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裡的“紅色”情結 ——政協芝川文史組尋訪韓城革命歷史小記

史料裡的“紅色”情結

——政協芝川文史組尋訪韓城革命歷史小記

韓城日報記者 梁宵

有這樣一支隊伍,它由15位年過古稀的老人組成,他們數十年如一日,在文史資料採集崗位上兢兢業業、任勞任怨;他們多年來四處奔波,為挖掘紅色史料踏遍韓原山樑溝壑;他們自掏腰包,四處宣講韓城紅色文化,為我市傳承紅色基因作出積極貢獻,多次被市政協評為先進單位……它就是市政協芝川文史組。

文史組這群老人最近又幹了一件大事,在近兩年時間裡,他們走訪韓城60餘個村近130人,蒐集韓城從1927年范家莊黨支部成立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這22年間的革命史料,並整理成冊,待校對出版,以此獻禮韓城光復70週年。


史料裡的“紅色”情結 ——政協芝川文史組尋訪韓城革命歷史小記

魚天祥在校對文稿。

在副組長魚天祥家裡,記者看到了這本《紀念韓城光復七十週年》專輯初稿,總共16萬字左右,記載了建國前紅軍長征、八路軍抗戰、解放戰爭等各個歷史時期韓城發生的重大革命歷史事件,以及湧現出的英雄人物。魚天祥介紹:“這次新錄入《毛澤東年譜》中提到的6封電報,解釋了當年八路軍東渡選擇韓城的原因,還新收錄了習仲勳同志寫給韓城烈士強家珍家屬的親筆信,很多都是我們現存史料中所缺乏的生動素材。”

2018年3月24日是韓城光復70週年紀念日。為弘揚革命精神,啟迪廣大幹部群眾不忘初心、牢記使命,2017年7月,在市政協,芝川、芝陽兩鎮,以及眾多黨史工作者、文史愛好者的支持下,芝川文史組開始籌劃編撰這本紀念專輯。“因沒有當事人缺乏一手材料,口口相傳的故事與中省史料記載存在矛盾,加上組內成員多為農民,資金與文化水平均有不足,這成為我們蒐集史料的三大難題。”魚天祥說,為克服種種困難,文史組的調研員們頂風冒雨、下川上塬,或徒步、或騎自行車,走訪百餘名社會賢達,廢寢忘食查閱數百萬史料,搶救挖掘了許多珍貴文字和圖片資料。今年1月的一天,下著小雪,已經72歲的文史組調研員孫遵禮徒步繞行10里路,只為參加一次集體文稿校對。為將資料編好,老人們常常聚在一起研究交流,共召開編撰研討會6次,查遺補漏、四易其稿,每個人都付出了辛勤的汗水。

老人們的執著,並非一朝一夕養成,他們中的許多人從事文史資料蒐集整理、宣講韓城革命歷史文化、參加紅色教育活動已有數年甚至數十年時間。魚天祥1976年當兵時入黨,退伍後從事民政工作,1984年被市政協聘為文史調研員。幾十年來,他常自費輾轉省市文物局、檔案館等地,挖掘出許多我市不為人知的革命史料,他還接受央視等眾多媒體採訪,和組員們一起為機關幹部、企業職工、市民遊客講解韓城革命歷史,提高韓城知名度。組員張興國、張富國兄弟是一對雙胞胎老黨員,他們是革命烈士張智發的後代,對范家莊黨支部的歷史一往情深,每天義務打掃黨支部舊址,常為廣大幹部群眾講解范家莊歷史,每接待講解一場需半小時,忙碌時一天有七八場,講得口乾舌燥,汗流浹背……

“都到頤養天年的年紀了,你們準備忙到啥時候啊?”面對記者的提問,魚天祥笑著說:“全國上下都重視紅色文化發展,市上、鎮上也支持,所以我們幹勁也足。只要還能動,我就老馬不下鞍,一直給咱韓城紅色文化建設作貢獻。”

史料裡的“紅色”情結 ——政協芝川文史組尋訪韓城革命歷史小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