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美国西北海岸看灯塔

去美国西北海岸看灯塔


她面对着一望无际的蔚蓝色的大海;那灰白色的灯塔,矗立在远处朦胧的烟光雾色之中;在右边,视力所及之处,是那披覆着野草的绿色沙丘,它在海水的激荡下渐渐崩塌,形成一道道柔和、低回的皱折;那夹带泥沙的海水,好像不停地向杳无人烟仙乡梦国奔流。

—— 《到灯塔去》 弗吉尼亚·伍尔夫

北美西北沿海有一处灯塔令我印象深刻。那时告别了Cannon beach,沿着太平洋海岸线继续南下,一路上大大小小的海滩和观景点从车窗外掠过,让人感觉有些审美疲劳。

到达Yaquina灯塔公园时,发现正好碰上美国部分政府部门罢工,属于联邦管辖的公园没人工作只得关门。虽说不用买门票,但汽车也不能驶入,大门与灯塔又距离很远,我们只得背着相机和三脚架步行。好在一路景致倒也不错,视野开阔,远远便能看到灯塔,处处皆可入镜。据说美国版的《午夜凶铃》电影The Ring曾在此处取景。

去美国西北海岸看灯塔

太平洋西北海岸那么多景点,Yaquina却有它的独特之处。这里的海滩没有细沙,取而代之的是黑色鹅卵石,被永不停歇的潮水反复拍打,撞击中发出叮叮咚咚清脆的鸣响。沿着阶梯走到岸边,这声音变得越发轰轰烈烈,仿佛大海与礁石间激亢的对峙。

Yaquina灯塔所采用的菲涅耳镜头在法国巴黎制造,1873年运抵俄勒冈后首次点亮并使用至今。规模较大的灯塔通常有一个看守员和两个助理,看守员和一级助理的家人均在此居住,二级助理则往往是个单身汉。

去美国西北海岸看灯塔

灯塔看守员称得上是彼时最艰苦和危险的职业之一。他们长时间固守一处,承担起驻地的全部工作,无论何种极端天气都必须直面狂暴的大海,保证那一盏灯绝不熄灭,为狂风巨浪中的船只指路。

遥想百年前,交通不发达,灯塔往往位于距离城镇遥远的海岬处,大一点的Yaquina或有好几人在那里工作,小一点的灯塔有时仅有一两个人驻守。我难以想象经年累月独自面对太平洋的寂寞,那遗世独立的孤独感想必如海水一般深不可测。

去美国西北海岸看灯塔

Yaquina灯塔墙上写着这样一句话:

To those lost at sea with special affection for the fishermen of the Pacific Northwest.

“献给那些在海上逝去的人们,尤其对太平洋西北的渔民们抱以特殊的感情。”

正是最初来到这里拓荒的渔民们,一代复一代奠定了如今西海岸的繁华。

去美国西北海岸看灯塔

沿着海岸线一路行驶,我想起了英国女作家伍尔夫,她的《到灯塔去》我始终未能读完。这本意识流小说并没有波澜壮阔的布局或者峰回路转的情节,大段篇幅里都是关于心境的描述,对生活状态的细碎感受,以及对人生境遇的无奈应对。

故事以拉姆齐一家想要去灯塔看看的念头为起点,又以十年后这个破碎的家庭终于抵达灯塔却终究物是人非为结局。明明只是前往灯塔这么一件简单的事情,却因横亘在生活里的种种矛盾和困境,以及命运的无常叵测而耗费了十年时间。在经历过战乱和死亡之后,幸存的家庭成员终于与自己和彼此达成和解,重新寻找到生活的方向。

去美国西北海岸看灯塔

当年未能读完这本《到灯塔去》,除了因为意识流派的写作手法晦涩难懂,大概也有自己太过年轻、经验阅历不足,无法深入体会的原因。正如伍尔夫在书中所描述,“生活是由彼此相邻而各自独立的小事组合而成,凝聚为一个完整、起伏的波涛,而人就随着这波涛翻腾起伏。” 只有经历过生活之海的暗潮汹涌,才能体会到在心底保留一点灯塔之光的可贵。

去美国西北海岸看灯塔

十年过去,我想我终于可以重新拾起这本书。不管世事如何变迁,生命里始终需要一处灯塔的所在,那光亮炽烈如梦想也好,微弱如一线希望也罢,总能让人在恶劣的天气里坚定信念,寻找到前行的方向。

(相机:宝丽来、哈苏、莱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