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在歷史上經歷了多次改名,共有多少個名字?是中國名字最多的城市嗎?

害蟲厲害


南京歷史上曾有50多個名稱,常用的名稱就有30多個,如冶城、越城、金陵、秣陵、石城、石頭城、吳京、揚州、丹陽、丹楊、金城、建業、建鄴、建康、江寧、白門、白下、蔣州、昇州、歸化、上元、昇國、集慶、應天、天京、秦淮、鐘山、龍盤虎踞、六朝古都、十朝都會、博愛之都、江南佳麗地、江南第一州。

在史書裡,還可見到稱南京為南都、留都、行都、西都、陪都、皇都、天都、天城、京師、京市、皇邑、神京、上國、上京、帝裡、江城、南國、新京、首都特別市等。是中國曾用名最多的城市。

今在朝天宮街道範圍內可見到地名冶山道院、建鄴路、秣陵路、升州路等地名,若想知道這些地名的來歷,可到紅土橋小巷一探究竟。

冶城

冶山冶城是南京最早的城邑雛形,因此被稱為南京的“母城”。傳公元前495年的春秋時期,吳王夫差在今朝天宮後山設立冶城,鑄造兵器。明朝陳沂《金陵古今圖考》雲:“金陵在春秋是本吳地,未有城邑。惟石頭東有冶城。傳雲:‘夫差冶鑄於此。’即今朝天宮也。”

越城

越城是南京地區有確切年代可考的最早古城。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踐滅吳後,令越相范蠡修築“越城”於現中華門外古長幹裡。因築城工程是由范蠡主持的,故又名“范蠡城”。

金陵

金陵是南京雅緻而古老的正式名稱,一直沿用至今。其來歷,一般認為因南京鐘山在春秋時稱金陵山而得名。鐘山頂上的岩石泛紫色,所以稱金陵。公元前333年,楚威王打敗越國,盡取越國奪取的吳國的地域,在石頭山(今清涼山)築城,稱為金陵邑。

秣陵

南京稱秣陵始於秦。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南巡改金陵為秣陵。秦始皇認為金陵王氣很重,為洩王氣,斷淮水(古秦淮河),改金陵名。秣是草料,意即此地只配作牧馬場。然事與願違,秦始皇在北返西歸途中,一病不起,永辭帝業。

建業

南京稱建業始於三國東吳。211年,孫權將政治中心自京口遷秣陵。212年,孫權在原楚國金陵邑故址上修築石頭城,稱秣陵為建業,寓意“建功立業”。229年4月,孫權在武昌稱帝。同年9月,在朝野“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寧還建業死,不止武昌居"的呼聲中,遷都建業,開創了南京建都史。

建鄴

南京稱建鄴始於西晉。280年,西晉滅三國東吳,建都洛陽。晉武帝對東吳“建業“之名非常反感,於282年改建業為建鄴。

建康

南京稱建康始於西晉。西晉建興元年(313)因愍帝名叫司馬鄴,為避諱起見,逐改建鄴為建康。317年,司馬睿即位,是為晉元帝,東晉正式建立,定都建康。東吳、東晉和南北朝的宋、齊、梁、陳合稱六朝,故南京被稱為六朝古都。

揚州

傳說黃帝時代,南京屬於江南地域;到傳說中的堯、舜、禹時代,南京則屬古“九州”中的揚州。

南京稱揚州始於東漢末年,至唐朝唐太宗即位時期,約四百多年時間。280年西晉滅吳後,把晉、吳兩國的揚州合二為一,治所設在原吳國的首都建業西州城(古揚州城,今朝天宮西街中段偏南位置)。後揚州的轄地逐漸縮小,東晉和南朝時,首都建康西州城一直是揚州的治所。隋滅陳朝,改揚州為蔣州,又將原來的吳州(治所在今江蘇揚州)改為揚州,但總管府仍設在丹陽(今南京)。620年唐高祖又改揚州為兗州,而在潤州江寧縣(今江蘇南京)置揚州。623年,兗州(治所在今江蘇揚州)改名為邗州。直到626年玄武門之變後,唐太宗即位。將治所在江寧縣的揚州廢除,併入潤州(治所在今江蘇鎮江),而邗州則再次改名為揚州。從那時起,今天的揚州市才享有了"揚州"的專名。

石頭城

南京稱石城始於東吳。東吳孫權滅楚,在金陵邑舊址上修築的城池取名叫石頭城,歷史上又稱石首城,簡稱石城。

白下

南京稱白下始於南北朝宋。東晉時期在今幕府山山麓築白石壘作為軍事要塞。南朝宋於此設城隍,因位於白石山下,故名白下城。

丹陽(丹楊)

南京稱丹陽始於東漢,歷時500餘年。從東漢建安二十六年(221)孫權將丹陽郡治所遷到建業開始,到唐玄宗天寶元年(742)改潤州為丹陽郡結束。因丹陽郡治所曾經在南京石頭城,所以也作為南京的別稱之一。

蔣州

三國吳時改鐘山稱蔣山。基於蔣山的名望,隋朝政府平定江南後,將設在六朝故都建康石頭城內的行政管理機構取名為蔣州。自隋開皇九年(589)設置蔣州,至隋煬帝大業三年(607)改蔣州置丹陽郡,蔣州一共存在了9年。

歸化

唐朝《元和郡縣圖志》載:“武德三年,杜伏威歸化,改江寧為歸化縣。”歸化作為南京名稱前後一共使用了將近6年,從武德三年(620)到武德八年(625)。

升州(昇州)

朝天宮街道與雙塘街道分界線為升州路。“升州”作為南京名,始於“安史之亂”爆發。唐朝政府認為金陵地位重要,刻意提升其地位,唐肅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改江寧縣(今南京)置昇州。上元二年(761),廢除昇州建置,改昇州統轄的江寧縣為上元縣。唐僖宗光啟三年(公元887年),復置昇州。五代十國時期,昇州為江南重鎮,深受楊吳政權的重視。楊吳武義二年(920),改昇州為金陵府。天祚三年(937),以金陵府為西都。北宋開寶元年(976),宋太祖滅南唐後,改江寧府(今南京)為昇州。北宋第三個皇帝宋真宗封皇子趙禎為昇王,進昇州為江寧府。趙禎即位後,為宋仁宗。江寧作為他的發跡之地,又稱為昇國。唐宋時期的昇州,意有“昇平之地”,寄託了統治者和平民百姓對和平安寧的期望。

江寧

朝天宮東有一歷史建築稱“江寧府學”。 “江寧”之名始於281年,其由來有二:一是據清朝江寧人金鱉所著《金陵待徵錄》載:西晉太康二年(281),黃河以北,戰亂已萌。晉武帝司馬炎南巡,渡江後夜宿臨江縣,身感江野寂靜而慨嘆“外江(江南一帶)無事,寧靜若此”,於是將臨江縣改名為江寧縣。二是南朝梁、陳時訓詁學家顧野王在其《輿地志》載有“外江無事,於南浦置江寧”之語。“江寧”乃瀕臨長江且秩序安寧之意。後經歷朝歷代,大多設有江寧縣或江寧郡或江寧府。

集慶

元圖帖睦爾在做皇帝前的三年(1325-1328),其王府位於今朝天宮東王府大街巷南。“集慶”作為南京名稱,始於其對南京的感恩。元朝天曆二年(1329)改建康為集慶。明朝宋濂《元史·文宗紀》“天曆二年,改潛邸所幸諸路名:建康曰集慶,江陵曰中興。‘集慶’寓意‘彙集喜慶’。(元)文宗圖帖睦爾先封懷王,一重喜慶;後由懷王成為皇帝是二重喜慶。”

上元

上元是唐高宗和肅宗的年號,唐肅宗上元元年(760),江淮都統劉展割據反唐,陷昇州、潤州;二年,唐軍平叛,廢江寧縣,置上元縣,隸潤州。上元的意思是:正月十五上元節(元宵節);陰陽五行學以180年為一個週期,其中第一個甲子為上元,寓意天長地久,國家統一。

應天

《簡易道德經》載:“推天說:一無天,二少天,三常天,四順天,五應天,六違天,七採天,八取天,九納天。”這是太昊伏羲以簡易圖推理出的天象。說明人們思想進步的表現,從一切順天發展到應天,應天的意思是響天,人們心裡很虔誠沒有違背天的想法,只為生活需要而已。公元1356年朱元璋攻下集慶路,改稱應天府。這是南京叫應天來歷。

南京

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府稱帝,建國號大明,以應天府為南京,大梁(今開封)為北京。自此,南京一名成為金陵的專有名稱。1378年,罷北京,改南京為京師。1420年底,明成祖遷都北京,以南京為留都。

天京

公元1851年1月,洪秀全在金田村率眾起義,建國號“太平天國”,洪秀全稱“天王”。公元1853年3月宣佈洪秀全定都金陵,改名天京(又名天都),並下詔:“天下萬國朕無二,京亦無二,天京而外,皆不得僭稱京。”太平天國政權駐守天京,與清政府共存11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