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实现建筑业“智能建造”

中华建设网讯(记者 邱莎)大数据时代,BIM技术应用方兴未艾。这种以三维数字技术为基础,集成工程设计、建造、运维等项目全过程各种相关信息的工程数据模型,正在掀起一场建筑业的技术变革。在这场变革中,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设计)以BIM技术的升级、管理的创新,实现建筑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共享、设计支持,施工及管理一体化,开启了BIM变革创新的探索之路。

BIM:实现建筑业“智能建造”

中信设计从2011年设计中石油天津大厦开始至今,利用BIM技术完成各类项目总计建筑面积数百万平方米,获得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创新杯”建筑信息化模型(BIM)设计大赛最佳BIM应用企业奖,在全国、湖北省BIM设计大赛中斩获多个奖项。随着项目数量的积累,中信设计BIM团队产、学、研实力已达到湖北省顶尖,国内领先的水平。

中国石油天津大厦

创BIM技术应用先河

BIM,建筑业从二维向三维、从图形向数据转换的一次重大技术革命。早在2011年,中信设计就已在BIM技术应用上小试牛刀。在中国石油天津大厦项目施工图阶段采用了全专业BIM正向设计手段,实现了项目BIM设计的超高出图率,为企业BIM深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BIM:实现建筑业“智能建造”

2011年,中信设计成功将BIM技术应用于中国石油天津大厦

中石油天津大厦位于天津市经济开发区内,规划用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 “在所有工作开始之前,我们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项目BIM设计标准。经过前期初步设计工作,项目已经基本成型,因此我们在施工图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完成信息化模型的建立,并研究验证BIM在设计阶段实施落地的可行性。”中信设计数字化设计研究中心主任胡继强向记者介绍。

在建立信息化模型的过程中,中信设计遇到的最大阻力就是受限于当时的软件发展水平及对应的资源和标准体系不完善。项目开始前,设计团队便需要选择适合的软件开启他们的BIM探索之旅。胡继强介绍:“BIM的三维平台软件较多,如Autodesk公司的Revit系列、GraphiSoft公司的ArchiCAD等等。经过团队共同商讨,我们采用了产品线较为齐全和市场占有率较高的Revit系列软件。”

对于一个10万平方米的高层办公楼来说,一个完整的信息化模型所包含的数据量非常巨大,当时的计算机硬件条件还无法流畅的操作。因此,设计团队首先要将模型拆分为土建与设备两个部分,土建部分又拆分为场地、结构、建筑、外围护四个部分,彼此之间通过链接和工作集等方式协同工作。

在建立信息化模型的过程中,中信设计同时完成了模型构建和信息构建。对房间信息、结构构件信息、门窗信息等都赋予相关属性,便于后期维护管理工作;在完成信息化模型后,还运用碰撞检查工具对建筑设计各专业之间的交叉碰撞工作进行前期干涉,发现问题并及时修改,有效提高了项目设计质量。

由于计算机和软件具有更强大的建筑信息处理能力,相比传统的设计和施工建造流程,信息化模型能有效控制建设周期、减少错误发生。而从长远利益看,BIM技术应用的好处则远远超越了设计和施工阶段,惠及将来的建筑物运行、维护和设施管理。对工程的各个参与方来说,可减少错误、缩短工期、降低建设成本。

BIM技术在中石油天津大厦项目的成功实践,不仅因设计质量的提高而大幅提升了施工安全性和效率,更是中信设计对BIM技术研究的一次有益探索,是中信设计从传统设计迈向BIM应用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乌鲁木齐高铁站

实现从建模到数据的升华

如果说2011年中石油天津大厦的设计开创了BIM应用的先河,近年来中信设计成功完成的乌鲁木齐高铁站、武汉光谷国际网球中心等重点工程的设计则突显了其在BIM技术的研究正从BIM出图向BIM模型(数据)应用的推进。

BIM:实现建筑业“智能建造”

乌鲁木齐高铁站应用BIM,实现节能、节水、节地和环境保护等绿色理念

乌鲁木齐高铁站项目BIM模型包含的信息能满足参建各方工作的全过程需要,实现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环境保护等绿色理念;光谷国际网球中心是武汉首座、国内第三座可开启屋盖的网球馆,项目全部采用BIM设计,施工周期仅为1年9个月,创造了“光谷速度”。

基于BIM平台的整合设计,乌鲁木齐高铁站项目除了利用BIM技术完成设计出图等工作外,还利用BIM模型数据完成声学、光学、消防疏散、CFD空调模拟、室内设计、低碳设计等各专项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BIM设计水准,并通过虚拟现实及可视化专题研究,实现BIM技术对施工方、业主方、运营方的推广,降低技术门槛。

在乌鲁木齐高铁站的项目设计上,中信设计总结出较为成熟的BIM设计流程与方法,为推广BIM工程设计创造有利条件,同时通过研究BIM技术,推动企业管理升级,引导企业有效使用BIM技术,实现了从三维技术向三维信息化技术的一次华丽转身。

新疆国际会展中心二期工程

从设计BIM向施工BIM的一次有效尝试

新疆国际会展中心(下称会展中心)是乌鲁木齐市重点工程,项目分两期建设,一期采用常规的二维CAD设计手段,并于2011年建成投入使用。二期采用了全BIM设计手段,在原来BIM出图与性能分析的基础上,中信设计与中建三局(新疆公司)展开密切合作,在设计BIM向施工BIM的应用打通上做出了一次有效的尝试。

BIM:实现建筑业“智能建造”

新疆国际会展中心助力BIM技术应用转型升级

在传统BIM应用上,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往往由于需求点不同,模型组织方式和信息关注点也不同,导致的后果是设计BIM模型无法为施工所用,从而无法打通BIM的数据链。在二期项目上,中信设计与中建三局(新疆公司)展开合作,在BIM应用流程、模型规则、交付深度及合作方式上深入交流沟通,形成了一套有效的设计BIM和施工BIM协同机制。最终,在双方共同的努力下,BIM技术的应用在该项目施工阶段产生了较大的价值:相对一期项目,节省工期约4个月,减少约60%的现场变更,其中管线安装修改率降低约90%。

会展中心二期工程的BIM应用,为中信设计从设计BIM向项目全生命周期应用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目前,中信设计正在借BIM技术转型升级之势 ,积极向施工、运维管理领域拓展业务范围,从传统的提供施工图纸转向提供全过程或阶段性的BIM服务,并通过打造中信智能建造平台,实现建筑全生命周期数据共享,继而实现精细化管理,提高项目施工效率和质量。

中信智能建造平台

BIM全生命周期价值链的连接者

中信智能建造平台,实现工程建设从“建造”到“智造”的蜕变。由中信设计与武汉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近期合作实施的国家网络安全与人才创新基地项目,是武汉市打造国家第四个新经济增长级的重要项目。该项目总用地面积211公顷,总建筑面积150万平方米,一期工程包括共享区、网络安全学院研究院、网络安全人才培训中心、网络安全学院教学区、中金大数据中心等几大功能区。

BIM:实现建筑业“智能建造”

中信设计打造智能平台建设

据项目BIM技术负责人介绍,中信设计正利用中信智能建造平台实现建造全过程的数字化和可视化,即工程进度、质量、资产管理、安全、成本、风险可视化,从而打造建筑工业化,线上应用工程金融、设计协同、招标采购、智能制造、智慧工地等,线下实施建筑的策划、设计、采购、施工、运维。BIM让工程实现了从虚拟到现实的转换。

“互联网+BIM”创未来

引领第二次信息化革命

BIM,引领建设领域从二维向三维、从图形向数据方式变革的又一次技术革命。中信设计正在走一条推动BIM技术应用“以点带面、全院BIM实践”的变革之路。在胡继强看来,作为设计企业,在BIM应用上不仅要拥抱“互联网+”,更要朝互联网+BIM+EPC的总承包方向发展。近来来,中信设计组建数字化设计研究中心,不断培养、储备BIM技术人才,将以最佳的姿态去迎接新时代的挑战。

BIM:实现建筑业“智能建造”

今年3月,武汉勘察设计协会BIM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中信设计召开,中信设计被推选为主任委员单位,同时也是武汉建筑业协会长江BIM联盟的副主任委员单位。中信设计致力于推动行业BIM技术标准规范的建立,促进BIM技术的健康发展,并且正依托中信集团丰富的产业链资源,通过中信云打造建筑行业产业互联网,实现从“中国建造”向“中国智造”转变。

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虽然数字化设计风靡一时,但在大多数工程中还只是停留在阶段应用上,无法对整个工程建设行业产生较大价值。BIM的出现,才使得建筑业的信息化看到了曙光。“下一步,我们还将借助国家正在推行的建筑师负责制及工程总承包的契机,将BIM应用在整个建筑产业链,并做好其配套,包括产融结合,让BIM解决的不仅仅是设计,而是整个建筑行业的事情。”胡继强说。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发展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为实现高质量的建筑设计,无论是在BIM的应用、标准的制定,还是在探索建筑全生命周期信息共享的建设上,中信设计都走在了前端。未来,中信设计不仅要走出一条将BIM贯穿建筑全产业链的产融结合的发展道路,更立志于让BIM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重构行业信用体系,提高行业合作效率,以促进建筑业的高质量发展,构建新的行业生态体系。

(获取论文优先发表、文库文献下载、单位/个人专栏推广等权益, 详情请私信小编哟!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