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南陽的臥龍崗,真的是諸葛亮的故居嗎?

農民妹子一枝花


放屁,南陽郡什麼時候管轄過襄陽?拿出記載呀?整天瞎逼逼南陽郡管轄襄陽。習鑿齒說的清清楚楚:“秦兼天下,自漢以南為南郡,自漢以北為南陽郡”。你們怎麼連你們老祖宗的話都不信了?

在兩地爭論諸葛亮躬耕地的時候,臥龍崗和隆中風景區誰更古老也是一個焦點。平心而論,兩地的所謂“故居”“草廬”都是後人新造的,略有不同的就是臥龍崗草廬是清代新造的,而隆中草廬是1980年代新造的,五十步百步而已。還有古樹,臥龍崗的古柏、古檜也就1300多年,頂多為南北朝時期所植,肯定與諸葛亮搭不上邊。而隆中最古老的一棵桂花樹,樹齡只有415年,一株繡球117年。一株蠟梅103年。真佩服襄陽人的精明,樹齡能測得這麼精準。現在又過去幾年了,標牌是不是年年換啊?不嫌麻煩嗎?至於那個標誌性的“古隆中牌坊”,建造於1893年,大清快亡了,但卻是毛澤東主席誕辰之時,這也證明此牌坊屬於近現代,與古文物不搭邊了。而南陽臥龍崗的元明清文物一堆一堆的,如果“古隆中牌坊”放在臥龍崗也就是角落裡的一個渣!還有一個讓“襄陽說”驕傲的是“草廬碑”,據說刻於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這就又讓人奇怪了,按《隆中志》記載,明隆慶三年(1569年),禮部尚書徐學謨遊隆中,看到的是“矧經亂離、兵燹之餘,其掬為蒿萊、瓦礫,莫可蹤跡久矣……又何從而得其草廬故處?道士雲,孔明祠旁有八角眢井一,為草廬之據。”也就是說僅僅29年後,在隆中是沒有這塊碑的,只有連徐學謨都不信的的八角井。我們知道,但凡“螭首龜趺”者均與皇權有關,一般地方官員和百姓是不可能染指的。該碑後邊“臥”的是明襄簡王,時江匯為河南右布政使,他幹嘛到襄王陵前立這麼一塊“龍臥處”碑,不要命了?在隆中那麼殘破的年代,是誰出錢替江匯刻的碑?為何沒有捐資人和刻碑人的名字?如果是江匯自己出資刻的,他為什麼不把這筆錢用在諸葛草廬的重建上?其實,稍微觀察一下隆中“草廬碑”就可以發現,這就是原來襄王陵前的神道碑,位置和形制都沒有變,和其他地方的明王陵神道碑一模一樣,“草廬碑”旁邊還有一個贔屓碑座就是佐證,因為江匯不可能同時刻兩個一模一樣的贔屓碑座而只用一個。此碑改刻不可能是明代,當時誰也沒有這個膽。也不可能是清代,因為“草廬碑”上機械砂輪打磨的技術清代沒有,所以,改刻襄王陵神道碑為“草廬碑”的時間只有近現代。至於“草廬”手跡的來歷,應該是江匯做河南右布政使時為四年前即嘉靖十五年(1536年)二月剛剛修葺的南陽武侯祠題的字。後來江匯手跡流落,近現代被人轉刻到了隆中。此推測噴子勿燥,可以請隆中風景區寫文章辯論,勿使襄陽在全國重點文物上鬧烏龍笑話。


奔流到海不停留


關於諸葛亮故居,國務院早有明確的解釋說明,明確指出諸葛亮故居是襄陽(原襄樊)古隆中。

一看這個問題我就覺得很可笑,一看就是少數人別有用心的提出來的,等著南陽說的水軍來灌。但水軍再多,也掩蓋不了真相的石頭。

國務院1986年12月8日公佈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名單的文件中,明確指出襄陽為“隆中諸葛亮故居”,而南陽則為“武侯祠”,對這兩處名勝地的內涵進行了科學的表述,前者是遺蹟性名勝,後者是紀念性名勝。也就是國務院認定諸葛亮躬耕苦讀的地方時現在的襄陽隆中,南陽武侯祠則為紀念諸葛亮的名勝,並非古蹟。不知道南陽哪來的勇氣,來攪渾歷史。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想必很多南陽人和不明真相群眾通過這句話就認為裡面說的“南陽”就是現在的“南陽”。其實不然,

《出師表》中的“南陽”指的是當時的“南陽郡”而非現在的南陽市,現在的南陽市當時叫做“宛城”,只要是對當時歷史有一點了解的都知道這樣常識。希望更多不明真相的群眾多多的去了解真實的歷史。

這個道理很簡單,好比現在也有個“韓國”,中國歷史上也有“韓國“,你能說現在的“韓國”和中國歷史上的“韓國”是一個地方嗎?假設現在有個人和歷史上一個名人取同一個名字,你就說現在這個人就是那個歷史名人?沒有常識會鬧笑話的,希望某些人多多自我反思,還歷時一個真相。


襄陽甜


原本在襄陽沒有爭議,如今卻被河南搞成爭議,這是學印度,越南的手段,把沒爭議的搞成有爭議的,靠著人多然後宣傳,最後造景點掙錢。

看看1975年的河南人民出版社的《諸葛亮小傳》。1975年的人可是很老實本分的






親爹親爹


我就想用一堆照片打臉,先上歷史地理學大師譚騏驤先生高徒葛劍雄先生的論著:
















再上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南陽“臥龍崗”旅遊宣傳手冊:



圖片內容足夠清晰,如果說還有人胡攪蠻纏,那就是智商缺陷了。


風騷的天蠍


本著對歷史負責的態度,我們只能以爭議之前的史料為基準,一探究竟。好比一個案件的審理,出示的證據,必須是案發前的東西。才能作為證據一樣。


《出師表》:“臣夲布衣,躬身於南陽″。有人說躬耕於南陽郡,不是臥龍崗。難到臥龍崗就不屬南陽郡嗎?又有人說躬耕於鄧縣隆中。鄧縣與隆中之間隔著鄧城,而鄧城被曹操劃入襄陽郡管轄已有二十多年。鄧縣根本管不到襄陽隆中。


再看襄陽隆中。它是《出師表》後180多年的產物,且屬囗語被說(號曰)出來的。之前襄陽並無此地名,並被歷史學家們所公認的。而南陽卻有。只是深藏不露地沉睡在史書之外的古詞典中,而被歷代史學家所忽視。由於習鑿齒的誤導,而導致錯誤性的記述頗多。古詞典《爾雅釋山》記:“宛中→隆″(山)。即臥龍崗前名。就是證明。


正史《蜀記》載:駐守襄陽的鎮南將軍劉弘,奉天子之命跨江公祭諸葛亮,讓秘書作祭文曰:“天子命我於沔之陽,登隆山遠望,軾諸葛之故鄉"。大家一看就知道,“沔之陽″指漢水北邊地區,臥龍崗中標。“隆山"即臥龍崗。“隆中″臥龍崗再次中標(臥龍崗有隆中村碑)。《蜀記》是最早的史料,也是唯一記述躬耕地線索的史料,矛頭指向為南陽臥龍崗。而不是沔之陰的某地方。


因此,河南南陽的臥龍崗,就是諸葛亮的真正故居。


千萬千千萬


南陽臥龍崗必須是諸葛亮故居之一。您知道,諸葛亮家在東漢南郡襄陽縣,責任田在南陽城(宛城)附近,兩地相隔二百六十里,每天扛著鋤頭往返實在不方便,就在南陽城西七里的臥龍崗(舊稱“隆山”)地頭搭了個茅草蓬子湊合住,沒想到這一住就是十年,期間劉備三次來訪請諸葛亮出山,進行了著名的“草廬對話”。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裡追述了這段經歷,後被世人單獨摘錄成文稱做《草廬對》(明清以後也因東晉襄陽人習鑿齒虛假著述而被混稱作《隆中對》)。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諸葛亮故居不只一處,但諸葛草廬全國獨此一家,即位於臥龍崗武侯祠的“南陽諸葛廬”。諸葛亮功成名就之後,南陽隆山之名漸漸被臥龍崗所代替,淡出世人記憶,加上諸葛亮故居之一所在地的湖北襄陽,在明清時期依據《草廬對》故事主線,建造了一處叫“古隆中”的情景體驗場所(裡面的“古蹟”和“文物”,如“諸葛草廬”、“岳飛手書出師二表”等等,大多仿自南陽臥龍崗武侯祠),導致後世學者偶爾提起隆山(如元好問《豐山懷古》:“炎精昔季興,臥龍起隆中”),世人往往不知所指。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南陽臥龍崗做為諸葛亮出山前躬耕之地和三顧茅廬故事發生地,毫無疑問是諸葛亮故居之一。

我是中華釣魚島,感謝您的瀏覽關注。


中華釣魚島



諸葛亮的故居是河南南陽臥龍崗嗎?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諸葛亮精於用兵,深諳韜晦,自幼博學多識,與荊州名仕崔州平、徐元直以及司馬徽相交。諸葛亮胸懷大志,心繫天下,自此管仲樂毅,每日做《梁甫吟》以抒發自己的志向。後劉備經過三顧茅請得孔明出山,諸葛亮經過火燒博望坡和新野奠定自己的軍事能力。之後諸葛亮輔佐周瑜火燒赤壁,又令趙雲巧奪荊州,讓劉備有了立足之地。


之後再次輔佐劉備攻取益州和漢中,確立蜀漢政權。劉備死後諸葛亮曾六次北伐,踐行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的諾言。只可惜,諸葛亮因操勞過度,病逝於五丈原,被後人譽為忠誠的代表,人臣的楷模。諸葛亮一生清貧,為官廉政,自幼躬耕於南陽,讀書學習,南陽真的是諸葛亮的故居嗎?筆者認為不是,諸葛亮的故居應該是襄陽,以下做簡要分析,本人觀點僅供參考。


首先諸葛亮躬耕於南陽,而當時的南陽,並非現在的河南南陽,而是襄陽。

三國時期是郡縣制,荊州是當時的一個省級單位,而當時的南陽郡,正是諸葛亮的故居。依據相關史料記載,當時的南陽郡正是現在的襄陽市,當時荊州還有一個郡叫婉君,正是現在的南陽,但當時的南陽郡包括現在南陽市的一部分,和襄陽的一部分。而現在的南陽市大部分地區在當時都是婉郡的地盤,也是由曹操管轄的。並且考古專家在襄樊漢水旁也發現了三國的鄧縣遺址。因此現在大多數人認為,諸葛亮的故居躬耕地在襄陽。


其次很多史料都記載,諸葛亮的躬耕地在三國時期的南陽郡。

依據《三國志》的記載,晉朝永興年間,鎮南將軍曾經到諸葛亮的故居觀看,並且立碑表閭。而唐代詩人劉禹錫在曾在《陋室銘》中寫道: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諸葛亮本人所寫的《出師表》也記載:臣(諸葛亮)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諸葛亮應該不會把自己的居住地也記錯,因此諸葛亮的故居躬耕地就應該是三國時期的南陽郡,而正是現在的襄陽。

《三國志》還記載:“蜀記曰,晉永興中,鎮南將軍劉弘至隆中,觀亮故宅,立碣表閭。”


再次國家和相關部門出臺的證據以及考古發現,都說明諸葛亮的居住地是襄陽。二零零三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書籍中,對諸葛亮躬耕於南陽,增加註釋為今天的湖北襄樊。而國家旅遊部門出臺的資料中,也將襄樊定為諸葛亮的躬耕地故居。由此看見,諸葛亮的故居基本上確定。諸葛廬發現了六角井又稱諸葛井,據說是諸葛亮當年的飲水之處,又有南陽知府所書寫的辭,在草廬的西部還有半月臺,這些證據都說明襄陽是諸葛亮的故居。

你是如何看待諸葛亮故居的?

歡迎關注,講述三國故事,瞭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三國逐鹿


諸葛亮說‘’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出師表》),‘’僕躬耕南陽之畝,遂蒙劉氏顧草廬,勢不可卻,計事善之。於是情好日密,相位總師‘’(《黃陵廟記》)。可見南陽臥龍崗首先是諸葛亮躬耕地,其次才是故居之一。
(當代襄陽學者於襄生先生編輯的《隆中志》第125頁所收錄史料清晰記載,‘’隆中‘’指南陽臥龍崗)

襄陽說網友動輒以‘’現在的南陽市東漢叫宛城‘’來證明‘’躬耕於南陽‘’與南陽臥龍崗無關,這就奇怪了:東漢陪都、南陽郡治宛城不屬於‘’南陽‘’,難道那個誕生於東晉襄陽人習鑿齒之口、位於漢水南岸、襄陽城西南13.6公里的隆中小山村才屬於正史記載的‘’自漢(水)以北為南陽(郡)‘’的‘’南陽‘’?真是潑皮牛二再世。

習鑿齒在《襄陽耆舊記》裡有‘’樂宅戍,南陽城南九十里‘’的記述,這裡的‘’南陽城‘’即是宛城,可見兩漢以郡名南陽代指郡治宛城是慣例。襄陽說者選擇性忽視這類史證,足見該說之猥瑣虛妄。

習鑿齒說‘’襄陽有孔明故宅‘’(《襄陽耆舊記》),司馬光說‘’琅邪人諸葛亮寓居襄陽隆中‘’(《資治通鑑》),可見襄陽隆中是諸葛亮舊居之一,但與躬耕地無涉。

謝謝大家。


望峰鳶



歷史記載是在河南南陽境內!


總是感覺你一直都在


中國的版圖,歷朝歷代以來,也經過了大大小小的變遷,但中國依舊是中國。連諸葛亮自己都說:躬耕於南陽,那麼就是南陽有何變遷,思想感情上亮就屬於南陽,你們非得千佐萬證的給他劃歸襄陽,這是牽強附會的行為,違背了亮的本意。而且南陽襄陽古來有之,都是古地名。隋唐上伍雲召還說南陽關,他怎麼就沒說宛城關呢?再說了很多學者引經據典的,旁徵博引了許多史,志,那麼問題來了,由誰能證明你引用的資料的權威性,難道就沒有以訛傳訛的成份麼?連三黃五帝神聖事,毛主席都說是騙了無涯過客。感覺有些人比孔明先生都清楚他自己是南陽或是襄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