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像糖一样甜,绝不适合当饭吃!

聪明像糖一样甜,绝不适合当饭吃!【二】

让我们先来看一个有趣的案例吧。

对于中国人来说,马克思大名如雷贯耳,尤其过去那个年代,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是,很多中国人认为马克思在国际上出名主要是他的《资本论》、共产主义理论、巴黎公社革命等。其实,马克思是因为发现了看似简单,但深深隐藏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才名扬天下的。那就是——‘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在马克思那个年代,欧洲流行一种清谈不实的玄虚之风,很多贵族总在取笑和贬低穷人的言谈举止不够高雅、不够绅士、不够文明,与快速发展的时代不搭不配,甚至拖了后退。马克思研究发现,人要是连起码的吃穿住用都做不到,就根本不可能顾及什么高雅体面。这个空前的重大发现,犹如一阵凉风吹醒了沉浸在幻梦中的欧洲市民。这一点,与美国人马斯洛把需求分成生理、安全、社会、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低到高发展的理论惊人地一致。

看来,仅仅是讥讽、诋毁小聪明,是消灭不了‘小聪明’这种看似不够雅致的低劣素质的。因为它们的出现,正如黑格尔的‘存在的就是合理的’的命题颠扑不破一样,既有自然进化原因,也有社会进步原因,还有经济发展原因。

我们试想,迄今仍然贫困的群体姑且不谈,单就经过这几十年大富的人而言,谁不想脱却穷酸,显示富裕相、露出贵族气来呀?心虽是这么想的,但真正回归到现实生活中来,恐怕很多人依旧难以免俗,往往又是一副样子,不能做到,一夜之间弃旧图新。比如,从山寨进城,从蹲便到坐便、从通间热炕到席梦思、从随地吐痰到用卫生纸打包、从当众剔牙抠脚到捂嘴隐忍……,要脱掉一身市井气、低俗态、势利相、市侩味、肤浅劲儿,还真不是朝夕功夫。

从世界各国发展进程看,假如我们简单地把智慧再分为“原始智慧”与“文明智慧”两种,那么相对原始落后的部落,开放程度低,经济不发达,人们的心灵尚未受到严重污染摧残,各种欲望与需求还没有被过度激发,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还不是那么激烈,民风淳厚,人性单纯,人际关系简单,耍小聪明的现象就相对轻得多。他们的表现,可以看作是虽不知‘道’,却已在‘道’中的非自觉意识下的‘原始智慧’。

而反观现代化程度高、开放程度高、开发程度高的国家、地区,情形与之正好相反。不仅爱动小脑筋,耍小聪明,为了蝇头小利而不惜偷奸耍滑。更为甚者,老谋深算,设局下套,巧取豪夺,无所不用其极,也是屡见不鲜。这种情势下,原始智慧均已被严重扭曲变形,不少已经荡然无存。

这样的阶段,社会呈现高度的文化状态而非高度的文明状态。要重建文明智慧,确实需要越过基本的生存线,构建了安全无虞的社会保障,当且仅当这种社会认知达成大众共识之时,人们才肯下决心抛弃小聪明之类虽然不雅但很实用的关乎生存的伎俩,而优雅、从容、义无反顾地直奔“智慧”而去!

告别“聪明”,既是精神文明的需要,也需要物质文明作基础。不然,都一概属于空议妄谈。唾沫星子,换不来真正的文明进步。现在不是正时兴“撸起袖子”吗?恰逢其时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