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聞:古人是怎麼找礦的?

礦產資源是大自然給人類的寶貴財富

幾千年來

人類夢寐以求

希望能弄清礦產資源的分佈規律

以此找到聚寶盆

趣聞:古人是怎麼找礦的?

其實在古代

我們偉大的先人

就已發現很多重要的成礦規律

大家眾所周知的

尋龍分金看纏山,一重纏是一重關,

關門若有千重鎖,定有王侯居此間。

就是出自唐代楊筠松的《撼龍經》

“尋龍十萬看纏山,一重纏是一重關。

廉貞已具貪狼內,更述此篇為詳載。”

在風水學裡

有一個特定的名詞叫“尋龍”

當然尋的並不是真的龍

而是指山的主脈

這種山必須山勢雄偉、清晰綿長

在此間居住

可以更加聚集“靈氣”

當然

很多朋友可能認為這只是風水

和我們找礦又有何關係?

其實

礦和人一樣

絕大部分的礦總是聚集在特定的地方

而古人

早已發現其規律

在約2650年前的《管子·地數篇》

書中記載了距今5000多年前

中華文明始祖軒轅黃帝與大臣伯高的一段對話:

“上有丹沙者,下有黃金。

上有慈石者,下有銅金。

上有陵石者,下有鉛錫赤銅。

上有赭者,下有鐵。”

作為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

關於礦產資源分佈規律的論述

其科學性令人讚歎

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我們祖先的智慧

“上有丹沙者,下有黃金”

講的是造山型金礦

造山型金礦往往會有塊狀金

估計是古人最早發現的金礦類型之一

這種金礦往往與砷、汞等共生

丹砂就是硫化汞(HgS)

趣聞:古人是怎麼找礦的?

“上有慈石者,下有銅金”

講的是斑岩銅礦

磁石就是磁鐵礦

斑岩銅礦形成過程中磁鐵礦的結晶起著關鍵的作用

因此斑岩銅金礦床附近往往有磁石產出

趣聞:古人是怎麼找礦的?

“上有赭者,下有鐵”

則是常見的“鐵帽”現象

“赭”是土狀赤鐵礦

往往都是鐵礦被風化後形成的

赤鐵礦與褐鐵礦的集合體

呈現暗紅色或者淺紅色

可做顏料趣聞:古人是怎麼找礦的?

“上有陵石者,下有鉛錫赤銅”

是指矽卡巖型礦床

“陵”的意思是大土山、高大的墳墓

“陵石”可能指的是大理岩或者石灰岩等碳酸岩

大理岩和石灰岩等碳酸岩由於硬度低

容易被加工雕刻

常常被用作建造陵墓的材料

從埃及的金字塔到中國的乾陵

趣聞:古人是怎麼找礦的?

(武則天和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墓)

都是用碳酸岩作為主要建築材料

趣聞:古人是怎麼找礦的?

還有《大冶縣誌》中記載:

“山頂高平,巨石對峙,每驟雨過後,

有銅綠,如雪花小豆,點綴土石之上”。

大冶銅綠山由此得名

由此地名也告訴世人

這裡蘊藏豐富的銅鐵礦床

對於金礦

古代典籍記載就更多了

《本草綱目》引《本草拾遺》:

“(陳)藏器曰:常見人取金,掘土深丈餘,至紛子石,石皆一頭黑焦,石下有金……”

紛子石即為伴金石。

屈大均《廣東新語》引《始興紀》:

“掘地丈餘,見有磊副紛子石,石褐色,一端黑焦,是為伴金之石,必有馬蹄塊金。蓋丹砂之旁有水晶床,金之旁有紛子石。”

宋寇宗奭《本草衍義》:

“顆塊金,即穴山或至百十尺,見伴金石,其石褐色,一頭如火燒黑之狀,此定見金也,其金色深赤黃。”

《天工開物》:

“金多出西南,取者穴山至十餘丈,見伴金石,即可見金,其石褐色,一頭如火燒黑狀。”“然嶺南夷猿洞穴中,金初出如黑鐵落,深挖數丈得之黑焦石下。”“取銀之法。每石壁上有黑路乃銀脈”。

《天工開物》:

“凡土內銀苗。或有黃色碎石,或土隙石縫有亂絲形狀,此即去礦不遠矣。”“凡成銀者日礁。至碎者如砂,其面分丫若枝形者曰鉚,其外包環石塊曰礦(圍巖)。礦石大者如鬥,小者如拳,為棄置無用物。其礁砂形如煤炭,底襯石而不甚黑,其高下有數等。”

另外

金礦礦脈所在地方還有一些指示性的植物

比如史籍中就記載了一種野薤子生長在金礦附近

《酉陽雜俎》:

“山上有薤,下有金。”

《庚辛玉冊》:

“透山根似蔓菁而紫,含金氣。”

可見古人通過常年的找礦、探礦

對於礦脈的外在表現都積累了一定的經驗

但是要真正確定有礦脈

還必須要試採試煉才能夠進一步驗證

經驗是否準確

明代陸容《菽園雜記》記述:

“五金之礦,生於山川重複高峰峻嶺之間。起發之處,唯於頑石中隱見礦脈,微如毫髮。有識礦者得之,鑿取烹試。”

至於採礦的方法

對於砂金之類則多是用淘採法

《天工開物·五金》記載:

“水金……皆於江抄水中,淘沃取金。”

除了淘採發之外

還用溜槽法

宋朱彧在《萍州可談》記載:

“兩川冶金,沿溪取砂,以木盤淘,得之甚微,且費力。登、萊金坑戶止用大木,鋸剖之,留刃痕。投沙其上,泛以水,沙去,金著鋸紋中,甚易得。”

掏金槽也稱“金溜子”、“金床”

溜槽法至清代廣泛使用

以上都是砂金的淘金方法

對於深埋地下的金礦則必須開礦才能開採

宋寇宗奭《本草衍義》:

“顆塊金,即穴山或至百十尺……”

《天工開物·五金》:

“金多出西南,取者穴山至十餘丈……”

開採金銀礦都是鑿巖掘石

穴山破洞

進入到地下之中

現在一些古代礦坑遺址證明

我國古代開礦方法已經非常成熟

在唐宋時期便已經採用房柱法

用木柱支撐礦坑

由此可見

古人在探礦、採礦、加工方面

已經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