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法態度 決定結果(一)

《看法 & 態度,決定結果》【一 家庭教育的最低要求是向社會提供一個“合格”人才,而不是一個混世魔王或廢人。更多的家庭的定位,瞄準的是培養出‘行業精英’、‘社會棟樑’,甚至各界領袖。嘴上不明說,心裡的期許其實很高。因為事先並不知曉,要達到理想的目標,真正實施起來難度究竟有多大,用以支撐的時間、精力、財力,包括自身條件與社會資源等各種有形無形的投入是不是能夠滿足那樣的設計,有的實際上已經遠遠超出孩子、家庭都難企及的高度。很多顯然屬於沒有客觀依據的單純的願望,多少有些盲目性在裡邊。這一點,往往旁觀者清,當局者迷。

事實上,許多人並不十分清楚,家庭教育的本質,是家長通過重塑自己,來實現對孩子的價值塑造。這句話,更為確切的含義如下:

家長必須清楚地認識到,自己與孩子是模具與模型的關係,孩子是從自己這個殼裡脫出來的製品。自己有多精美,孩子才有多完美。這就好比,家庭是複印機,家長是原件,孩子是複印件。想要複印件優質美豔,原件本身的質量像素夠高才行。因此,家庭教育最終看似是孩子之間的博弈,實則是家長之間的比拼。

在教育孩子這件事的邏輯上,與別的事情正好相反。因為家教是通過家長的言傳身教以及環境的薰染浸透,因此,家長才是第一受教對象,關鍵角色。

父母是第一監護人,履行教育職能,天經地義,責無旁貸。但父母的角色屬於自然身份,並不意味著父母生養了孩子,就自然擁有了教育子女的合格資質。因為,教育屬於社會職能。只有當父母成功地轉型為一名合格的家長,在理念、價值觀、心態、必要的知識技能等方面有所準備,伴隨著教育進程,不斷學習,更新儲備。才能形成與權利對等的監管、指導、教育資格與技能,才能真正承擔起培養教育孩子這樣一種偉大而艱鉅的光榮使命。

正是對家庭教育所擔負的職能、所應該起到的作用、自己應該扮演什麼角色、完成什麼使命、應該拿出怎樣的態度、決心投入些什麼等關鍵問題上的認識與行動差異,拉開了家庭教育的差距。根據每個家長所持的態度和做法不同,大體可以推知最終的教育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