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農民寧可讓水果爛在地里,也不賣給城裡人吃?

為什麼農民寧可讓水果爛在地裡,也不賣給城裡人吃?

每年,我們都會看到一些這樣的新聞:

《萬斤蘋果爛在地裡,果農:8毛錢一斤無人收購》

《駐馬店20多萬公斤土豆滯銷,賣不出去將爛在地裡》

《蔬菜大豐收都爛在地裡,我們為什麼卻吃不起?》

上過學的我們是不是很熟悉,讀書時我們也看到書上寫“資本家的牛奶倒到密西西比河裡,也不給窮人喝?”

我們覺得資本家壞,但農民也壞麼?其實都不壞,也不是農民不想賣。

20歲之前,我在農村長大、求學,20歲之後我來到北京求學、工作。每次回家,也會發現這些有意思的現象,比如五一回家時,我發現我們村集市上的西瓜5毛錢一斤,買個西瓜可能就5塊錢,但當時我在北京,5塊錢買不了一斤。西瓜都是西瓜,價格相差10倍以上。農村人,包括我爸媽經常打趣說,你們城裡人的錢真好賺,要不我去賣西瓜吧,一車能賺多少多少錢呢。

你知道這是不可能的。

一句話:商業社會的複雜遠超你我的想象。

1、農民地裡的西瓜,和你在北京超市裡的西瓜,不是一種西瓜。

2、農民地裡的西瓜,最大的成本就是農民伯伯的勞動力,換算成人民幣可能一天100塊錢,輔助成本是西瓜種子、肥料、除草劑等。北京超市裡的西瓜,最大的成本絕對不是農民的勞動力,而是倉儲、物流、信息、房租等。這不是一種西瓜。

3、農民的西瓜,吃水土光合作用長大,北京超市的西瓜吃各種中間商的利潤長大。你想直接拯救農民,可以,你到農民伯伯地裡去。從規模上,這是行不通的。所以,你沒有機會直接拯救農民,你得把各種中間商的利潤也買下來,因為西瓜並不是直接變到超市的果蔬區。

4、經濟學的中的價格,要素很多,時間、空間、人物、事件的變化都會導致價格的變動。你可以輕而易舉的理解,冬天吃西瓜很貴(時間變了)是正常的,你也應該很好的理解,北京的西瓜很貴(空間變了)是正常的。所以,不要混淆視聽,說農民寧可西瓜爛掉,也不賣給城裡人吃,爛掉的和你吃的,不是一種西瓜。

5、平臺的信息價格也很貴。地裡的西瓜裝到車裡,它就不再吃光合作用了,它更多的吃信息,再不同的車裡倒騰,流向需要它的地方,誰給它引路?信息。你看到說北京的西瓜老貴了,你拉一卡車西瓜來到北京,你賣給誰,你怎麼找到一個個需要它的人、超市,你很有可能還是賣不出去爛在車裡。

6、西瓜流向需要它的地方。所以,你想到了,經濟學中的供需。一件東西有市有價,是因為需要它的人很多。牛奶、西瓜、土豆等滯銷,很可能是整個市場的需求端力量不足,只要需求強勁,嗅覺靈敏的商人,一定從需求端一環一環的找到供給端,甚至找到弄明的地裡,不會讓它們爛在地裡。

7、第6條說明了,即便你通過媒體的力量,解決了一個地方一部分農民的問題,你也解決不了所有,因為解決所有,相當於你要翻手掌控這個品類的整個市場,那有多難可想而知。

8、市場整體出問題時,可能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市場調控它,有時候牛奶倒在河裡是好的。當年紐約州,3.5%乳脂含量牛奶平均收購價(直接從奶農收購的價格)由1931年1月的每100磅2.25美元,降到了1933年4月的每100磅0.99美元。隨後紐約州州議會調查委員會出示的報告顯示,“紐約州牛奶收購價已經低到無法維持奶農基本生活的水平,許多奶農就連生活必需品都買不起,而許多奶農以畢生積蓄投資的奶場可能都將付之東流。”顯然,降價帶來的結果是,牛奶價格的整體下跌,賣得越多,賠的越多。

9、倒掉滯銷的牛奶,大量鮮奶由此退出市場,市場就由供大於求轉為供求平衡,價格就不會繼續下跌了。所以極端情況下,奶農不僅會倒牛奶,甚至會乾脆殺掉奶牛。

10、商業的複雜,以上9條仍然解釋不完全清楚。比如有的滯銷是因為供大於求,有的滯銷是因為市場機制不完善,銷售渠道不暢通,有的是整個市場的問題,有的是某個地區的市場要素導致的。

遇事多想一步,這就是思考的樂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