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平到底去哪兒了?順便說說這事背後的文章

昨天網上有一篇《離職能直接影響中國登月的人才,只配待在國企底層?》迅速爆紅刷屏,然後在下午作者承受了太大的壓力刪除了文章。

還沒看到這篇文章的讀者,可以看看下面這個單位公文:

張小平到底去哪兒了?順便說說這事背後的文章


張小平到底去哪兒了?順便說說這事背後的文章


大概的情況是,西安航天動力研究所(航天601所)480噸液氧煤氣發動機研發出現技術問題,能解決的人張小平已經跳槽去私營火箭公司藍箭科技,於是單位急了,發公文希望國家派人把他抓回來繼續研究項目。

大家看了這篇文章,紛紛轉發,以抒發對國企管理低效,以及忽視技術人員待遇的不滿。無意為601研究所洗地,但是作為一名也曾在國企研究所(也承擔國家航天任務)裡奉獻過青春的同仁,不妨說說我的感受。

首先,這篇文章有一處是誤導了讀者的,就是這段“張小平只是個研究員,職稱是副主任設計師,這是整個航天601所的最底層,因為整個航天601所,70%的人都是副主任設計師。”

研究所裡如果算上行政後勤什麼的,絕對不可能有70%的副主任設計師,這裡說的應該是整個技術人員裡的比例。

在航天系統裡,崗位的層級一般是總師——副總師——主任設計師——副主任設計師——主管設計師,總體崗位多,人員少,上升途徑多,提拔很快,浮現出了大量的年輕副總師主任設計師,而磨勘在基層的分系統人員們上有分系統副總師天花板。

絕大多數分系統設計人員,到了研究員(一般來說,直博27歲畢業,2年後申請高工,由於人員積壓,一般要等1,2年,31,2歲高工,然後即使有個獎提前1年申報研究員,35,6歲開評,37,38左右弄到研究員已經可以了,而這些人帶著研究員的稱號,有突出的技術優勢,然而如果不能進入行政管理口,那麼一輩子就是在副主任級別上拿著低待遇等著因為技術被淘汰而被淘汰,也是甚為可惜的事情)已經到頂,磨勘不過,天花板明顯,人心思變很正常。

副主任設計師層級已經不低了,如果在大學裡相當於是副教授的職稱,比高工還要高一級。至於12萬年薪的待遇,在國企研究所裡也已經不算低的了,只不過與市場口的外企民企比起來確實差得比較多,但這是體制決定的,體制內的貨幣待遇低,但是隱形福利高,工作穩定養老醫療有保障,還有國家榮譽,這些都是隱形待遇,是不能用錢衡量的。

還有一位深諳體制的朋友提供了另一個思路,解釋了單位為什麼要發這個公文,同學,你洩密了!

張小平到底去哪兒了?順便說說這事背後的文章


研究所的經費主要來自國家課題項目,這些項目的撥款是研究所除了事業費之外的主要收入來源,作為國企的運行規則,課題收入真正能夠投入實際課題研發中的當然只有很少的一部分,而課題在最關鍵的驗收階段,國家是要來評審項目是否按照預設的設計進度完成了的。如果到了驗收階段任務無法完成,錢都已經花完了,領導必須承擔責任,並給出理由,不然的話下次國家的項目就很難爭取到了。

那麼,這家把能影響中國登月進程的張小平招致麾下的北京藍箭空間科技有限公司(下文簡稱藍箭航天)是有什麼魅力呢?

相信吃瓜群眾跟我一樣好奇,別急,已經有小夥伴送上了第一手的猛料。

通俗易懂的解釋下藍箭這家公司,那就是一個詞來形容:“有錢”。

藍箭所處行業屬於商業航空領域,商業航空四個字,可以說是所有男孩的夢想,還記得馬斯克和他的SpaceX升空時網友們興奮的嗷嗷叫嘛?

就商業航天的前景來說,預計到2020年,也就是兩年後,發射服務市場需求是大概在800億美元左右。這還只是基於目前已有的衛星市場的發展需求測算出來的規模。

在這個前提下,藍箭航天成立之初就獲得了創想天使基金千萬元天使輪融資,在2017年更是先後完成了上市公司金風科技領投的B輪融資和浙江湖州市軍民融合專項基金超2億元的資金支持。

張小平到底去哪兒了?順便說說這事背後的文章


可以說是很不差錢了。

根據爆料可知,張小平在原研究所待遇是年薪12萬,離職後進入藍箭航空年薪直接上升到百萬級別,這……,大概就是奇瑞QQ和特斯拉的等級差距吧。

這家公司的不差錢,估計跟創始人嫻熟的資本運作能力脫不開關係。根據工商信息查詢工具企查查可知,北京藍箭空間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和實際控制人為目前公司CEO張昌武。

張小平到底去哪兒了?順便說說這事背後的文章


張昌武並不是和張小平一樣的技術人員,他是標準的金融圈人士。

張小平到底去哪兒了?順便說說這事背後的文章


是不是很有金融feel?看來技術男和金融精英這兩種角色混搭的效果也不錯呀。

張昌武畢業於理工男的搖籃清華大學,擁有MBA學位,先後在匯豐銀行運營部、西班牙桑坦德銀行亞太區戰略部工作,主要從事汽車金融等領域,有著豐富的投資運營管理經驗。

他還參與過西班牙桑坦德銀行在國內的一系列股權投資,及投資後的股權管理,在國際合作及企業戰略規劃領域有較深的積累。

除了張昌武,藍箭航天其他幾位合夥人身上的科研色彩顯然更濃厚。

藍箭航天董事長王建蒙,是原中國衛星發射測控系統部航天系統工程高級工程師。

藍箭航天CTO吳樹範,曾在歐洲航天局工作近15年,是宇航系統高級工程師。

捋了一遍關於這家公司的新聞報道,從中發現了一些有意思的細節,目前藍箭航天有兩個研發中心在北京和西安,還在湖州有一個智能製造基地。公司近200名員工中,從事研發的工作人員佔到三分之二。

不過,根據工商信息查詢工具企查查顯示,在這家公司裡能拿到月薪兩萬五以上的,也只佔1.83%而已。

張小平到底去哪兒了?順便說說這事背後的文章


就算我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沒有面包可還行?

小夥伴們,你們支持張小平繼續回到研究所工作,還是待在民營企業呢?留言說說你的看法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