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和李鸿章的“路线”之争

曾、左、李、胡为晚清四大名臣,其中李鸿章和左宗棠的“路线之争”实际上为“海防”和“塞防”之争。

自鸦片战争以来,外国入侵多来自海上,但是国家经费有限,“海防”和“塞防”难以兼顾。因此,李鸿章主张“西征将领严守边界,不必急图进取,其已出塞、未出塞各军,可停则停,可撤则撤,其停撤之饷,即匀作海防之饷”,李鸿章举例说“乾隆年间勘定新疆,徒收数千里之旷地,而增千百年之漏厄,已为不值”。李鸿章得出的结论为“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海疆不防,则心腹之患愈棘”。

左宗棠和李鸿章的“路线”之争

李鸿章

左宗棠于1875年上奏《复陈海防塞防及关外剿抚粮运情形折》,并反驳了李鸿章的论调。左宗棠说“窃维时事之宜筹,谟谋之宜定者,东则海防,西则塞防”,力主收复新疆。清廷看完左宗棠的奏折之后,采纳了海防和塞防并举的方针。同年清政府一面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左不负众望,在红顶商人胡雪岩的支持下收复了新疆;另一方面又命令沈葆桢、李鸿章督办南北洋海防事务。

左宗棠和李鸿章的“路线”之争

左宗棠

左宗棠和李鸿章都出自曾国藩门下,二人只是政见不同,并没有私人恩怨。在当时清廷内忧外患、财政入不敷出的情况下,李鸿章的主张并没有错。但是清政府如果采取李鸿章的主张而放弃塞防,那李合肥真的是罪人了。左宗棠从毛子手中收回新疆,并维护了领土主权。毛子的扩张不同于欧美,欧美是想占领更多的市场、毛子则是领土扩张。清政府当时的脑子还算清醒,采纳了左宗棠的意见,要不然偌大的新疆现在就是别人的领土了。

参考文献:

1、杨金森:《中国海防史》,北京:海洋出版社,2005年。

2、《李文忠公奏稿》

3、《左文襄公全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