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番禺情結

1987年5月,一個偶然的機會,我來到了番禺。當時番禺改革開放剛邁開大步,地方政府大力搞招商引資, 到處是基礎設施建設, 是技術人才大顯身手的熱土。

我的番禺情結

我記得當時番禺基本上還是個農業縣, 全縣工農業總產值只有20多億元,農業差不多佔了近一半,而且工業也是多為農業服務的。梅山糖廠是最大的工廠,其餘的大廠有農機一廠、農機二廠、農機三廠以及其他幾個糖廠等。縣城只有橋東路、大北路和賓館那一片。現在很多繁華路段和片區,在當時還是一片農田。

為了發展經濟,番禺地方政府及企業的領導對人才引進、使用和培養的重視,深入細緻的工作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來番禺20多年啦,偶然中也有必然。我原來在鐵道部湖南省株洲電力機車研究所工作了20多年,為了孩子考大學決定來南方廣州。 當時人才流動不象現在這樣開放和自由,必須通過組織、人事部門才能調動。我開始聯繫好的是鐵道部在花都的一個新建廠, 但因為夫妻雙方不能同時去花都,碰到了調動難題。這時一個番禺的同事向我說番禺正需要技術人才,可考慮來番禺。於是我到番禺看了看,覺得這個地方雖然是個縣城, 但比起北方的縣城要乾淨和整潔得多。接待我的廠領導非常熱情,瞭解我要來番禺的原因後說, 孩子可以進當時認為番禺最好的學校,廣東仲元中學,至於住房,當時廠正在建職工樓,樓層可讓我隨意挑。工作安排符合我的專業。工資待遇當時沒有談,因為都是國營企業,國家有規定,而且我也不是為待遇而來的。還有些細節是我沒有想到的, 廠領導都給我想到並作了很好的安排。當時我對這位廠長的印象特別好,也為這位廠長的熱情所感動,所以當時就決定來番禺了。不到一個星期,廠人保科會同縣人事局的領導來到株洲我工作的研究所, 看過檔案後當即簽發了調令。就這樣,我就把我的下半生交給了僅僅瞭解了半天的番禺,來到了這個改革開放的前沿地。

我得益於企業良好的工作環境, 來到番禺頭幾年開發了幾個新產品, 有的產品還獲得廣州市科技進步獎和廣州市優秀新產品獎,我本人也多次被評為先進工作者,受到了莫大鼓舞。 我在工廠也由一個工程師相繼任命為技術科副科長、科長, 副總工程師、副廠長。最使我感動的是,當時我開發的新產品廠裡物資部門沒有人懂, 原材料和儀器設備的採購等等都是我自己跑。說句笑話,當時我對廣州馬路的熟悉程度, 要強過廠裡的番禺本地人。為了提高工作效率,廠長在財務制度上作了規定:在這個課題內的開支我吳志釗簽字就可以報銷,不必經廠長簽字。在當時是實行廠長一支筆的財務制度的,這個規定是對我多大的信任呀!在這樣充分放權,充分信任的環境下,一個有良心的人,你能不努力工作嗎?你作不出成績來,你對得起人家嗎?

回憶這些,就是要說明在改革開放、解放思想指導下,番禺的黨政領導,上至政府部門下至企業,都在模範地貫徹執行黨的知識分子政策,從我身上,可以看到番禺在人才引進、使用和培養方面所實施的人才戰略和氣度。我相信,對在番禺工作的廣大科技人員都有我相同的禮遇和理解。 區廠商會工程師協會2002年作過一個調查,有85%以上科技人員對自已在工作崗位上能發揮專業特長, 對自己的工作以及對自已的收入待遇是感到滿意和比較滿意的, 反映意見比較大的是戶口問題和子女上學問題。對於子女上學問題,近幾年番禺已經出臺了有關政策,使外來科技人員的子女同樣可以享受免費義務教育。

番禺地方的黨政領導對知識分子的愛護、 關心和培養方面可以說是用心良苦。組織和人事部門在上世紀90年代初就推出了選拔番禺拔尖人才的措施,我有幸成為首批“拔尖人才”之一。對“拔尖人才”除了每年發放政府津貼以外,組織和人事部門還專門組織體檢和出外參觀學習、 考察調研等活動,還對“拔尖人才”的工作進行規劃和總結,這個工作一直延續到現在。

1992年底,組織和統戰部門領導找我談話,向我介紹人民政協和我以科技界、無黨派人士身份參加政協的事,並學習了一些有關人民政協的材料。1993年政協大會我被選為副主席。我很清醒,這個榮譽和職位不是給我一個人的,而是給在番禺工作的廣大知識分子、 廣大科技界朋友和廣大無黨派人士的。而且這個職位本身是一種責任,是要求我廣泛聯繫我所代表的界別來參政議政,為番禺的改革開放,為番禺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獻計獻策。 以後我又被選為廣州市人大代表。

一個來番禺才幾年的普通外省知識分子, 能有這樣的榮耀和政治地位,這在番禺歷史上是破天荒的。一個比我先幾年調來廣州的老同事(他父親是廣州軍區的高級幹部)曾對我說,他對我的際遇有二種心態,一是羨慕,二是妒忌。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而人才是科學技術的載體。改革開放30年,番禺將人才引進與大搞基礎設施建設,招商引資,發展經濟同等對待,出臺了很多政策,採取各種措施,為各類企業引進了大批高質素的人才。據資料顯示,1980年番禺大專以上學歷有824人,到1991年增加到3910人。2007年底,番禺具有高級職稱(高級工程師、教授、副教授)的有1848人,中級職稱(工程師)的有11726人,初級職稱(助理工程師、技術員)的有28140人,在這30年中,番禺的人才增長了50倍。這僅僅是可統計的數字,因為現在人才流動很自由, 許多外資企業和民營企業的科技人員的檔案根本不在人才交流中心掛靠, 因此這部分人無法統計。估計這部分人的數量不會低於20%。這些人才對番禺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廠商會工程師協會去年開展了“番禺十佳工程師”的評選活動。我作為評委會成員之一,在閱讀評選材料中,深深感到番禺真是藏龍臥虎,人才輩出。在番禺的企業中駐有很多高級優秀人才,這是企業發展的源泉呀。這裡舉出幾個例子:

珠江鋼管公司的副總經理王利樹高工,1994年來番禺,為公司鋼管生產線的引進、技改和技術創新做出突出貢獻,使珠江鋼管公司的產品打破了國外企業對中國直縫大口徑焊管的壟斷,填補了國內空白,目前是國內唯一能生產海底焊管的企業,產品打入了國際市場,使國外進口同類產品大幅降價,並最終把國外同類企業擠出中國市場。

番禺豐江電池新技術有限公司的技術部經理曾石華工程師,2004年來番禺。對鋰離子電池有獨到研究,擁有多項技術專利,能大大提高電池的性能,受到國際軍火商和世界級玩具商的青睞,指定為配套產品。

廣州秀珀化工有限公司特種塗料部技術經理顏再榮工程師,2002年來番禺,他自主研發出一系列聚脲建築彈性防護材料,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這些新產品已廣泛應用在京津高速鐵路、廣州地鐵、奧運會體育場館等重點工程,顏工已是國內聚脲技術的領頭人之一。

番禺明珠星鍾廠的副廠長盧昇平工程師,2001年來到番禺,他引導了明珠星鍾廠的時鐘產品從“機械時代”到“石英時代”的技術升級。攻克了多項技術難關,掌握了手表機芯製造的核心技術, 打破了日本長期獨霸亞洲鐘錶機芯市場的局面, 使企業成為國內鐘錶行業中唯一能自制手錶機芯的企業。

改革開放經歷了30年,番禺的黨政領導也已換了好幾屆。我覺得無論哪一屆領導,都是以改革、開放、發展的眼光來審視和規劃番禺的科技進步,人才戰略,貫徹執行黨的知識分子政策,切實解決他們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廣大科技人員能以番禺為家,安心在番禺工作,番禺的經濟實力也得到飛躍式的發展, 番禺從改革開放初期的工農業產值只有20多億元的農業縣,發展到現在產值超過1000多億元的,初步具有現代化工業、現代化農業的廣州市經濟強區。從2000年創科技進步區進而到2004年獲得科技進步示範區的光榮稱號。我相信,只要我們一如既往地重視、關心、支持知識分子工作,番禺的明天會更加輝煌。

我的番禺情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