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不久后为什么会出现南北议和?

小鉡


1911年,中国农历是辛亥年。这一年的夏天,湘、鄂、粤、川等省爆发保路运动,运动在四川省尤其激烈。9月25日,荣县独立,成为全中国第一个脱离清王朝的政权。把保路运动推向高潮。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汉阳、汉口的革命党人分别于10月11日夜、10月12日攻占汉阳和汉口。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武昌起义胜利后短短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十五个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

这一场发生在中国近代史的革命被称为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发生后,南方宣布独立的省一共有13个,虽然革命党有不同派别,但是,算是控制在革命党人手中,他们全都是不愿再受清朝政府的统治了。可是,北方还有没有宣布独立的省,一共有5个(有2个先宣布独立后来又收回去了),另外如果加上当时的特区奉天和吉林、黑龙江和藩部,又有8个,南方和北方所控制的地盘是一半的一半。革命党大致控制着整个南方13个省份,清政府名义上控制着北方13个省(区域),算是整个北方,也就是大半个中国。

在这样的形势之下,摆在所有中国人面前的是两条路:南北打仗或者南北议和。

许多有眼光的革命者看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多年来参加革命的目的是要赶清政府下台,而不是要挑起全国内战,并不愿意发生大规模的南北战争。此时,在朝廷内部,出现了一股汉人的力量(这在当时人的意识之中,将汉人和满人划分得比较清晰),此人就是袁世凯。名义上,袁世凯的新军虽然属于清政府,但自天津小站练兵多年以来,清廷已经失去对新军的控制。清朝政府为了缓和与革命党的矛盾,拉拢汉人袁世凯,虽然握有实权的载沣极不情愿、但还是任命了袁世凯为钦差大臣,又解散皇家内阁,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让袁世凯来组成责任内阁,目的就是要缓和清政府与汉人之间的矛盾,当然也想要缓和与革命党之间的矛盾。

比较理智的革命党人,绝大多数人愿意南北议和。

比如,革命党人黄兴,写信给袁世凯,声称如果袁世凯迫使清朝皇帝退位,愿意南北议和,推举袁世凯担任民国总统。宣布独立的各省都督代表在汉口开会,会议以正式决议通过“如袁反正,将拥其为总统”,明确写道:“虚临时总统之席位以待袁世凯反正归来”。孙中山后来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愿。

在1911年底到1912年初,袁世凯促使南北议和成功。

1912年2月12日,清朝发布退位诏书。至此,中国历史上2132年的帝制终结。

辛亥革命成功!

答疑人:今日头条年度历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特邀撰稿人悬疑大师/文(原创)


夜狼文史工作室


这是各种力量多重博弈的结果。朝廷的、督抚的、北洋军人的、革命党的、立宪派的、列强的,等等,复杂多维,简单说说吧。

首先是南北双方都倾向于议和,其次是列强也极力促成南北议和。

1911年10月11日,起义的湖北新军迅速占领了武昌,但因起义军事总指挥将翊武等人都不在现场,自感撑不起台面的起义官兵逼请省咨议局议长汤化龙、新军第二十一混成协统领黎元洪出山,于当天成立了黎元洪任都督的湖北军政府。

黎元洪、汤化龙都是清廷旧人,他们对清廷并没有刻骨铭心的仇恨,内里只是哀叹清廷没能及时立宪失去了民心,只要能使国家强大,民众安康,他们并不反对走一条积极稳妥的君宪之路。

北方的袁世凯更是一个绝对的君宪主义者,始终认为君主立宪是当时最好的选择。在没能获得清廷充分授权的10月19日,他就委派其湖北籍幕僚、湖北武建左旗第一营管带刘承恩与黎元洪商谈南北议和的可能性。他表示,自己将建议朝廷实行君宪,希望黎元洪和湖北军政府给他个面子,南北和解,重建统一。

袁、黎双方没有巨大的政治分歧,是后来议和的基础。

除了袁、黎,列强在其中的作用也不可小觑。列强在华有巨大投资、有巨大经济利益,很不希望中国政局不稳,更不愿意中国长期处于战乱之中,他们也一直在中间为双方穿针引线,力促双方议和。

后来,随着革命党大佬们的介入和各省纷纷光复,尽管袁世凯的议和对象已不仅仅是黎元洪而成了独立各省联合会,议和的难度增大了,但革命党自己毕竟不具有独立与北方抗衡的实力,在南方立宪派大佬张謇、汤寿潜、赵凤昌等人的力促下,南北双方最终从民族大义、国家前途出发,用他们的聪明和智慧,实现了政权的和平交接。是为中国版的光荣革命。


端木赐香


武昌起义之后,南北很快就出现了议和的局势,经过了一系列的谈判,土崩瓦解的清政府最终选择了清帝退位,而袁世凯则成为了新政府的临时大总统。南方既然有力量推翻清政府,为何最终还是让位袁世凯,而袁世凯有能力压制南方妥协,为何最终没有保住大清朝的基业?南北议和中,袁世凯的精彩表演让他成功的实现了自己的政治野心,这也是中外及国内的各种势力相互斗争、相互妥协的必然结果。

首先,革命党内部不团结,妥协的声音不断高涨。

武昌起义之后,早已风雨飘摇的清政府彻底四面楚歌,各地纷纷宣布独立,脱离了清政府。表面上看,革命的火焰十分高涨,但是实际上在各省的独立中,大量的立宪派和旧官僚趁机混入了革命派之中,与旧政权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武昌起义后的形势

新成立的军政府,革命党人甚至觉得自身威望不够,不适合领导革命,硬是把无心革命,甚至亲手枪杀革命党的旧官员黎元洪推上了都督的位子。

军政府都督黎元洪

随后成立的南京临时政府,名义上是个全国性的中央政府,但是实际上根本无力管控立宪派和旧官僚控制的区域。即使是革命派控制的省份,也往往各自为政,不完全服从中央的命令,许多同盟会成员蜕化变质,成为割据一方的新军阀。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加上南京临时政府财政十分困难,既没有与清政府长期战斗的实力,也没有与列强硬气的勇气,妥协退让,和谈的声音很快就占据了上风。革命派内部,攻击革命,攻击孙中山的声音迅速蔓延,甚至连孙中山后来亲定的接班人汪精卫也不遗余力的替袁世凯说尽了好话,攻击孙中山有权利的思想。

南北和谈时的形势

其次,袁世凯左右逢源,一手促成了南北议和。

武昌起义之后,清政府急派陆军大臣荫昌率领北洋军南下镇压革命,但是北洋军不听从荫昌的调度,清政府出于无奈,派遣袁世凯南下指挥。

重新掌权的袁世凯从上任之初就开始打起了自己的算盘,他自己不是革命派,所以自然不愿意看到革命火焰烧遍全国,因而对革命军发起了猛烈的镇压。但是袁世凯也并非是清王朝的中兴之臣,同样不希望革命军迅速被镇压,这样他很快就会兔死狗烹,丢失军权。于是两面三刀,左右逢源的袁世凯在革命党和朝廷之间找起了平衡。

袁世凯

客观的说,武昌起义之后,如果袁世凯率领的北洋军能够全力进攻武昌军政府,武昌很可能会被拿下,那随后各省纷纷独立的形势未必会产生,革命的火焰很可能会被扑灭。但是袁世凯打下汉口之后,就借口弹药与粮饷匮乏停止了进攻,返回北京。一方面向清政府施压,全面掌权,组织了以自己为中心的“责任内阁”,基本上架空了清王室,一方面积极联系西方列强,希望西方国家调停议和。

最后,西方列强急于寻找新的代理人,极力促成南北和谈。

对于西方列强,不管是革命党胜利,还是清政府胜利,最重要的是保证自己在华的利益。在袁世凯与英国公使朱尔典密谋之后,英国政府开始向革命党提出调停和谈的建议。随后,俄国、美国、日本、法国、德国等国领事都提出“尽速成立和解,停止现行冲突”,向南方政府施压,促成南北合议。

清帝溥仪退位

最终,在各方面的势力的压迫下,南方政府最终与北方开始和谈,而这场和谈从头到尾也是充满了欺诈和压迫。和谈之初,南方提出实现共和,而袁世凯提出了君主立宪,和谈很快就陷入了僵局。随后由于革命形势迅速高涨,袁世凯被迫赞成共和,但是又要求由自己出任大总统才能与清政府找到平衡,孙中山提出愿意让位袁世凯,但是要求新政府必须在南京就职,袁世凯最终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在北京就职。

从武昌起义到南北议和,再到袁世凯成为临时大总统,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可以看出袁世凯的手段确实非常高明,明明可以镇压革命党的他利用武昌起义的机遇一举架空了清王朝,而在革命形势如火如荼之后,他又绞尽脑汁,最后压迫南方政府妥协,成功的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

袁世凯称帝

如果袁世凯不开历史的倒车,再次登基称帝,国家在他的带领下,或许能够利用一战中的短暂春天打好民族经济的基础,国家可能也会再次实现统一,进而遏制日本的膨胀,中国不是没有机会提前走上近代化的道路,但是后来的历史就不用评价太多了,袁世凯亲手将自己推向了历史的反面,在他死后,中国陷入了军阀混战的局面,不仅国家没有振兴,近邻日本不断的膨胀,步步蚕食华夏,袁世凯自然也就成为了历史的罪人,这点是怎么洗白都洗不干净的。


徽南城意


为什么武昌起义后不久,南北就议和?这得从辛亥革命的性质入手。

辛亥革命,我们一般理解就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就是“走向共和”,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众所周知,辛亥革命的骨干是孙中山先生为首的革命党。但是革命党并不具备推翻满清统治的实力,相反他们屡战屡败,骨干损失惨重。按照正常情况,革命党就是再起义一百回,也无法推翻满清政权。

然而,晚清不同于中国历史上任何改朝换代,而是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满清面临的主要威胁不是革命党,而是西方列强。从鸦片战争开始,满清在与列强的战争中一败涂地,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导致了其执政合法性的危机。特别是太平天国运动,当时的汉族官僚和知识分子虽然为了捍卫名教,维护中华文明之传统,挽救了满清政权,但从此满清的军权开始从满蒙手中,转移到了汉族官僚手中,地方的督抚也以汉族官员为主。

在此情况下,随着中外矛盾不断激化,满清回天无力,汉族官员和知识分子对待满清皇室的态度,也从服从和支持转变为同床异梦。最典型的就是八国联军侵华,张之洞等汉族封疆大吏非但拒绝了朝廷的勤王命令,反而私下与列强签订了东南互保条约,并为满清垮台准备了后事,以李鸿章取代之。这样的事件,放在康乾年间,张之洞、李鸿章们非得诛九族不可,然而实际情况是,这群“反贼”个个安然无恙。满清非但没有追究他们任何责任,反而依旧依赖他们。

到了辛亥革命,当时的满清皇室已丧失了对军队的控制权,也丧失了对地方的统治权。中外矛盾的激化,导致了满汉高层的矛盾激化,火药桶只缺一根导火索,而武昌起义就是这根导火索,引爆了炸毁满清统治的火药桶。

因此,辛亥革命的本质是中外矛盾激化导致民族矛盾激化的民族革命。南方革命党占据道义的高地,但没有实力,而北方以袁世凯为首的汉族高级官僚有实力,但缺少道义的大旗,双方都想推翻满清政权,于是一拍即合,以“走向共和”的名义,完成了一次民族主义革命。所以,南北议和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必然结果!


江南俗士1


从南方革命军方面来看。

革命发展太快,其中有很多人都是见风使舵起义的,有很多保守派,投机分子很多,革命并不充分,再加上外国势力干涉,不确定因素多,潜在威胁大。清政府仍然统治着全国大多数地方,以袁世凯为首的新军仍然有着不容小觑的力量,进行何谈能够相对轻松的实现革命目的。

从清政府来看。

清军主力被袁世凯控制,清政府已经名存实亡,无力回天,如果拼死顽抗,还会有大量的人投降,最多只能鱼死网破,而进行谈判能够最大限度的保障清朝皇家的利益。

欢迎大家积极评论交流,喜欢历史的记得关注“津城沐雨”哦,您的支持是我持续创作的动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