跟美國比,比不了,完全不一樣的國家。這不是心態問題,而是事實問題。

《中國慈善家》:你的《財富的歸宿》一書,綜合介紹和分析了美國的慈善基金會,讓讀者認識到慈善在美國發展中的巨大作用。慈善基金會與現代進程有怎樣的關聯?

資中筠:當時,我寫20世紀的美國社會是怎麼發展起來的,發現現代基金會是緩解社會矛盾,實現改良的重要推動力量,但是中國人對之瞭解很少。現代公益基金會的興起是美國20世紀初“進步主義”運動中的一部分,對美國的改革特別重要。那些新富起來的大企業家、大財團怎樣花他們的錢,我認為這對美國很重要。

另外,我的興趣還在於它們與中國現代化的關係。像洛克菲勒基金會,在20世紀上半葉對中國文教事業的發展貢獻非常大。北京協和醫學院的建立就是一個很重要的例子。還有在中國資助教育,以及學科建設,生物、化學、物理、地質、考古、遺傳學、農業科學和植物學等。看到這些檔案資料令我吃驚,更增加了進一步去了解並與中國讀者分享的慾望。起初並沒有想到會對中國的公益事業產生影響。

資中筠丨公益基金會對美國的改革特別重要

2014年5月29日,北京樂平公益基金會創會理事長吳敬璉(左一)、常務理事資中筠(左二)、常務理事張維迎(右一)等走訪幼兒園“千千樹兒童之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