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收復西域之戰雙方對陣裝備有多精良


左宗棠,漢族,字季高,一字樸存,號湘上農人。湖南湘陰人。晚清重臣,軍事家、政治家、湘軍著名將領,洋務派代表人物之一。與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

清軍收復新疆之戰,是左宗棠統帥清軍於1876年4月至1878年1月2日消滅侵佔新疆的阿古柏勢力,維護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戰爭;廣義上還包括伊犁談判期間清軍採取的軍事行動,在這些軍事行動的支持下曾紀澤於1881年成功與沙俄定約收復伊犁。此後,1884年,新疆省正式設立,左宗棠西征時的主要部將劉錦棠成為首任新疆巡撫。

19世紀中葉,英、俄兩國在中亞爭奪殖民地,並覬覦中國新疆。同治四年,中亞浩罕汗國軍事頭目阿古柏在英國支持下,乘新疆動亂之機率軍侵入,自立為“汗”,建立偽政權;十年,沙俄也出兵佔領伊犁地區。新疆面臨被英、俄肢解的威脅。 光緒元年, 清政府採納左宗棠等人重視“塞防”、收復失地的意見,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決定收復新疆。


1876年1月,開戰在即,各省積欠陝甘軍費已達2000餘萬兩,只靠各省關協餉不能解決軍費。左宗棠遂援引沈葆楨為臺灣防務借款之舊例,請求借洋款一千萬兩。不料遭沈葆楨反對。幾經波折,清廷最終下詔,令戶部撥款200萬兩、各省協餉300萬兩,準左宗棠自借洋款500萬兩。但經費仍為不足。

左宗棠後又曾於1877年、1878年、1881年三次為西征軍借洋款,總計於1874年至1881年間向洋商借款1375萬兩,另向華商借款846萬兩。

阿古柏的軍隊,總兵力多達5萬人,其中騎兵約佔三分之一。步兵的武器是火槍,騎兵則使用火槍和腰刀。除了火繩槍這種當時已經過時的古老火器之外,阿古柏軍隊從英屬印度和奧斯曼帝國獲得了1萬多支恩菲爾德M1853前裝線膛槍和斯奈得-恩菲爾德M1866後裝線膛槍。前者在當時雖然稍顯落伍,但這種口徑0.577英寸的線膛槍曾是當時英軍的制式步槍,它的性能可靠,射擊精度高;後者則是從前者改造而來。


1876年4月7日,左宗棠從蘭州移營肅州,準備發起進攻。當時清軍已有部分兵力駐守在哈密、巴里坤、古城、塔爾巴哈臺等戰略要地,與敵軍相持。4月底,左宗棠命總理行營營務、湘軍統領劉錦棠率馬步25營分批入疆,經哈密前往巴里坤。至此,清軍出關總兵力有80餘營,約六七萬人。清軍按先北後南的方針,決定首先收復南北疆的交通要衝烏魯木齊。

1876年7月,劉錦棠率所部各營到達巴里坤,並進駐古城,7月底與金順部在濟木薩會合,謀攻古牧地。8月中旬,清軍進扎古牧地城東和東北,用開花大炮轟塌堅固的城牆。8月17日,清軍經過數天激戰,佔領古牧地,殲敵近6000人。劉錦棠從繳獲的敵方信函中得知烏魯木齊守備空虛,決定除留兩營兵力守古牧地外,主力迅速向烏魯木齊挺進。

1878年底,清政府派崇厚為出使俄國大臣去談判歸還伊犁問題。沙皇政府軟硬兼施,迫使崇厚簽訂了屈辱的《里瓦幾亞條約》,以喪失大片領土和賠款五百萬盧布為代價“收回”了九座空城。消息傳到國內,輿論大譁。左宗棠也極為憤慨,他痛斥崇厚的賣國行徑,指出:“武事不競之秋,有割地求和者矣。茲一矢未聞加遺,乃遽議捐棄要地,饜其所欲,譬猶投犬以骨,骨盡而噬仍不止。


1880年4月,左宗棠開始部署軍隊,準備以劉錦棠步騎萬人出烏什,張曜所部七千人從阿克蘇分兩路直取伊犁,金順所部萬餘人扼守晶河,備俄軍東犯烏魯木齊,他表示:“衰年報國,心力交瘁,亦復何暇顧及”。5月底,左宗棠以六十九歲的高齡,帶病的身軀,冒著盛夏的酷熱輿櫬出關,誓與沙俄決一死戰。

清軍分兩路南進。劉錦棠率主力由烏魯木齊攻達坂城;張曜、徐佔彪分出哈密和巴里坤,會師鹽池後協攻吐魯番。初三夜,劉錦棠率萬人進圍達坂,以一部兵力阻敵援軍,親率主力晝夜攻城,初六破城,斃俘守軍3000餘人。十一日,劉錦棠分兵6營助攻吐魯番,自率騎兵14營進擊托克遜,託城敵酋海古拉(阿古柏次子)聞風竄逃,部眾2萬餘人於十三日投降。同日,東路清軍克吐魯番。

至此,清軍打開了南疆門戶,軍事上已成破竹之勢。阿古柏見三城失守,氣急暴病而死,其長子伯克·胡裡繼位,令白彥虎防守喀喇沙爾、庫爾勒等地,抗阻清軍。八月,清軍繼續南進,連克喀喇沙爾、庫車、阿克蘇、烏什等城。這時,喀什噶爾守將謀劃反正,劉錦棠得訊即分兵急進,十一月十三克喀什噶爾(今喀什)。月底,南疆各城全部收復。伯克·胡裡、白彥虎逃往俄境。


隨後,左宗棠積極部署進軍伊犁。沙俄懾於清軍威力,在清廷多次交涉下,於七年同意歸還伊犁地區。至此,粉碎了英、俄吞併新疆的陰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