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不可能三角可能吗?

圈小方+圈小岳


贸易战大锤落下后,本周A股先是迎来了久违的上涨氛围,涨两天休整一天。今天上午市场情绪本来比较低迷,各大指数维持弱势震荡,突然间市场似乎想到中秋将至,下周一买不了股票,纷纷开始抢购股票。上午11点左右金融板块开始强势拉升,带动各大指数大幅上涨,沪指逼近2800点,离有些卖方分析师推荐的2900点只剩百点之遥。全天成交额超过3200亿元,与周三的成交额基本持平。


财政不可能三角可能吗?



我们在《反弹终于来了?》《定投证券ETF等待未来是个好主意》等文章中曾经借平头哥介绍过我们的观点:人心思涨,生死看淡,不服就干。我们认为后市大概率会迎来一个底部反弹,但不是反转。反弹的高度不好说,但是如果是小幅慢跑可能还能延续得久一点,像今天这样的大幅拉升出现之后,后面我们就需要怀着更多的谨慎之心参与反弹了。


财政不可能三角可能吗?



近期虽然贸易战消息暂时落地,不过目前经济面临的内外部不确定性还是有的,近期政策密集出台,且落脚点在财政上较多,对未来经济走势可能产生比较大的影响,我们今晚且来聊聊财政。

关于财政政策,2018年经济工作会议要求今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向不变”,《政府工作报告》的表述是“进一步减轻企业税负”,7月31日政治局会议要求财政政策要在扩大内需和结构调整上发挥更大作用。

但实际上,按照主流经济学的观点,积极的财政政策其实需要的是大量的财税投融资,这一做法与《政府工作报告》的中“进一步减轻企业税负”的要求是矛盾的。而这一矛盾在叠加政府实际隐性债务高于测算水平,这一关键因素后,就会使得财政政策的积极性更受质疑。因为在中国经济环境还不是那么差,减税的压力还不是那么大的时候,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就在加重了。如果叠加减税的压力,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增加的可能性就会更高。


财政不可能三角可能吗?



这样的困境,学术界专门有一个词汇来描述,叫做“财政不可能三角”,一句话描述就是:积极财政大举投资、降低企业税负、控制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当这三大目标中当满足了其中任何两个变量的目标之后,其余的变量目标就无法实现,甚至加重。这是当前财政政策理论上面临的困境。


财政不可能三角可能吗?



具体看来,为什么是“不可能三角”,而为什么明知是不可能三角,中央还提出这样的政策目标呢?

人大的两位学者[1]对两个问题进行了解读,首先,为什么是不可能三角?

他们认为,当前经济现状对我国财政体制提出了三大目标:一是降低税负;二是保障生产性和民生性财政支出;三是控制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但是,这三大目标的内在矛盾,使得同时实现三大目标客观上难以做到,从而构成了我国财政“不可能三角”。具体看来:

第一,通过降低生活必需品与无负外部性商品的增值税率,降低低收入人群所得税税率并提高起征点,能够有效降低宏观税负,降低企业成本和商品价格,促进企业生产。但与此同时,降低宏观税负会减少政府公共财政收入,增大政府财政支出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保障生产性和民生性财政支出,必然导致政府财政收支缺口增大,只能通过上级政府转移支付或扩大政府债务规模来填补。这就导致控制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目标无法实现。简单说就是,减税能促进企业生产,但是政府没钱花,要保证财政支出,就只能借钱,增加债务。


财政不可能三角可能吗?


第二,假设在降低税负的同时要求控制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地方政府只有两种应对方法:一是压缩公共支出水平,但这就导致减税目标无法实现;二是增加税收收入以外的政府收入。我国财政收入主要由税收收入、非税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和土地出让收入四部分组成。

非税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益、罚没收入等,这类收入主要受经济活动与宏观经济形势影响,难以被地方政府主观调控。

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尽管多年来上升较快,但社会保险基金收入本身具有一定的反周期性质,在经济步入新常态的情况下,可以预期其收入规模增长面临较大阻力。

土地出让收入是我国地方政府进行基础设施投资、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大财政工具。我国地方政府长期以来依赖土地出让收入,这本身就意味着土地出让收入增长空间有限。同时,土地市场与房地产市场关系密切,在房地产市场调整收紧的情况下,土地出让收入还将可能减少。

因此,在降低税负的情况下,要想控制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则必须从节流方向入手,而这会导致生产性及民生性公共支出下降。也就是我们目前看到的基建投资意愿低迷,拖累整体投资增速的现象。总结起来就是,想减税又控制政府负债,就要压缩财政支出。


财政不可能三角可能吗?



第三,同理,如果政府希望在保障生产性及民生性公共支出规模的同时,稳定政府债务规模,则只能通过增加税收方式增加财政收入,而这又会提高税收负担,导致减税目标无法实现。

可以看出,目前政策抓手在控制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和降低宏观债务方面已经有明确的行动。财政部近日召开全国国库工作会议,强调了进一步完善国债地方债管理,坚定不移推进政府债券市场化改革。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称,全年将为企业降税8000亿,减费3000亿。但8月经济数据显示,2018年1-8月全国税收收入11.7万亿,同比增长13.4%,远超GDP增速,创2011年以来同期最高。可以看出推行政策的阻力和难度。

那么第二个问题,如何解决不可能三角?

两位学者认为,应对财政“不可能三角”主要有两个着力点:

第一,需要进行财政工具革新。客观而言,我国财政工具少于西方发达国家。针对财政收入结构,增收遗产税、赠与税以及差别化增值税率等现有财税体制不具备的财税工具。

第二,需要使财政体制顺应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方向:稳定政府债务规模,限制政府借债行为;调整财政收入结构,加强税收的再分配功能,实行差别税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实施财政支出地区与部门结构调整;改革央地关系,使中央承担更多财政支出义务等等。

综上看来,我国财政政策面临的挑战还是非常严峻的,叠加当前贸易战的形势使得处理“不可能三角”的难度和急切度越发增加,尽管政策出台非常多,但是由于内生机制不完善,关键问题没有解决,财政政策发挥作用的空间和效力会相应地打一些折扣。


财政不可能三角可能吗?



李总理今日在达沃斯论坛的发言可以作为我们对未来政策走向的一个期待,他指出:“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国内发展面临的困难挑战,我们将要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和更为明显的降费。增值税的税率还要继续下降,个税专项附加扣除要既公平又简便地抓紧落实到居民的身上,以增加他们的消费能力。与此同时,税务部门代征社保费,这是一个机构和体制改革的措施,但是税和费是不同的两个概念。我们现在要求的是在当前的情况下确保社保费现有征收政策稳定,不得集中清欠。实行新的征管体制以后,收费效率可能会增加,那与此同时,就必须明显降低社保费的费率,其目的就是不但不能增加企业的负担,还要减轻企业的负担。政府要过紧日子,不能去为难企业。”


[1]郑新业, 张力. 财政“不可能三角”之可能[J]. 探索与争鸣, 2017(9):108-116.

今天就这样,白了个白~

风险提示:无论是股票ETF/LOF/分级基金,都是属于较高预期风险和预期收益的证券投资基金品种,其预期收益及预期风险水平高于混合型基金、债券型基金和货币市场基金。

如需购买相关基金产品,请您关注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相关规定、提前做好风险测评,并根据您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购买与之相匹配的风险等级的基金产品。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