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巢湖|有巢氏构木为巢传奇

在北京平谷百帝宫,有巢氏位列百帝之首,被誉为人文第一圣祖。巢湖市是有巢氏生籍地望。构木为巢是人类文明史的里程碑,表明了汉族先民坚持生存斗争的光荣历史进程。有巢氏生活在距今约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活动则在巢湖南滨槐林、巢山一带,开拓践行了这一伟大壮举。
魅力巢湖|有巢氏构木为巢传奇

巢湖流域被公认为是古人类最早的发源地之一。据文物考古发现,距今约50万年前更新世中期的 “和县猿人”,生活在和县善厚镇陶店村委会龙潭洞一带;距今约30万年前的 “银山智人”,生活在巢湖市银屏镇岱山村委会金山、银山一带。

银山智人所处的时代稍晚于北京猿人及和县猿人的时代,银山人与北京人、和县人相比较,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属于早期智人。专家学者推断为“银山智人”后裔的人文圣祖有巢氏(远古五氏之一),生活在距今约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活动则在巢湖南滨槐林、巢山一带。

从巢山、银山,到龙潭洞,径途莫约百余公里,却罕见印记了人类祖先从猿人到智人,再到现代人的进化历史,展示了从旧石器到新石器时期人类创造的古代文明,包括有巢氏所开拓的原始时代由穴居进入巢居的文明时代。

魅力巢湖|有巢氏构木为巢传奇

《庄子·盗跖》曰:“且吾闻之,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韩非子·五蠹》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

据传,有巢氏身高丈余,双目如电,身着虎豹皮草,腰系活叶紫藤,力大无比,且富智谋。他见氏族民众常受兽类伤害,便潜心寻思保民护身防范之法。

魅力巢湖|有巢氏构木为巢传奇

喜鹊与槐树,是巢湖本土由来已久的动植物。在市域乡村房前屋后,常有喜鹊在树上垒窝栖戏。巢湖人普遍认为喜鹊是吉祥鸟,常言道:“喜鹊叫,贵客到!”有学者评议以为:“鹊善为巢,其巢最为完固”,且有《诗经》为证。《诗经·召南》有首《鹊巢》:“维鹊有巢,维鸠盈之;之子于归,百两成之。”

“喳喳喳喳!喳喳喳喳……”传说是成群的喜鹊启迪了有巢氏,引起了他的注意。他见鹊登高树,衔枝垒窝,并在窝里安全产卵、护卵,孵化小生命,自身也获得安全保障。于是,有巢氏便组织氏族民众仿效鹊儿衔枝垒窝,在湖滨槐树、栗树、青桐、白果树上,在各种适宜的树木上构木为巢,相机栖身,“以避群害,而民悦之”。


魅力巢湖|有巢氏构木为巢传奇

巢湖民间传说,有巢氏在构木为巢中还发明了“秋千”。就是将蔓生青藤活叶编织成长长的绳索,吊在树枝主干之上,人们牵揪着上下巢居,还能荡起来,进入相邻巢居“串门”。由于是“牵揪”着操作,开始谓之“千秋”。 到了汉武帝时,宫中以“千秋”为祝寿之词,取“千秋万寿”之意。之后为避忌讳,将“千秋”两字倒转为 “秋千”, 直至今日。

有巢氏构木为巢在树上,一枝之上便得栖身之所,始称“树上居”。直到尧舜时代,有巢氏后裔还被称之为“巢父”。

“树上居”虽然有利安全,但起居毕竟不够方便,便逐步发展到地面。有巢氏及其后裔,在由“树上居”转移过渡到“地面居”,经历了漫长岁月的探索和完善,传承了鹊巢的天然合理成分。巢湖传统房屋构造中采用梁柱、行条、椽子等部件,毫无穴居构建的踪影,便是有巢氏借鉴喜鹊衔枝垒窝筑巢留下的痕迹。而此区区痕迹,由于效益显而易见而普及宇内,造福人类,不能不说是有巢氏构木为巢的奇迹。

魅力巢湖|有巢氏构木为巢传奇

有巢氏从“观鹊垒窝”到“构木为巢”,标志着 “人猿相揖别”,建立了人类文明划时代的里程碑。著名历史学家吕振羽先生曾指出:“到了有巢氏,我们的祖先才开始和动物区别开来……从此就开始了人类历史。”

当代萌翁颂有巢氏联曰:

披荆斩棘,开拓洪荒,领衔创世千秋颂;

构木为巢,启蒙众志,跻厦安居万代兴。

祭有巢氏文

维公元二○一四年八月十八日,农历七月二十三,岁在甲午,良辰吉日,乾朗坤明;有巢故里,万象更新。巢湖市各界代表,暨海内学界英才,聚首巢山,以虔诚景仰之心,雅乐吉祥之仪,祭拜有巢氏之灵。辞曰:

吾祖有巢,号曰有巢氏、大巢氏。上古洪荒际,民少禽兽多。圣祖大巢氏,发迹吾巢山,英勇立潮头。率先披荆且斩棘,构木为巢栖。迈开文明步,穴居转巢居。民众避群害,大巢王天下。建功盖古今,德耀天地间。启人文,开教化;构房屋,避风雨暑寒,卫安宁。赫赫吾祖,高山仰止,万世显扬。

巍巍中华,五千年纪;泱泱华夏,源远流长。千年传承,雄风重振;今我中华,神州广厦千百万,百姓安居乐业尽开颜,和谐盛世,民富国强。

瞻仰祖地,兴旺吉祥。清源正本,巢山复名。区划调整,域融省会。今日合肥,大湖名城。继承祖业,吾辈有幸。慷慨担当,服膺使命。上下协力,齐奔小康。承先祖巢居之基业,启未来辉煌之征程。

巢山相聚,虔诚共祭。奠酒上香,顶礼膜拜。雅乐珍馐,恭祭吾祖。祖降甘霖,佑我众生。风调雨顺,福祉同享。大礼告成,伏维尚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