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關係里只能做個寶寶,那你真的太重了

愛是無法讓一個人“續命”的,被愛也不會,

唯一讓人活得越來越有力量的方法,是“自我成長”

很多時候

我們用愛情的名義

負載了太多的東西,最後愛情就被壓死了。

◆ ◆ ◆ ◆ ◆

珂姐邀請了

心理諮詢師周小寬

來給大家聊聊

“愛和付出”的那些事



如果在關係裡只能做個寶寶,那你真的太重了



很多女生有過這樣的感覺 ,遇到一個男人後,

就一瞬間變成了一個特別需要也很享受被人全方位關注和照料的“高需求寶寶”。

從一個大人,變成了一個孩子,這種感覺,當然會,非常非常非常好。

因為我們其實都還沒有做好長大的準備。

特別是長大的我們,遭遇到一些現實的不如意的時候。

比如,婚姻失敗,事業失意,自信崩塌。

在創傷面前你會格外需要關係來承接你。

這個時候,你會“退行”,

回到一種嬰兒的狀態,

你要找的不是一個戀人,一個丈夫,一個伴侶,

其實是一位可以將你抱在懷中為你擋風遮雨的媽媽,而你就可以做一個連幾點吃飯睡覺都不需要去考慮的嬰兒。


如果在關係裡只能做個寶寶,那你真的太重了



有時候,我們會用這種方式去逃避成長。

所以,女人在脆弱的時候,總是會被“母親般”的男人的關懷備至給擊中。

男人在還沒有完全成熟到能夠承擔外面的風浪時,也會特別需要一個“母親”般容納他的一切情緒和任性的女人。

道理是一樣的。

但是,這一切都是不可持續的。

因為激情雖然會導致戀人短暫的“我願意做你的母親被你依靠”這樣的想法,

但是時間長了,畢竟願意去負擔另一個人的生命重量的人,還是少數。

而且也很少有人可以單方面的承接對方的全部,

承接是互相的,容納是互相的,這種關係才能永續經營,才能有生命力。


如果在關係裡只能做個寶寶,那你真的太重了


有時,大家都特別想做一個嬰兒,把自己的一切期待、幻想、美好的願景都放在對方身上,就像這個小姐姐一樣,“把希望寄託在別人身上”,

這種想法和渴望,普遍存在且很正常。

但是,往往存此渴望的人會失望

因為對方其實並沒有力量,去負擔另一個人的人生。

不只是你的伴侶或戀人,而是絕大多數人都難以去承受對方的全部生命。

這種完全地把自己放在一個人身上的“給”,反而會給另一個人帶來巨大的壓力,讓對方想要“逃”。

這會是一種自然而然的因果反應。

你為了被愛而找的一個人,但是你的渴求如吸吮乳汁的嬰兒一般,結果把對方嚇跑了。

為什麼我們在愛情中總是在控制?

因為嬰兒,是不能忍受母親的離開的。

母親離開,嬰兒就會死。


如果在關係裡只能做個寶寶,那你真的太重了



我們的本能裡,有未被滿足的嬰兒的那一面,總是在等待著一個無所不能的完美媽媽。

但是我們如果看得到這個本能的驅力,那麼就會發現,其實關係令你失望,也許是因為你的期望太高。

你因為無法像嬰兒控制母親一樣,讓那個人提供給你隨時隨刻的滿足,而崩潰。

嬰兒是無所不能的,嬰兒用哭聲就能控制媽媽,甚至一個表情媽媽就會提供各種照顧,餓了就會奶喝,冷了就有人蓋被子。

一旦你把嬰兒對媽媽的這種潛意識期待,放在了伴侶身上,

然後你發現他似乎不大符合這種期待,你就會不自覺地控制和要求。

如果在關係裡只能做個寶寶,那你真的太重了



當期待落空,取而代之的是失望和憤怒。

但是這讓我們想起了,現實生活中,我們的確常常因為伴侶無法給我們提供足夠的接納抱持的“母親般的愛”,因為對方不在自己的控制之中,

而極度失望,而陷入崩潰,而無比憤怒。


如果在關係裡只能做個寶寶,那你真的太重了



我們可以回憶一下我們所見過的小嬰兒,特別是那些做了媽媽的人,

嬰兒其實並不總是可愛的寧靜的,

嬰兒也會憤怒,也會攻擊母親。

當他沒有得到即時的回應和滿足的時候,他會面目猙獰,會像個小魔鬼。

這一點是心理學精神分析的基礎理論,做過母嬰觀察的心理學工作者都會知道。

愛,會生恨。

對於被愛的渴求,未被滿足,就會變成一種恨的存在。

我們對母親的愛和需求,不可能得到母親完美的回應。因此,我們是嬰兒時,也會恨我們“壞媽媽”。

如果媽媽即時滿足我,她就是好媽媽,

如果她沒有滿足我,她就是壞媽媽。

極端的好,與極端的壞。

這就是嬰兒般的思維。

所以,觀察到這一種思維在我們的關係中以何種方式存在著,

對於關係,對於你的認知提升,有著巨大的意義。

當你需要被滿足的時候,你究竟在表達的是憤怒,還是在表達愛呢?

如果在關係裡只能做個寶寶,那你真的太重了



其實,愛是人之常情。

假如在親密關係中,兩個人之間的善意流動起來,真誠流動起來,沒有攻擊只有接納的話,

愛的感覺,馬上就會產生,並且也會被你體驗到。

如果你覺得自己身邊特別特別缺乏愛和善意,那真的需要檢視自己,是不是你像一個失望的嬰兒一般,對周圍的攻擊和敵意太濃厚。

而導致,自己一開口,就是以攻擊或責備的態度,在說話。

缺愛的人,有時候在關係裡是這樣的,

因為想要被愛,所以很認真地付出,希望以這種方式可以得到對方的回應, 這裡面有“控制”。

這種思路和做法,看起來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卻埋下了一個隱患。

你為了得到更多愛的回應,拼命的付出,

比如更多包容對方,

更多做家務,更多操心,

更多出錢出力,

然而,這些更多和拼命,就已經導致了,你的另一半直接就變成了“比你付出少很多”的人。

客觀的說,其實這種付出少,並不是他故意的,

而是你為了得到愛,在拼命付出,

把他變成了少的那一個。

然而,這個時候,付出的那個人是很難看到這一點的。

付出的那個人,他/她 心裡只會想到,既然我付出了這麼多,現在該你用愛意來回報我了吧。

那麼也就意味著,對方已經被放在了一個必須要去回報和給予,如果不給予不愛就是“不道德”的位置上,而將對方推到那個位置上,其實是努力付出的那個人,一手就可以完成的。


如果在關係裡只能做個寶寶,那你真的太重了



因為缺愛,所以付出,渴望得到愛的回應,

但是在付出之後呢?

  • 首先,太缺愛而心理預期很高,因此會覺得對方的回應相對我的付出總是不夠的;
  • 其次,以理所應當的姿態(因為前面自己付出了很多),去要求對方愛自己,這種要求已經對伴侶構成了一種攻擊或脅迫,阻擋了愛意自然的流動,久而久之會讓對方產生迴避的心理。


沒有人真的喜歡在一種必須或者被脅迫的感覺裡,去給予愛。

或者說,愛是一種主動性的給予。它不可能是被動的給予。

一個人在自己的熱情的驅使下,去每天發100條微信都是沒問題的,快樂的,

但是他發現,假如自己沒有發到一百條,就被定義為一個“壞媽媽”,一個罪人,一個對不起對方的人,

那麼他可能就會本能地想要拉遠距離。

愛情裡沒有對錯,我們都在掙扎。

在成長,和成長之間,在孩子和成年人之間,

也許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面貌和身份。

彼此看見,彼此滿足,彼此包容,才能成就一段好的關係。


如果在關係裡只能做個寶寶,那你真的太重了


你的生命份量不輕

所以,儘量不要全部放在別人身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