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社」創世紀:邁克-德安東尼基於牽引力的進攻戰術詳解

為了解開德安東尼以牽引力為基礎的進攻戰術的起源之謎,本-道賽特與德帥進行了一次長談。

「火箭社」創世紀:邁克-德安東尼基於牽引力的進攻戰術詳解

在籃球領域中,“牽引力”這一術語大概是在基於數據分析的思考方式出現以後,才相應問世的,但實際上這一術語的內核是籃球比賽中最常見的畫面之一。寬泛而言,在許多場景中,所謂的“牽引力”只是用來形容吸引對方防守注意力的某種能力——對於進攻球員而言,就是把球轉移到最讓對手頭疼的位置,讓這個位置上的隊友能更輕鬆地得分。

只要看過當代NBA的比賽錄像,尤其是那些進攻強隊的比賽集錦,你就能感受到,其實這一理念早在數十年前就已成形了。

像金州勇士和聖安東尼奧馬刺這樣的球隊,都是以類似的進攻哲學為基礎。他們依靠人球轉移上的創新,迫使防守方做出特定的反應,然後依靠這些反應中出現的漏洞加以打擊。這些球隊的進攻哲學極大地影響了隊內來自世界各地的天才球員們。而當對手自以為能破解這些球隊的進攻戰術時,這些強隊往往又會在最合適的地方安排最合適的球員,讓對手繼續捉摸不透。去看看那些頂級球隊的比賽吧,看過以後你就會覺得,那些在進攻中採用“旁門左道”的隊伍是多麼可笑。

然而奇怪的是,這樣的打法其實和籃球歷史上的主流格格不入。NBA自成立以來,最常見的打法就是利用錯位和個人能力進行單打,時至今日這種打法仍在聯盟中廣泛流傳。這種打法的前提,就是我的球員能力要比你的強;你要麼找幾個人來包夾、然後不得不放空我隊裡的某些球員,要麼就被我繼續按在地上摩擦。

當然,這並不是說前面幾十年裡NBA賽場上就沒有團隊協作的體現,乃至於批判前輩們的努力都是無用功。然而就算在十年前,人球移動的全部威力——我的意思是五個球員都在跑位,而不是一個回合中就只有一兩個球員打戰術——還沒有被人真正體會過。

於是,天空一聲巨響,邁克-德安東尼閃亮登場。

******

德安東尼年輕的時候,曾作為球員見證了現代籃球的發展歷程。上世紀70年代中葉,德安東尼在ABA和早期的NBA兩個聯盟打過球,前者是那個時代的先驅,正是它率先在籃球場上啟用了三分線。而當NBA在1979年終於跟進了三分規則時,德安東尼早已經遠赴歐洲,繼續他的職業生涯。

在他留在美國打球的日子裡,德安東尼總是會記下教練和球隊在面臨重大規則改變時的反應,就好比啟用三分線時,“不過是隨便做了點小改動罷了”——德安東尼如是回憶道。和出臺其他重大規則的修正案一樣,聯盟各支球隊總歸需要一段時間來統一思想認識,然後才能找到利用好新規則的最佳方式。在德安東尼看來,當NBA採納了設立三分線的建議時,當年ABA聯盟內的言論幾乎是“死灰復燃”。

時間推進至90年代初期,德安東尼終於完成了從球員到教練的身份轉變,他的這一跨越率先在海外聯賽中完成。ABA打球時留給他的印象,從未在他的腦海中拭去。不僅如此,當年最受歡迎的那支“SHOWTIME”湖人隊同樣給德安東尼留下了難以忘懷的印象——不是魔術師的迅捷或是卡里姆無可匹敵的統治力,而是湖人全隊在場上不知疲倦的奔跑讓對手焦頭爛額——於是,一顆變革NBA的種子悄悄在他心中種下了。

經歷了數段普通職員、解說員以及助教的經歷之後,德安東尼終於在2002年受僱於菲尼克斯太陽,成為那支球隊的助教之一。2003-04賽季進行了一半,德安東尼又被提拔至主教練的位置。接下來所發生的一切,早已大大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期,同時也為NBA和整個籃球世界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影響。

******

剛才我們討論到,“牽引力”已經成為NBA圈子裡一個非常時髦的術語,而德安東尼的進攻戰術就是最完美的例子。但即便那個時候的太陽隊把人球轉移和場上空間推向了一個從未企及的高度,他們也未曾用過這樣的表述方式。

“貌似我印象裡從沒聽人在籃球場上用過‘牽引力’這個詞,”道格-艾伯哈特說道,他是時任球隊的兼職助教,同時也是德安東尼多年來的密友。

然而,用當年比賽的打法作為如今新式詞彙的定義,這正是德安東尼和他的團隊一直努力嘗試的事情。

“你用什麼專業術語都成,不管是‘牽引力’還是其他什麼,”德安東尼在接受《籃球內刊》採訪時說道,“我們在進攻端想要做的,無非是利用對手的防守準則,以彼之道還施彼身……對手越是要在防守端強調什麼,我們就越是要抓好他們的弱點,或者是出其不意,在他們最難受的位置發動攻擊。”

為了達到這一目標,德安東尼不斷從過去的經歷中汲取營養:當年魔術和湖人僅僅依靠高速機動和果斷決策,就讓對手顧此失彼;當年整個聯盟都還在慢慢琢磨這三分球究竟有啥好。

「火箭社」創世紀:邁克-德安東尼基於牽引力的進攻戰術詳解

德安東尼的進攻體系就是這兩段經歷的混合產物,同時這一體系還博採眾長,吸收了各種打法的精華。德安東尼做出的貢獻,可不只是成為讓多名球員參與進攻的第一人,或是第一個利用人球轉移撕扯對手防線的教練那麼簡單。要找個對比人物的話,你就想想上世紀90年代的傑裡-斯隆吧,在他手裡擋拆戰術被玩出了花。

然而,德安東尼是第一個意識到某個觀點的教練,即便現在這一觀點對於聯盟中的絕大多數人都已耳熟能詳:如果人和球的轉移能隨心所欲地讓對手撲向進攻方設想的地方,那麼一旦從開局階段起對手的防守就是不到位的,我們的進攻將會有怎樣的威力呢。

在這種想法的激發下,七秒進攻戰術橫空出世。

在德安東尼的指揮下,球隊的目標非常簡單:讓防守方難以做出正確的決定。在德安東尼的進攻體系中,通過採用各種必要的措施,每一秒的運球時間裡,隊員們都要找到機會,形成2對1的局面,從而迫使對手在決定貼防哪邊時陷入兩難的境地。

這種戰術打法的基礎就是攻防轉換,這在當時的聯盟裡還幾乎是無人涉足的荒地。自然,如果球員在弧頂掏掉了對手的球,或是進攻時出現了人數上的優勢,又或者是某個長籃板的落點恰到好處,都會給球隊帶來一次快攻的機會。但是很少有人能在這個基礎上再前進一步。當時的NBA,基本還在延續以往半場陣地戰的進攻節奏。

德安東尼將下快攻作為自己進攻體系的基石,並且在戰術執行過程中,給眾人印象裡聯盟的攻防轉換準則,來了個翻天覆地的變化。

“當你在攻防轉換中,防守方的本能反應是什麼?你很小的時候教練就告訴你去籃下守著,不要讓對手輕易地進球,”艾伯哈特說道。

但是和德安東尼手下的太陽比賽時,你可千萬別這麼幹。

“(防守方)在攻防轉換中,他們老是想著回撤到油漆區,護好籃筐,”德安東尼說,“既然這樣,那我們就扔三分好了。”

不同於以往的攻防轉換直衝籃下,太陽隊的大個子們被教練要求待在外線,在內線留出切入的線路。不同於以往的把球塞給罰球線上的隊友,然後自己再給抹進內線等著隊友送來一個上籃或是暴扣的機會,太陽隊的鋒線球員被教練要求直接去底角待命——這個位置是普通防守人最不容易想到的,而且退防時跑去那裡的距離也是最長的。要是對手做了調整可咋辦?簡單,再把球吊內線去。

“對手不願意撲出去防三分,因為這樣意味著你會放我們上空籃,”德安東尼解釋道,“他們不願意放我們上空籃,這就意味著我們要扔三分了。我們只要做好這一點,對面就會束手無策、疲於奔命,最後更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或許當時的太陽隊從未用過這樣的術語,但是再仔細想一下我們對於牽引力的寬泛定義——太陽的戰術,是不是這種概念的完美復現?當球隊下快攻時,最容易形成進攻方人數上的優勢,而人數上的優勢又最容易讓防守方束手無策。正如艾伯哈特所言:“當你還在為盯防哪個人而發懵的時候,牽引力就已經形成了。”

最開始,新戰術的推進並不順利。這不僅是德安東尼和他的團隊在宣傳全新的理念的原因,更重要的是新理念還要求隊員們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太陽隊的球員不光要在比賽中不停刷新自己的奔跑距離新紀錄,更要努力記住這些全新的進攻準則,可以說,這些準則幾乎顛覆了他們前半生對於籃球的全部認知。

球隊的超級巨星史蒂夫-納什迅速適應了新戰術,德安東尼在回憶起當年的輝煌時經常將其列為頭功。但是德安東尼也欣然承認,這種理念在當時根本不受歡迎——哪怕是自己團隊裡的幾個助教,有的時候還忍不住嘀咕幾句。

但是德帥很快發現,在鐵的事實面前,一切質疑也都煙消雲散了。在他成為主教練的第一個完整賽季裡,太陽隊打出了31-4的夢幻開局。在當年的賽場上,太陽隊每場比賽轟下110分簡直不可思議。全聯盟唯有太陽一隊一騎絕塵,剩下的29支球隊裡,甚至只有5支隊伍賽季場均得分能破百。

“在那個時候,面對這樣的成績,我的理念自然很容易被人接受,”德安東尼回憶道,“‘嘿,這玩意還真管用。’然後我的隊員們精氣神一下就起來了。他們所有人都打出了職業生涯最高得分或是最佳表現。所以面對那樣的場景時,我基本上都是在用事實說話。”

一旦最初的攻防轉換被對手防下之後,德安東尼的分層進攻戰術就開始大展拳腳。在球隊獲勝的過程中,太陽隊第二波攻勢的重要性和單純的快攻得分相比,難分伯仲。實際上,太陽在那幾個賽季中從未在快攻得分統計上領銜全聯盟——丹佛掘金依靠自己得天獨厚的高原海拔的優勢,常年佔據快攻得分的頭把交椅。

然而那個時候的大多數隊伍認為,當快攻機會逝去以後,往往只能重新組織,準備落陣地戰。對太陽來說,比賽中從來沒有“重新組織”一說。球隊在進攻時的高速轉移和果斷決策,一直都在繼續流動著。

在第二波攻勢中,最重要的一環便是全隊無休止的掩護,或者是大個子在過半場後直接和持球人打擋拆(還記得嗎?德安東尼要求內線球員在攻防轉換中要待在外線,給內切的隊友留出路線和空間)。不同於跟在後衛身後跑上去打擋拆,或者直接跑去指定的位置,吸引該側龜縮在油漆區內的防守人,太陽的內線會參與到快攻中,如果第一輪快攻沒能轉換成得分,那麼他在進油漆區牛角位之前,會給高位的納什或其他持球人做一個擋拆。

同樣的,這種戰術安排的主要目的還是要製造防守端的力量分配不均衡。想象一下,你自己是盯防納什的球員,拼死拼活回到自己的半場,延阻了對方攻防轉換中輕鬆得分的機會,但是你連喘口氣的機會都沒有——“砰”,在你還沒有站好位、看清楚所有人在場上的跑位時,你自己就撞上了一個七尺大漢的胸膛,而納什已經開始新一輪的“2對1”戰術打擊了。

其他對手根本來不及應對太陽這樣的快速決策。即便以當今比賽的節奏來衡量,當年充分吸收了德安東尼攻防轉換準則的太陽,其攻擊速度也算得上是一等一的——據inpredictable.com統計,在2004-05賽季,太陽平均每個進攻回合用時僅13.5秒,為聯盟最少。當年的NBA和現在這個平均每回合用時14.8秒的聯盟相比,簡直有著天壤之別,而就算用當今聯盟內進攻節奏最快的球隊、16-17賽季的勇士來與之衡量,太陽也非常致命。就算你在快攻中倖存了下來,那麼請你放心,太陽緊隨其後的第二波攻勢可以直接帶你回家。

即便太陽有些回合看上去進攻節奏被傳統的半場進攻拉到了同一水平線上,但是在這樣的回合中仍舊到處充斥著德安東尼的信條。他幾乎很少在戰術板上設計特定的戰術,更多的時候他還是強調老生常談的“流動性”一詞,而這在當今的聯盟裡越來越吃香。

「火箭社」創世紀:邁克-德安東尼基於牽引力的進攻戰術詳解

“在過去的NBA比賽裡,你經常要喊戰術,‘好的,現在要讓約翰控球了,我們打44號戰術’,或者是‘接下來我們打65號戰術’,”德安東尼回顧往昔,感觸頗深,“這玩意是怎麼成為舊時NBA的咒語的——我可不喜歡。球員們說,‘我不打算碰球。’我不喜歡這樣。”

“只要隊員們有體力,我們就會跟他們說:‘有體力的話,你們就跑起來,在合適的時間切進去。做好這些,皮球肯定鑽到你手上,你就等著拿職業生涯最高分吧。’”

德安東尼在更衣室裡向隊員們灌輸信念時喊的戰鬥口號非常簡單:“球會找到最有活力的人。”德安東尼從來都不會教球員特定的戰術;他只是教球員以理念,之後便是給他的隊員們充分的信任,由他們將這些理念落到實處。

這其中有一個理念叫做“底線掩護”。在執行擋拆戰術的內線球員也有著他們自己的牽引力——他們可以順下到籃下,帶來空接或是上籃的威脅,而在德安東尼眼裡,最具威脅的,恐怕還是給隊友再做掩護。

“我們一直在強調,大個子去做擋拆的時候,最後邁的三步一定要注意,”德安東尼在描述一個延續至今的掩護方案時說道,“他應該在哪裡做擋拆?應該是在底線位置。你肯定希望防守人撲向弧頂,然後為了追上控衛跑斷雙腿。”

那如果防守人撲向弧頂會發生什麼事?你猜得沒錯,又一個2對1的機會。防守人進退維谷之際,仍舊給不出好的解決方案。“我們當時隊裡的球員有一個優點,那就是‘你竟然放我半步遠,那我就不客氣了,拜拜了您嘞。’”德安東尼說。

如此強調設立掩護並不是說這個舉動有多麼重要。相反,我們更看重的,還是由此帶來的人員高速跑動,籃球的精確轉移,以及那個你被問及無數次的問題的最終答案——你們的擋拆如何在空間上影響到防守人,從而為進攻方帶來良機。

“你大概也聽說過,老一輩人常說,‘收起你的擋拆,讓我單打’,大概這樣的話——我們想好好挫一挫這樣的銳氣,”德安東尼告訴記者,“我們現在越來越強調和重視擋拆戰術,如果撞上我們的擋拆,你會丟掉什麼呢?跑動速度。那麼你擺脫我們的擋拆又得要多快呢?更何況擋拆還有各種角度要去考慮。”

******

隨後幾年,德安東尼輾轉多支球隊執教,直到目前在休斯頓重新上崗,剛才說的這些小細節在保證球隊維持優勢方面愈發重要。一直以來,NBA信奉“天下文章一大抄”,德安東尼多年來苦心經營的這棵果樹,最底層的果實早被其他球隊摘了去。現在的各支球隊,逐漸開始重視攻防轉換的跑位時機,從而讓對手的防線顧此失彼。當他們用上德安東尼的武功秘籍之後,也自然對德帥的招數有了更好的把握。

竊走德帥成果的球隊越來越多,但是德安東尼和他的球隊依然勇立潮頭——而且他們還在以牽引力作為球隊安身立命的根本。

舉例而言,德安東尼一直要求隊內的定點射手要拉開場上的空間,最好是站在三分線外數英尺的距離,而不是埋伏在三分線外一兩步的位置上。德帥入主火箭的第一年,聯盟就注意到埃裡克-戈登和萊恩-安德森等球員明顯擴大了自己的射程,但實際上這種《太空大灌籃》裡才有的場景,是德安東尼多年來一直都在演練的戰術罷了。

“邁克最初讓他們站在那麼遠位置的原因,是覺得接下來他們會有接球投籃或者切入的機會,”艾伯哈特解釋說。當戈登和安德森這類無需往前一步就能以極高的命中率投進超遠三分的球員站在場上時,球隊的優勢甚至更大了。“這種戰術安排的影響力是巨大的,因為防守人現在必須把自己的防守範圍再往外擴好幾步。”

另外一個早前在各支球隊有所體現,但直到上賽季才在休斯頓大放異彩的戰術便是超高位掩護。過去,各支球隊為了放緩德安東尼球隊攻防轉換的腳步,紛紛祭出了包夾納什或其他控球人的策略。基本上球剛過半場,甚至在更遠的地方,對手就要開始對持球人開始包夾。

遇上這樣的情形時,德安東尼的應對方式很簡單,就是讓大個子在離禁區高位更遠的地方給持球人作掩護,哪怕球剛過半場,人牆也要跟上。不管持球人站在球場哪個位置,只要出現了2對1的局面,那也是以多打少的良機,是繼續迫使防守方出現漏洞的良機。基本上,現在哪支球隊要是蠢到直接對詹姆斯-哈登進行雙人包夾,這就意味著哈登將會利用好對面防守時擴出的這幾步,還他們一份大禮,讓他們為自己的愚蠢付出代價。即便有些球隊學乖了,特意不上來包夾,火箭也會故意在離正常位置更遠的高位設立一個擋拆,從而讓哈登有更長的啟動距離。這些都是上賽季的常見戰術,現在隨著另外一位精通高位擋拆戰術的球員克里斯-保羅加入球隊之後,火箭的戰術只會愈發神鬼莫測。

當然啦,我要說的最後一點,便是德安東尼的進攻體系對三分球不加掩飾的喜愛。或許看球晚的球迷不大記得了,其實當年那支太陽投的三分也不在少數。即便那個年代裡各支球隊的三分出手數佔了總量很小的一部分,在德安東尼完整執教太陽隊的四個賽季裡,他們也成為了全聯盟第一支、同時是唯一一支平均每回合三分球出手數翻了一番的球隊。

時間快進到現在,德安東尼的球隊和其他球隊之間的差距甚至越拉越大。2016-17賽季,火箭平均每100回合要扔出不可思議的39記三分球,而排在第二位的克里夫蘭騎士只有34次。現如今,勇士基本就是三分大隊的同義詞,但是平均到每個回合,火箭的三分出手數要比他們多出近33個百分點。

然而,聽艾伯哈特的講述,是勇士這樣的戰術打法給了德安東尼很大的振奮,從而他意識到自己的進攻戰術的究極體,到底是何種模樣。

“就算是他這樣的教練也會不斷反思改進,”艾伯哈特說。當你手下的助教都在質疑你時,你也很容易動搖自己的信念。“(但是)隨著金州勇士奪冠、各支球隊為他的進攻哲學折服,現在他決心在投三分的道路上走到底。”

一如往常,如果只是考慮等式一側的變化量,那麼這種改變不可能輕易做出。三分確實比兩分多一分,但這並不是德安東尼在這一領域再度成為聯盟領跑者的唯一原因。還是那句話,德安東尼不過是在給防守人下套,然後加以利用罷了。

2016-17賽季,全聯盟只有一支球隊在籃圈附近的出手數和命中率兩項統計中成為前五的球隊——你猜得沒錯,就是火箭。儘管多年來外界會把這一成績歸功於球隊總經理達瑞爾-莫雷,以及他創立的“魔球理論”——在他的理論中,中投被徹底捨棄——但實際上莫雷的理論與德安東尼的進攻主旨不謀而合。

再仔細想一下,剛才我們討論過的戰術,會帶來怎樣的滴流效應:球員們在離三分線外數英尺的地方待命,然後站在這個位置扔三分;如今整個聯盟已顯著提升了對三分球的重視程度,但是德安東尼的隊伍出手比重卻還是高得嚇人;隊內的鋒線球員在攻防轉換時為了拉開空間,不再跟進上籃,而是跑去底角投三分。作為防守者的你,面對這樣的進攻打法,你覺得會帶來怎樣的效果呢?

牽引力?恭喜你,答對了。球隊如此強調三分投射,為了拉開空間又推出如此多的“極端方式”,自然是為了能有輕鬆得分的機會,但更重要的是,這樣的打法會迫使對手在防守時越來越往外擴。十年前德安東尼反其道而行之,在太陽推行的攻防轉換跑位方式,如今又收到了反向奇效——對手習慣了限制火箭的三分球,現在反而願意讓最關鍵的禁區內城門大開,放任火箭球員輕鬆得分。

時光流轉,對手仍舊無法應付邁克-德安東尼的進攻體系。當然,火箭球員不可能總是張手命中,有的時候在把球交給誰來投這個問題上,他們也還找不到最合理的那個選項。

但是每個賽季,場上的進攻回合數量浩若繁星,牽引力的存在,使得這支球隊出現了質的變化。從來沒有哪個教練的籃球理念能有如此深厚,也沒有哪個教練依靠進攻哲學掀起如此大的風暴。所以,當下次遇到德安東尼誇誇其談時,你大概也會有短暫的一瞬間,給這個老頭以足夠的寬容吧。

“肯定會有人能在場上得到空位機會的,”德安東尼告訴筆者,“如果你用對了方法,隊員中肯定有人能在場上得到空位的機會。雖然我們不是每次都能把球傳到最合適的地方。但是我對這一點深信不疑:你根本防不住我。就是這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