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旱地小麦规范化耕作播种技术规程

河南省旱地小麦规范化耕作播种技术规程

河南省旱地小麦包括豫西、豫西北及豫西南地区没有灌溉条件,主要依靠自然降水进行小麦生产的旱地麦田。依据土壤肥力和地势,将该区分为旱肥地麦田和旱薄地麦田。旱肥地麦田主要是指土层深厚,土体结构良好,保水保肥能力强,土壤养分含量和产量水平相对较高,且无灌溉条件的旱塬地和坡凹地;旱薄地麦田主要分布在土层较薄,土体结构不良,保水保肥能力差,土壤养分含量和产量水平较低,且无灌溉条件的坡岭地麦田。该区受自然降水少,且无灌溉条件,以及土壤肥力低,干旱、冻害等自然灾害影响,小麦产量水平较低且年际间变幅大。选用和推广抗旱节水、抗逆减灾品种与栽培管理措施是实现该区小麦稳产高产的技术关键。

(一)品种选择

该区宜选用抗旱节水和耐寒性较好、抗灾耐瘠能力强,且稳产性好的半冬性品种,部分因秋作物成熟延迟或天气原因导致播种较晚的麦田,可适当选用弱春性品种。旱肥地麦田选用亩产稳定在350~450千克的抗旱节水、高产稳产品种,如洛旱6号、洛旱7号、豫麦49-198等;亩产250~300千克的旱薄地麦田,应选用抗旱耐瘠、稳产性好的品种,如晋麦47、洛旱9号、运旱22-33等;豫西、豫西北旱地麦田可选用半冬性强筋或强中筋小麦品种,如新麦26、郑麦366、郑麦7698等。

(二)深耕精细整地

对于晒旱地,应采用“一次深耕早施肥”技术,即伏前深耕25厘米以上;有机肥、化肥全部一次性施入,随犁随耙;过伏后遇雨即耙,保墒灭草;播前再细耙后播种。对于一年两作的田块,早茬地及时灭茬施肥,随耕随耙,多蓄秋雨,增加底墒;晚茬地及早腾茬整地,也可利用作物后熟特性,适当提前拔除收获,收后立即灭茬,结合施肥深耕细耙,蓄住底墒,保住口墒。

(三)播前施足底肥

旱地麦田在上茬作物秸秆粉碎还田的基础上,施用底肥应坚持“增施有机肥,氮磷钾配合,播种前一次性底施”的原则。旱肥地在整地前一般每亩施纯氮8~10千克、纯磷6~8千克,土壤速效钾含量低于60毫克/千克的地块亩施7~10千克硫酸钾;旱薄地可适当增加施肥量;有条件的地方每亩可施用腐熟的有机肥2000千克左右。

(四)播前种子与土壤处理

播种前要精选种子,去除杂质、破损粒和秕粒,确保用种质量达到国家标准(GB 4404.1—2008);并选用25克/升氟咯菌腈悬浮种衣剂加40%甲基异柳磷等高效低毒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以防治苗期病虫危害。如果使用没有包衣的种子必须进行药剂拌种,小麦纹枯病、全蚀病、根腐病等根部病害发生较重的地块,可使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或2%戊唑醇杀菌剂按种子量的1∶1000进行拌种;地下害虫发生较重的地块,可用3%辛硫磷颗粒剂,每亩5千克,拌细土,于耕地前均匀撒施地面,随耕地翻入土中。

(五)适期适量播种

依据“时到不等墒,墒到不等时”的原则,在小麦适播期内当土壤水分合适时,要趁墒早播。豫西、豫西北旱地小麦的适宜播种期,高寒山区为9月22~30日,浅山丘陵区为9月25日至10月5日,旱塬地区为10月1~10日;豫西南旱地小麦播期可分别再推迟5~7天播种为宜。在适播期内,旱肥地播量以每亩10~12千克、基本苗18万~22万株为宜;旱薄地播量以每亩10~13千克、基本苗18万~25万株为宜。

(六)合理控制播深

播种深度一般以3~5厘米为宜,墒情适宜的麦田应适当浅播;墒情较差的麦田可适当增加播种深度,并做到深浅一致、落籽均匀,杜绝缺苗断垄和堌堆苗现象发生。

(七)提高播种质量

1 机械条播技术

旱地小麦前茬作物收获整地后采用机械播种,并注意提高播种质量,确保出苗均匀整齐。行距配置可根据品种特性采用宽窄行或等行距播种,株型比较松散的品种,以采用17厘米×27厘米宽窄行种植为宜;株型较为紧凑的品种,以采用20~23厘米等行距种植为宜。该区旱薄地麦田受道路交通和地块小且分散的限制,多采用3行或6行小型播种机播种,应注意下种均匀、深浅一致,杜绝地头因重耧播种苗量过多现象发生。

2 高留茬深松覆盖播种技术

即将免耕、秸秆粉碎、覆盖还田、集中施肥结合在一起的旱地小麦播种技术。其具体实施步骤为:前茬小麦机械收获时留茬高25~35厘米,并将田间残留秸秆均匀覆盖地表;7月上旬至8月上旬夏闲期间,可亩用80~100克草甘膦或克无踪500倍液喷施1~2次,以防治雨季田间杂草;在7月上中旬用全方位深松机或爪形深松机每隔1米深松1道,深松深度35~40厘米;在小麦适播期内土壤墒情适宜时用免耕播种机播种;如不采用免耕播种机播种,可在9月上中旬结合施肥进行耕翻整地,要求耕翻深度在25~30厘米,并耙耱压实后进行机械播种。

3 免耕覆盖播种技术

其具体实施步骤为:前茬小麦用收割机收获后,人工将田间残留的秸秆均匀覆盖地表,在夏闲期间防治雨季田间杂草,不进行耕翻作业。在小麦适播期内选用“农哈哈”牌或“豪丰”牌免耕播种机,一次完成田间带状开沟、化肥深施、播种、覆土、镇压、扶垄等作业。播种方式宜采用14~26厘米或12~28厘米宽窄行,窄行旋耕播种,宽行免耕,所使用肥料应为颗粒状高浓度复合肥。为避免免耕播种时因地表作物秸秆打碎后与种子、土壤混合对出苗的影响,亩播量应适当增大至9~11千克。

(八)播后镇压

可利用作物后熟特性,适当提前拔除收获,收后立即灭茬,结合施肥深耕细耙,蓄住底墒,保住口墒。

(九)抗旱播种技术

1 播前镇压,提墒播种

小麦播种前,如果底墒较好,8~10厘米表层土壤失墒,可在播前先镇压1~2遍,再趁早晨地表返潮时进行播种,并做到随播随耱,播后2~3天再耱一次,促使下层水分上移,提墒以利出苗。

2 豁干种湿,找墒播种

旱地小麦播种时常因降水偏少、口墒不足而影响出苗,可采用机械沟播方式豁干种湿,找墒播种。即对耕地深翻耙平的待播麦田,用“2BGF-X型沟播机”沿水平方向一次完成开沟、施肥、播种、覆土、镇压、起垄等作业,沟内双行条播,将种子播在土壤含水量较高的地方,肥料随播种机的施肥器条施沟底。采用机械沟播的沟深一般为10厘米左右,沟距33.3厘米,沟内行距11.5厘米。若麦田肥力较低,还应增施种肥,以培育冬前壮苗。

3 干土寄种,等雨出苗

在播期遭遇严重干旱、土壤含水量小于6%且降雨无望的情况下,可将种子先播在干土层中,待下雨后土壤墒情达到种子萌发需要的土

壤含水量时出苗。采用干土寄种时注意播种用的种子和肥料都必须是干的,以免种子吸水萌动后因水分不足造成“回芽”现象。

4 地膜覆盖,保墒播种

旱地小麦地膜覆盖采用垄覆沟种方式,以55厘米为一带,地面起垄,垄宽30厘米,垄高10厘米,垄顶圆形,垄上盖膜,膜侧沟内种两行小麦,膜间距25厘米,小麦行间距19厘米,采用覆膜机铺膜与播种同时进行,土壤墒情差时应先铺膜后播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