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化乌巾荡风景区发现“鸟中熊猫”

“鸦雀无声”这个成语相信大家都很熟悉,讲的是非常安静,连乌鸦和麻雀的声音都听不到。顾名思义,震旦鸦雀的震旦,原意真丹、神丹,汉传佛教经典中,古代印度人对中国的称呼,与支那同义。“震”在八卦中是“东方“的意思,“旦”为“日出”的意思。震旦即:日出的东方。

兴化乌巾荡风景区发现“鸟中熊猫”

乌巾荡风景区天蓝水碧,千顷芦荡,良好的生态环境,那些知名的或不知名的鸟儿在这里安家落户,悠然自得。震旦鸦雀为全球性近危物种,在兴化乌巾荡风景区首次发现是2015年5月,鸟类摄影师王万才先生发现的。当时的泰州晚报和网络媒体都做了跟踪报道。

像所有的小鸟一样,震旦鸦雀活泼又可爱,震旦鸦雀最早是在1871年被一名法国神父修德(Heude)在江苏采集标本发现的。1872年,曾发现了麋鹿和大熊猫的法国传教士、著名博物学家阿芒·戴维根据采自江苏一个湖边芦苇丛的标本,对该鸟进行了科学命名。戴维神父对这种黄色鹦鹉嘴的可爱小鸟进行了命名——Paradoxornisheudei,头一个字是鸦雀的意思,后一个字是发现者修德的名字。实际上,震旦鸦雀真正为世人所知还不到150年,之前它们在我国东部沿海的芦苇丛里一直“默默无闻”,甚至连土名都没有。一些媒体引申为震旦鸦雀起源于4.5亿年前的震旦纪,但实际上震旦纪的时间约在8亿年前到6亿年前。起源于震旦纪纯属媒体记者“望文生义”。

目前已知的最早的鸟类化石始祖鸟也不过是出现于1.45亿年左右的晚侏罗纪;而震旦鸦雀所属的雀形目鸟类则出现得更晚,出现在第三纪,距今不到6500万年。

兴化乌巾荡风景区发现“鸟中熊猫”

有网络媒体及百科网站中说上世纪80年代震旦鸦雀有记录,而后消失在人们视线中,直到1991年才在辽宁盘锦有人发现。

胡运彪博士研究指出:有这样的情况发生,我个人认为主要原因是当时全国搞鸟类研究的人非常少,而且几乎也没有民间观鸟活动,全国性的鸟类普查更是没有。震旦鸦雀作为一种几乎只在芦苇生境中活动的鸟类,受到的关注更是少之又少,加上种群数量不大,自然被人们发现的概率更低了。

上世纪90年代以后,人们又发现了一些新的分布点,尤其是随着观鸟活动的普及度越来越高,有关震旦鸦雀的新分布点和目击频次也越来越多,可以说和调查强度有一定的关系。当然,也不能排除震旦鸦雀存在自然扩散的情况。

虽然震旦鸦雀并不是濒危物种,但由于其生境过于单一,几乎仅出现在芦苇生境中,因此其生存前景并不乐观,如果适宜栖息地面积减少的话,其种群数量也很容易减少,从一个小地区消失也并不意外。

体型上震旦鸦雀和麻雀差不多,头圆、嘴厚、没脖子。在鸦雀中,震旦鸦雀算是中等体型,体长约19厘米,生活空间仅限于芦苇荡中,主要取食芦苇丛中的昆虫。一旦发现有虫,它们便会用坚硬的喙部嗑开芦苇秆,把藏在其中的虫子揪出来吃掉,因此也被称为“芦苇中的啄木鸟”。震旦雅雀每窝产卵一般5枚,通常1天产1枚卵,多在早晨产卵。卵淡黄白色或白色带点绿,具栗色、深红褐色或暗紫色斑块与斑纹,卵为椭圆形,重约1.9g。震旦鸦雀一般在非繁殖季节集群活动,繁殖季节多单独或成对活动。

兴化乌巾荡风景区发现“鸟中熊猫”

鸟类一般会选择人为干扰少、周边生态环境好、食物链完整、能够为其提供充足食物的地方繁衍。鸟的种类变多,一定程度上反映该地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