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淀筆記:端村渡口

白洋淀筆記:端村渡口

梁東方

端村渡口在西堤。村民們的房子沿著白洋淀的堤壩兩側蓋,每一處房子都在蓋起來的時候墊高地基,但是水還是會逐漸損毀地基,讓有了些年頭的房子牆壁歪斜,讓老房子的地基與周圍的新房子更高的地基比起來,形成陷阱一樣的深坑。這些塌陷下去的老房子之間是縱橫的小衚衕,縱橫的小衚衕如同迷宮一般,讓第一次踏足的人很難分清楚每一條路的來龍去脈。孫犁當年曾經在端村小學任教員,經常都會走過這樣的衚衕。這樣的衚衕裡有一種孤島似的與世隔絕感;這種安靜、平靜、安詳、從容之類的普遍環境氣氛,來自於家家戶戶門口擺放著的一盆花或者一棵當花養起來的辣椒,也來自於那個獨自面對牆壁燒著爐子搖著炸彈一樣的桶狀的黑鍋爆米花的老人。在這裡,時間很難輕易地帶走舊有的生活方式,如同很難帶走這樣曲折迂迴的衚衕格局。

白洋淀筆記:端村渡口

土地既廣袤又狹窄,是整個白洋淀地區的共同特點。水澱面積很大,但是不能棲身。能找到一塊高爽的地方,遠離水患蓋成自己的院落,是世世代代白洋淀人的夢想。這樣逐漸形成的沿著堤壩綿延的居住格局就使道路狹窄,錯車艱難。一塊可以放車的地方,都顯得非常珍貴。通向端村渡口的這條上去又下去地翻越堤壩的曲曲彎彎的小公路,也有這樣的特點。兩邊的房子七出來八進去,寬度剛剛夠錯車的。還在剛剛到坡頂最高處之前,路邊就不斷有老人騎著電動車伸手攔車。原來是詢問是不是來旅遊的,來旅遊是不是要坐船。當否認了他的詢問,他就會順勢說那是開車過渡口啦,打擾啦。

白洋淀筆記:端村渡口

這原來是一條可以直接把車開到渡口去上船的路。而上輪渡與本地人一起體驗渡過水麵的自然交通方式,也是那些旅遊點針對遊客的所謂旅遊設施無論如何也不能追擬的,屬於這塊地域的特點。

即使在白洋淀,這樣依然在使用的渡口,其實也已經不多。端村位於高陽任丘通往安新的直線連接路段,但是因為有白洋淀阻隔,又因為水面太寬,沒有修橋,所以輪渡就一直在使用。

風在渡口的位置上凜凜地大起來。雖然剛剛是九月中旬,但是秋天的意思已經非常明確,這風中的涼意已經很大。上午十一點前後的碼頭上,車輛已經排成了長長的隊伍。兩搜簡易甚至可以說是簡陋的輪渡總是同時開出去,同時返回來。碼頭上可以船尾對岸停靠的位置,是並排的兩個。

白洋淀筆記:端村渡口

輪渡靠岸的時候,先拽住纜繩緊緊地栓在碼頭上的鐵棍子上,然後再有人緊緊地拉著纜繩的尾巴,同時會有另外兩個人架起一塊帶波浪紋的鐵板,咵噠一聲壓在碼頭和船尾之間,然後讓車輛倒退著上岸。

從船上倒車上岸,因為車和車之間的距離非常近,而倒退又必須選準正對著那塊船尾鐵板的方向,所以很需要一點技術。如果是生手或者女司機,一般都會耽誤一會兒,前後兩個引導員站在風裡又是揮手又是叫喊,很需要折騰一番才能最終讓車輛倒上岸去。

他們的焦急是有理由的,不單是多跑一趟多掙一份錢,還有這邊排隊等候的汽車和行人,以及對面雖然看不見但是也一定是在等待著的車輛和行人。這個月份,總是有很多學生在開學,所以汽車隊伍和行人的隊伍裡,送學生的佔了很大比例。一些車輛的車頂行李架上滿滿地捆紮著幾個碩大的行李箱,車上坐著一家老小,是足足的送孩子出去上學的陣仗。

白洋淀筆記:端村渡口

那些等汽車上了輪渡以後才被允許上船,找靠邊的縫隙裡站定了的行人。大多都是穿著校服的學生。週末回家和週末返校,這些年輕的孩子們來來回回都要經過這個渡口。渡口把家鄉和外界聯繫了起來,也隔絕了起來,形成了一個平原上的山隘,一個外面的世界和自己長大的地方之間的轉換之門。多少年來,一代代的孩子們所要做的就是在這樣來來回回的行走中最終走出家鄉,走到外面廣袤的世界裡去,去博取自己人生中的一個位置。

而現在,這樣向外的博取似乎有了一種明顯的改變:家鄉已經被命名被雄安新區,未來的期望或者比所謂“外面”更為遠大。儘管什麼也還都沒有變,眼下,學習新鮮的東西,掌握應該學的東西,還是要走出去,為了將來走回來,也先要走出去。

他們穿著校服揹著書包佇立在輪渡上,被熟悉的風吹拂著頭髮和麵龐的樣子裡有一種年輕人心懷高遠的意氣風發;有一種在這樣的年齡就一定要離開家鄉的理所當然。在這個最具家鄉地理風貌特徵的渡口上的每一次來回,都會在他們年輕的頭腦裡深深地刻畫下成長的記憶和自然之美的永恆印象。

白洋淀筆記:端村渡口

被荷塘與蘆葦整齊地分隔出來的水道上,因為駁船來往而形成了一輪一輪的波浪。這些波浪既是被機械的力量所攪動成的,也是被秋天高遠的風所吹拂成的。在沒有太陽的日子裡,地平線上的水域和蘆葦,開始泛黃的稻田和棕色穗子的玉米,將一種與陰雲配合起來的遼闊呈現在佇立在高高的堤壩上的人的視野裡,形成一種標準的白洋淀風景:因為水域面積廣大,水汽氤氳,所以讓整個空氣的中的含水量都比干旱的平原上要高,雲的色彩和層次也就格外豐富,登高望遠的時候的遙遠的視野也就越發有一種看不盡的,玄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