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金沙|探訪打鼓新場

探訪打鼓新場

十多年前,我還是少年時,便從年長者口中知道了黔北有四大名鎮:一打鼓、二永興、三茅臺、四鴨溪。

這四大名鎮之首的“打鼓”,為什麼叫打鼓,為什麼又叫新場,多年來一直弄不明白,總想哪一天有機會到金沙去,探究竟 ,以釋心中的疑惑。

最近去了一趟金沙,不僅弄清了打鼓新場的來歷,通過實地探訪,對這千年古鎮曾經有過的繁榮與滄桑,也有了較為直觀的印象。

走遍金沙|探訪打鼓新場

攝影/詹相才

打鼓新場原來的地名叫打鼓寨。在叫打鼓寨之前,即秦、漢和三國時期,這裡已有了地方自治政權。隋唐時期,屬樣州管轄。宋初,釋州彝族首領額則脫離宋朝庭,制據一方,建立羅氏鬼國。為保疆土,羅氏鬼國在東境的矩、清.龔,義四州,各建-一個打鼓寨,派重兵駐守,義州的打鼓寨,即後來的打鼓新場,今金沙縣的城關鎮。

走遍金沙|探訪打鼓新場

因打鼓寨駐紮的軍隊多,平時的集合、訓練等,均以集鼓為號,時間長了,人們便把這地方稱為打鼓寨。

打鼓寨以東3公里的沙溪河南的玉屏山南麓,屬低丘平地,這裡有一個商業集鎮,名叫永興場,元代在這裡設置沙溪長官司的駐所,明代也設置了沙溪巡檢司駐所。自元代開場50年後,商業逐漸興旺,到了明代,已有倉儲轉運、批銷功能齊備的鹽行。由於鹽業的興起,永興場便成了布匹百貨的商貿集市 ,周圍百里土特產的集散地。

走遍金沙|探訪打鼓新場

攝影/胡鑫

永興場的興旺 一直延續到清順治十二年(公元1656年)後,逐漸衰敗。原因是在這一年,張姓人家首倡在打鼓寨開新場,併為場主。這時,原先的永興場便叫老場,新開場的新場,便叫打鼓新場。如果從1656年算起,這打鼓新場的歷史已有352年。

走遍金沙|探訪打鼓新場

新場開張後,與永興場都是三、六、九趕集,兩場矛盾尖銳,永興場主常常帶人騷擾新場的商業活動,經常發生糾紛和鬥毆,年年打官司,但都無濟於事。加之新場地理位置適中,農民趕場近便,又好交易,都不願去老場,而不少老場坐商覺得生意不好做,也都紛紛遷人新場,故新場日漸繁榮。到康熙年間,老場場主輸了官司,官家廢掉永興老場後,老場八大行幫進人新場,沙溪汛把總衙門也遷人新場,新場更加繁

走遍金沙|探訪打鼓新場

據說,當年的打鼓新場,有7個行業7條街的美譽。竹木器業一條街、馬尾發籠一條街、皮革業一 條街 、馬店一條街 、棕器業一條街 、打鐵爐一條街、榨油業一條街一隻看看這些名稱 ,便可想象手工業在當年的繁榮景象。而最活躍的,當數綜合性商業一條街。 這條街只有500米長,富商和商號都集中在這裡,江西、兩湖、四川、廣東商人也看好這裡。500米街道兩邊,貨棧、旅棧、商號店鋪,家挨著一 家,沒有一-處空閒,賣什麼的都有,而且不論閒場天或趕場天,都是人來人往,熱鬧非凡,一直持續到解放後。

走遍金沙|探訪打鼓新場

攝影/詹相才

1941年7月成立金沙縣後,打鼓新場成為金沙縣政府所在地,打鼓新場命名為打鼓新場鎮。

這次我們去金沙的當晚,同行的幾個相約,便去探訪騾(現更名為羅)馬街。

騾馬街就是前面提到的“馬店一條街”。 這條街很長,大約有1000米以上。因為打鼓新場是鹽運古道,每天都有馱馬從茅臺運鹽交新場八大鹽號,然後從這裡再轉運黔西大關、清鎮息烽、惠水等地。因此,這條街馬店多,大約有三十多家;鹽號多,大小有8家。

走遍金沙|探訪打鼓新場

現在馬店自然沒有了,還有沒有鹽號的遺址,我們只能碰運氣了。騾馬街的路面寬度沒有變,只是原先的石板地變成了現在的水泥地。我們發現右邊一條巷子很深,便走了進去。到了第一一個天井,有男女數人在聊天,我們道明瞭來意,在坐的人都很客氣,說這裡原先是一家鹽號,房屋結構有的變了,有的還保持原樣。一王姓中年人 又帶我們向後走去指著右上方說:“看那擋火牆還在。”我們仰首觀望,沉沉夜色中,那兀自矗立的擋火牆,在夜風中彷彿在訴說著歲月的繁華與滄桑。

走遍金沙|探訪打鼓新場

從王家大院出來,我們又找到了3家過去的鹽號遺址,其中最大的一家叫華家鹽號。這家鹽號保存較為完好。大門是鐵門,有鐵釘,雖然生鏽了,仍然很硬實。進了鐵門後是一個天井,大約有七八十平方,青石鋪就,仍然光滑。進第二個天井是厚厚的園木門,天井與前面的一樣大,只是多了兩個大石水缸,據說是為了防火用的。第三個天井不完整了。這個鹽號佔地約四五畝,當年馬幫的出出進進,進鹽出鹽的熱鬧情景,從這大大的幾個天井中,我們完全可以想象出來。

走遍金沙|探訪打鼓新場

過去最繁華的500米中街,現在仍然繁華,只是增加了現代商品,現代信息。

打鼓新場為什麼號稱黔北四大名鎮之首,瞭解了這些,相信每個人都會信服。

這裡需要說明的,文中提到的永興場,非湄潭縣的那個“二永興”,而是離打鼓新場3公里的一個集鎮;而這集鎮,早已不復存在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