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藏已久,洛陽關林最大的祕密竟然是這個!

信俗文化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洛陽一帶的關公信俗至遲在南北朝時已現端倪,在今天看來,關公文化是弘揚忠義仁勇精神、提高公德意識、社會倫理教化的意識規範,也是在弘揚傳統美德的文化交流中,開展海內外同胞親情溝通聯誼的橋樑和紐帶。

千百年來,關羽的"忠、義、仁、勇"精神一直被中華民族所推崇,成為炎黃子孫共同的道德追求和做人準則。隨著封建帝王從侯至聖的加封,朝廷達官,黎民百姓,景仰日深。凡有華人居住的地方,就有關公信俗的存在;關公信俗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萌生、發展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歲月,它對我國民眾的思想意識、信俗習俗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

關林位於洛陽新區關林南路東端,它北依隋唐故城,南臨龍門石窟,西望熊耳青黛,東傍伊水清流,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也是我國目前唯一的林、廟合祀一的古代經典建築群。近2000餘年來,關林因厚葬關羽首級而名聞天下,並逐步形成了濃厚的關公信俗文化氛圍。 關公文化最初產生於人們對關羽道德操守、勇武精神的敬慕,逐漸形成了中華民族道德意義上的心理認同。關公是理想與現實結合的精神寄託,"忠、義、仁、勇"濃縮了關公卓爾不群的生平實踐,隨著景仰人群的擴大及與道德實踐的交互作用,最終形成了道德與神祗的合璧。時至今日,凡有華人居住之鄉,則有關公信俗承傳之證。

關公文化不僅是民族凝聚力的象徵,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延續和弘揚,更是炎黃子孫千古一脈的觀念超越時空、政治形態和人文環境的特殊文化表現,從這種意義上說,關公文化是世界文化史上的特殊文化景觀。那麼,關公信俗為我們切身帶來了什麼?我們又從其獨待的文化傳播中汲取了什麼?其指導意義又是什麼呢?

其一,關公"忠義仁勇"精神被後世尊崇為其道德楷模,是中國文化發展史上重要而獨特的一脈,為中國文化發展方向具有重要的引導意義。關公,就其個入功績而言,生前輔佐劉備完成三分鼎立大業。其策馬橫刀,征戰群雄,疾惡如仇,慷慨捐軀的英雄氣概感天動地,感人肺腑,普寫出一首首人生壯歌,一幅幅不朽畫卷。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被歷代統治階級、商人和廣大民眾加以推崇 ,最後被尊為武聖人。

其二,關公精神是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尊崇的誠信風範和標準。當代社會需要大公無私,需要同同甘共苦和齊心協力,更需要凜然正氣的高尚品德,這些與關公精神十分契合。

其三,關公信俗是傳習記憶性的大眾文化。人們敬仰、朝拜、祭祀關公的形式豐富多彩。由於"關公信俗"文化傳播是全方位、大眾化的,而且對當今社會的發展,對全民道德引導和素質提高起到積極的進步意文,所以"關公信俗"博大精深,經久不衰,是華夏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千餘年來,關公被視為忠義化身和道德榜樣,在海內外華人中獲得廣泛一致的民族心理認同,尤其是東南亞國家和我國港、澳、臺地區,關公信眾頗多。從 1994年起,關林開始舉辦"中國洛陽關林國際朝聖大典",海外華人紛紛來關林尋根謁祖,膜拜關聖。

2008年,"關公信俗"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信俗文化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起源早、輻射廣、對人們的意識觀念浸染最深。關公信俗的最大特點是不脫離民族特殊的生活習俗和生產方式,是中華民族倫理規範、道德楷模尊崇以及信俗方式、祭祀程式"活"的顯現。

隨著時代的發展,"忠、義、仁、勇"精神又被賦予了新的內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