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铁路之争,解释了“为何搬张桌子都要流血?”

清末铁路之争,解释了“为何搬张桌子都要流血?”

火车,作为如今最为寻常的一种交通工具,在今人眼中,已无任何非议可言。几乎没有人会反对修铁路、通火车,然而在清末年间,在那个火车刚进入国人眼中的时候,大多数人却是反对修铁路。

1875年,上海英人自建了一条吴淞铁路,开始了清末铁路之争。

1880—1881年间,台湾巡抚刘铭传倡导修京清铁路,遭到清廷多数官员群起攻之。

1882年,因恐唐胥铁路使用机车“震动龙脉”,朝廷禁驶机车数月之久。

1888年末,围绕建设津通铁路再起纷争,最终此建设计划流产。

直至中日甲午战争后,修建铁路的共识才逐渐达成。

清末铁路之争,解释了“为何搬张桌子都要流血?”

说起来,反对修铁路有诸多理由,且在当时的社会语境下又是那么的正当且充分。

如内阁大学士张家骧反对建设京清铁路,称“自清江浦至北京有1000余里,现在的官道从田地、房屋、坟墓、桥梁间穿过,而火车速度之快,极易发生车祸。”

1889年1月,御史余联沅奏陈修路五大害:一、害舟车,二、害田野,三、害根本,四、害国俗,五、害财用。

客观地说,修铁路确实触及到利益之争,会颠覆过往的伦理道德、民俗信仰,以及传统思维构建的观念及行为形态。

清末铁路之争,解释了“为何搬张桌子都要流血?”

再加上当时清朝又出于“被殖民”的尴尬而复杂的国际环境,列强竞相想在国内修建铁路,自然不是为了清朝的发展,而是为了进一步的掠夺资源、倾销商品、抢占市场、瓜分中国。

如此一来,如果回到处于技术及观念劣势的历史现场,统治者始终摇摆不定,也不难理解。

不过,由此导致的悲剧性结果也不得不正视。铁路所具有的的现代经济及社会意义,不仅颠覆过往的交通运输方式,亦重塑商品流通环节,同时完全改变国防后勤保障体系。

当清政府在犹豫、彷徨的时候,也相当于错过了最佳的崛起时间,最终被历史淘汰也就在情理之中。

清末铁路之争,解释了“为何搬张桌子都要流血?”

记得鲁迅先生曾说:“可惜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

诚哉斯言,最为关键的是,反对的理由往往是那么的义正言辞、不可反驳。

几千年的文明史,固然让人骄傲与自豪,但由于文明的惯性太过强大,且在上千年的完善中,已经形成一个看起来完美的闭环,因此也容易让人陷入其中,犹如井底之蛙,若是没有强有力的外力介入,很难跳出来看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