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教師」需要怎樣的必備素養?

“未來教師”的角色定位必然給教師職業帶來新的要求和挑戰,而這些挑戰可能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供借鑑,需要教師自己去研究、去探索,去尋找科學的解決之道。

“未來教師”需要怎樣的必備素養?

2016年第46屆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年度報告《工作的未來》(The Future of Jobs)指出,今天65%的小學生將在未來從事全新的職業。我們的教育應該幫助孩子們為未來做好準備。

何時為未來?廣義來說,從當前至今後的十到二十年內,都是可以預見的未來。從教育的視角來看,未來時期的社會經濟發展對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也就是即將到來的人工智能時代,對未來社會勞動者提出的新的能力要求,這進而催生教育進入核心素養時代,關注培養學生面對未來社會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這是今後教育不可迴避的話題。

面對新的社會和教育發展趨勢,“未來教師”呼之欲出。未來的教師角色所承載的任務將與現在有所不同,“未來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傳遞者,而是學生的引路人。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未來教師”,也需要教師擁有一些“核心素養”。

我認為,“研究能力”是未來教師的必備素養。這是因為,“未來教師”的角色定位必然給教師職業帶來新的要求和挑戰,而這些挑戰可能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供借鑑,需要教師自己去研究、去探索,去尋找科學的解決之道。

今後,教師不得不面對來自教育目標、教育形式、教育對象和教師角色四個方面的大變化,這是時代發展的基本規律,也是教育改革的發展方向。“未來教師”只有運用“研究能力”,藉助“教育科研”手段,才能有效應對新的變化和挑戰。

教育目標變化,

需要教師以研究視角來審視

為未來社會培養適合的人才,是各國教育的最基本目的。從學科知識傳授到跨學科綜合素養培養,這是今後教育目標的重要變化。

社會需求的變化決定了教育目標定位的變化。由於人工智能的飛速發展,未來社會職業基本可以分為兩類:程序性勞動和創造性勞動。程序性勞動一般只需要按照固定的流程熟練操作,衡量程序性勞動的基本標準是熟練性和精準率。創造性勞動則更多的需要創新思維和想象力的參與,重在解決非常規性、跨領域以及非直接關聯性問題,衡量創造性勞動的基本標準是創意的獨特性和過程的能效比。

在傳統工業大生產時代,流水線的生產方式大多需要懂得專業學科知識,能夠在流水線上,按一定流程從事熟練性操作任務的工人。為此,對應的學校教育更多的是傳授相關學科知識,並通過大量識記和練習實現對學科知識的熟練輸出和對簡單技能的自動化操作,較少考慮面對新問題的創新能力和變通能力。

而在今後以人工智能為核心的知識經濟時代,將有70%~80%的程序性勞動會被機器人所代替,留給未來學生的職業,只剩下那些機器人無法替代的,需要創新能力、非常規思維和綜合運用各種技能的創造性勞動崗位。

這時,教育目標定位必須跳出以學科知識傳授、記憶和熟練輸出為主的傳統方式,轉向培養學生跨學科的綜合素養,即創造力和想象力、批判性思維和問題解決、溝通與合作、公民權利與義務等。這也是我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之一。

未來社會所需的綜合素養是什麼?如何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學校、家庭、社會在培養學生綜合素養方面各自又能發揮什麼具體作用?……這些問題都需要教師去思考,去追問。

教師需要藉助教育科研的問題視角,以如何引導和幫助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發展這一重大問題為起點,分析社會經濟發展形態演變路徑,分析學校育人目標的變化方向,在此基礎上,確定教育的重點和方法,選擇適合的教育資源,創設科學的學習環境和過程。尤其是對於核心素養的培養,明確不同學段主要目標,明確不同教師的具體任務,在此基礎上合力設計符合學生髮展需要的選擇性課程,跨領域主題和自主性學習任務,服務學生素養髮展。

可以說,教育科研首先能夠幫助教師群體學會基於問題的思維方式,學會從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到解決問題的思考方法,幫助教師形成積極的思維習慣,讓教師更有思想。只有有思想的教師才可能教出有思想的學生,也只有當教師清楚地看到了未來教育的發展方向,教師才能更早地改變自己的教育行為,更早地給予學生適應未來的能力和素養髮展的正確指引。

教育形式變化,

需要教師運用科研方法來應對

隨著信息網絡技術及“互聯網+”理念的普及,傳統教育方式越來越受到來自新興技術的巨大挑戰,這是我們無法迴避的現實。

技術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著傳統的教育模式和形態。一方面,從工具視角來看,傳統教育從教材到教法,再到評價的整個教育鏈條,無處不被信息網絡技術所侵入。網絡課程,電子教材,基於信息技術的微課、慕課、3D虛擬實驗室,以及學習診斷系統、大數據教學分析技術等已經普遍應用於傳統學校教育教學與評估過程中。

另一方面,從生態視角來看,基於新興技術和互聯網大數據時代的3.0學校已經在部分地區應運而生。3.0學校以創造性學習為核心(之前為經驗傳承),立足人的發展需求,通過技術手段,實現教與學的個性化、開放性和跨時空延伸,倡導超越學科、超越班級授課制的生態大課程形式,以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未來,在各種可見和不可見的新興技術支持下,教育形式、學習方式都將發生巨大變化。

面對技術帶來的教育變革,面對日新月異的技術挑戰,傳統的教育思路、教學模式已經難以勝任現代教育的多元需求,而新的教育方式、教育形態尚未完全建立起來。

在這一個不斷變化的教育新時代,教師不能再侷限於固守傳統,只有立足傳統,積極創新,及時有效地利用技術手段服務教育教學,才能跟上時代步伐。這就需要教師藉助教育科研的力量,以教育科研的實驗法、觀察法、個案法等具體方法,科學有效探索互動教學、翻轉課堂等技術與傳統教育有效融合的具體方式;採用行動研究,開展基於信息網絡技術下的未來學校教育模式全新探索;開展教育3.0時代學校教育生態重構的實踐研究……

因此,教育科研是教師有效應對時代變化的重要工具。面對教育目標的轉變,面對新興技術的各種挑戰,教師需要藉助教育科研的思路、方法積極應對,投身實踐。一方面,面對未來不確定性事物開展探索性研究,另一方面,針對已明確的理念、方法開展應用性研究。也就是教師既要開展探索性研究,也要開展應用性研究,使自己的教育教學符合時代發展要求,使自己的思路、理念能夠引領學生的未來發展。


教育對象變化,

需要教師藉助研究實踐去體察

教育對象的時代特點是教育不得不面對的現實,零零後學生群體需要教師以全新視角去認識,進而在此基礎上,提供滿足學生個性需要的教育。

教育服務的個性化和定製化是今後教育服務的基本方向。從服務學生髮展角度而言,瞭解學生、走進學生是今後教育工作的重要方向。這其中,最重要的一環是瞭解現在學生的心理狀況。

上海心理學會基礎教育專委會秘書長陳默老師最近在網上發佈了一篇關於“當今城市孩子的七大心理特徵”的文章。作者認為,當前我國城市青少年所具有的“情感負擔重、對話語權要求高、知識面廣、現實感弱、對個性化生活要求高”等特點,無疑應當引起當今教師的重視。特別是“成長在獨套公寓裡的獨子,帶著天生的孤獨感來到這個世界”的新一代青少年,他們不僅“知識面廣”,又天生有著“對個性化生活、對話語權”的很高要求,因而“他們過早地思考了一個終極問題‘我存在有什麼意義?’”

如果教師不走進學生的心理世界,不瞭解學生的內心需求,而是一味地以成人的視角、權威者的姿態、說教者的身份去要求他上進,去壓抑他的個性,結果只能引起學生的反抗。因此,

今後教師將面對越來越多的知識面廣、個性要求強烈的教育對象,如何有效與之溝通,如何瞭解其本質需要,也是擺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現實挑戰。

對學生認識的難點在於如何深入瞭解學生的思想認識、個人經歷、生活背景、價值觀念、情緒情感等複雜問題。根據經驗,瞭解學生的最大難點在於,教師難以以自己的經驗世界為參照系,並藉此對學生進行深入理解。

因此,需要教師以共情或同情為基本視角,在此基礎上了解學生,進而有效指導學生的發展。

可以說,教師應對來自學生本身的挑戰,最有效的方式還是教育科研。教師可以藉助教育科研規範、嚴謹的設計思路,以共情為視角,以朋友為身份,以參與式研究為過程,從日常生活中觀察、分析教師“習以為常”的學生行為和現象入手,進而從學生的視角描述、闡釋和理解特定群體的學生情感、態度以及情感、態度背後的價值觀念等信息,為打開學生心扉提供工具。

如果沒有教育科研的理論、方法和實踐,大多數教師會對學生的特有行為漠視不見,會以成人的視角和思維習慣去評判學生行為的對錯,進而失去走進學生心靈、成為學生良師益友的機會,這也是大多數學生不願將自己的真實想法吐露給教師、家長的主要原因。

利用教育科研實踐,教師才可能更有耐心、更有條理地走進弱勢學生群體之中,關注和分析學困生特點,體察具有個性化需要的學生的獨特內心世界,與學生探討師生關係的微妙變化,當然也包括對學優生群體特徵的把握和分析……通過研究實踐,教師在通過與學生的互動、溝通、交流中,實現研究學生,理解學生,進而才能改變學生“被學習”“被教育”的現實狀態,讓學生快樂學習、健康成長。

教師角色變化,

需要教師自身成為研究者

未來教育對教師自身素質也提出了新要求。特別是隨著基於核心素養基礎的新課程標準的出臺,以及信息網絡技術帶來的教學與學習方式等的巨大變化,客觀上必然要求教師具備相應的素養、能力。這是教師職業未來不得不面對的又一個挑戰。

未來學生的學習,從內容上,已經逐步由單一學科知識的傳授轉向跨學科能力的培養;從形式上,由固定班級授課模式轉為基於信息網絡技術、VR技術等的互動教學以及跨領域跨時空的學習模式。

主題學習、項目學習等更為貼近學生現實生活,指向問題解決的學習方式將成為常態。這時,教師的角色也由傳統的傳道授業解惑,更多轉為學習資源的提供者、學習過程的監控者和學生髮展的引導者等。角色的轉變必然要求相應能力素養的跟進,這對當前大多數僅僅掌握一兩門相關學科知識的教師提出了嚴峻挑戰。

全球視野、技術素養、學習能力、多重角色必將成為未來教師素養的基本內容。當今教師如何適應未來職業發展要求,一種可行的方式就是轉變原有的發展思路,藉助學習和研究,使自己成為學習型、研究型教師。

面對今後的教育發展,面對所從事的職業要求,教師需要不斷研究學生、研究教學、研究自己,在研究的道路上了解學生,適應技術,獲得時代發展所需的素養。時代需要教師成為思想者,需要教師成為研究者,更需要教師成為學習者。這也是時代對“未來教師”的基本定位。

今後,可以說“變化”將永遠伴隨教師左右。教師應對“變化”的最有效手段就是積極投身教育科研,從研究的視角把握時代發展脈搏,以科研的方法探尋教育教學有效方式,在研究中走進變化的學生世界……以執著於教育科研的“不變”情懷,應對時代和教育的萬千“變化”。這也是新時期教師適應時代發展需要,適應學生健康而個性化的發展,成為一名合格“未來教師”的必然選擇。

只有當教師清楚地看到了未來教育的發展方向,教師才能更早地改變自己的教育行為。

(來源:《未來教育家》雜誌2017年第七期,文軍慶,北京市海淀區教育科學研究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