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新裁」梦也无声:《古诗十九首》之二十一

「古诗新裁」梦也无声:《古诗十九首》之二十一

“回车驾言迈”

古诗十九首 其十一(魏晋·无名氏)

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

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

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

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

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

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

「古诗新裁」梦也无声:《古诗十九首》之二十一

《古诗十九首》之二十一 “回车驾言迈”

梦也无声

关于这首诗,中间部分没有歧义,有点疑虑的是第一句“回车驾言迈”和结句的“荣名以为宝”。

“驾言”源于《诗经~邶风~泉水》,“驾言出游”,有一说作“出行”的意思,“言”在这里没有意义,是语助词,“迈”极言“远”。

关于“回车”,有说回顾来时路,有说回家途中,有说拨转车头往回走,……

大家猜测的角度实际上集中在从哪儿回和往哪儿去,大多解此诗者在这里含混过关,并未明说。

但是,诗人既然没说“驱车驾言迈”而说“回车”,那这个“回”字必有缘故,必与单纯的“驱车”有所区别,通篇曲处很可能就在这个“回”字上。

史上素有“孔子回车”之说,孔子去传道,发现晋国上下都很有礼法,感到这里并不需要自己传道,所以回车而反,不管孔子对此是欣慰还是失落,他失去了“继续前行”的意义是真的。

既然诗人要特别强调这个“回”字,这里“回车”或可取“孔子回车”之意,与此后不久阮籍穷途而哭的意思差不多。诗人感到继续前行是走投无路了,于是,调转车头走向茫茫无际。

所以首二句说的是诗人自己陷入进无可进退也茫然,无路可走的境地。

说它有《黍离》之意也无不可,但他的情绪指向比之《黍离》要更明确具体。

开篇定下了全诗的基调:在进退全没有出路的情况下的所思所感。

这样,中间部分对生命意义和存在价值的反思,在情绪上就先入为主地染上了灰暗的色调,在自然节候面前,一切都是没有痕迹的,不要以为有了“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写的就一定是“黍离”之悲,它比黍离之悲要具体要灰暗的多,多了“四顾”多了“何”,就不是“彼黍离离”的偏于客观的景致了,“何”与“离离”之间,多了很多情绪化的限定,这个兴之意象,范围缩小了很多。

“黍离”对忧的限定,只说那是一种特殊的不是人尽可知的“忧”,而这里的“忧”明确是“速老”与“不早”的冲突之忧。“所遇无故物”的叹息已然带上绝杀之气,“盛衰”之说虽明达以“各有时”,但“立身苦不早”的限定,给诗人自己定位在“盛”时已过,衰之将至的线上。

所以,对诗人而言,今生已没有“盛”可言了,人寿有限的哀叹,更给无“盛”做了注脚,说自己——也由己及人至于整个人生意义存在价值——岂止无“盛”,而是从灵魂到肉体,“瞬间”便将风化成一无所有。

到此,情绪一直停留在“回车”“长道”的进退无由这一个绝望的所在,那么,何以忽然心中豁然一亮,诗人就给自己找到了一条可以让灵魂“长生不死”之路,象一向以来一些人解释的那样,“荣名以为宝”是正面说法,说明诗人看破红尘之后认为修身立名才是人生之正确道路?

对此,颇有疑虑,不敢苟同,但若说“荣名以为宝”是反话,从心理情绪变迁的贯通性来说,倒是有几分道理,从诗文文本出发,也有一些蛛丝马迹,比如,诗人中间反思人生的各句大多以反诘的语气结束,三个结处,都是以否定的形式出现,从这个现象看,“荣名以为宝”或也可看作是反诘而不是正论,是嘲弄自己或者身边人,竟然以为“荣名”这样的虚妄之想,能够独立于超脱于“物化”的残酷现实之外,而长久地流传下去,所以在有限的生命里,不断地象抢夺宝贵财富那样争抢不休。

综合全诗的语气与情绪状况,还有诗人关于人生意义的反思的指向何内容,得出“荣名”(美好的声誉)是最可宝贵的、“值得洁身自好地修为”这样的结论,似嫌牵强。

但若说此句与前面数句一样,全是否定的说法,也终觉证据不足,不敢妄下推断。

但诸多疑点,也不能轻易苟同“当人的身躯归化于自然之时,如果能留下一点美名为人们所怀念,那么也许就不虚此生了吧。终于诗人从反复的思考中,得出了这一条参悟。”(《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这个说法。

「古诗新裁」梦也无声:《古诗十九首》之二十一

梦也无声 著名诗人、诗词评论家,中国古典诗歌的爱好者实践者传播者,作家、影视编剧、影视策划人。当前国内旧体诗的领军人物之一。为新浪诗友写作诗评六十多万字,自创古体诗词作品千余首,诗词、评论、书序作品散见于诗友专集和国内各地专业出版物中。是少儿戏剧体验计划的总导演,项目策划和发起人之一。电视剧《爱无罪》、《无处可逃》、《剑拔弩张》主创之一南海旅游项目大型动画片《永乐龙洞》主创之一“禅月诗心”广东省2018年度十大年度诗词人物评选活动主要发起人、组织者,主创和艺术指导。

作者 | 梦也无声 编辑 | 章雪芳 审核 | 小楼听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