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開發區:改革開放讓「小城市」擁有發展大格局

改革開放後的1984年,我國成立了第一個開發區,於是“開發區”這個名詞與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經濟特區等名詞一樣,成為改革開放的鮮明印記,同時也成為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就的真實寫照。起步於1992年的海安開發區,正是抓住改革開放的機遇,實現了產業的快速發展和城市的華麗蝶變。

十月的清晨,太陽還未升起,青草上沾滿了露水,位於海安市區東南角的七星湖生態公園裡已經十分熱鬧。市民們有的在圍湖慢跑,有的帶著孩子散步,盡情享受著美好的城市生活。

來這裡健身的市民,大部分都住在七星湖的周邊,工作單位也在附近。他們中有地道的海安人、也有前來定居的新海安人,不少市民都親歷了海安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城市化進程。

從1984年開始拍攝的衛星圖像,完整記錄下了海安城市的生長。將時間回溯到16年前的2002年,當時,由於建設新長鐵路需要在海安開發區集中取土,七星湖應運而生,這也成為海安城市東南片發展的起點。

經濟發展上軌道,這是海安開發區積蓄了十年的成果。將時間的軸線再往前撥到1992年,改革開放大潮湧動,在南通成為首批沿海開放城市後的第8年,海安開發區成立。好風憑藉力,海安開發區抓住機遇,從上世紀90年代就開始做優投資環境、推動項目落戶、引導產業集聚,實現了開放型經濟、工業經濟快速跨越,1996年升為省級開發區,2012年成功躍升國家級開發區。

目前,海安經濟技術開發區以海安七分之一的土地面積貢獻了近一半的經濟總量,建成各類合作園區5家,億元以上開票銷售企業85家,10億元以上開票銷售企業10家。

如今,在七星湖的東南方向,也就是海安經濟技術開發區東部產業新城的南側,海安市正在加緊建設上湖創新區。一個圍繞產業發展,宜居宜業、配套完善的現代化新城已規模初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