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军当年拒绝飞豹,海军用的好后又来抢装备


空军当年拒绝飞豹,海军用的好后又来抢装备


在刚刚结束的“俄罗斯航空飞镖”大赛中,中国的飞豹战机,战胜了强大的对手——俄罗斯的SU34鸭嘴兽,连续第二年获得“航空飞镖”战斗轰炸机组的冠军,让大家对飞豹的能力再次刮目相看。

飞豹的正式军方代号是歼轰7,1988年首飞,因为有部电影《冲天飞豹》而得到了飞豹的绰号。他是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自行设计研制的双发串列双座超音速歼击轰炸机。由西安飞机工业公司与603研究所合作设计研制。主要用于进行战役纵深攻击以及海上目标攻击,贴地或掠海超低空、超音速飞行攻击,是飞豹的拿手绝活。

早在1974年的西沙海战中,我方就发现我军急需一种对海攻击机。当时的歼六、强五,由于航程短,机载设备落后,都无法挂载反舰导弹,难以胜任。1982年英阿马岛一战,阿根廷超军旗攻击机发射“飞鱼”导弹击毁英军驱逐舰,给中方留下深刻印象。马岛战争后,中国海军开始探讨海空联合作战模式。于是到了1982年11月,歼轰7计划再次全面启动。


空军当年拒绝飞豹,海军用的好后又来抢装备


歼轰7之所以能短时间内推出,很重要的一个前提条件,是海军早就进口储备了一批二手涡扇发动机。早在1975年,我方就与英国签署了斯贝发动机采购和许可生产协议,1976年进口了50台Mk202发动机成品。该发动机为罗·罗公司原本为F4K战斗机研制。当时进口这批发动机时,中方根本就没有对应的国产飞机型号。斯贝虽然在当时已经算不上先进型号,但却是当年中方一水的高油耗、低航程的涡喷发动机中,节油和大航程性能鹤立鸡群的新事物。这批发动机的进口可以说催生了飞豹。

斯贝的防制型被命名为涡扇9,即秦岭,最大加力推力91.25千牛,发动机重量为1841公斤,推重比6.5,最大军用推力耗油率为0.68,耗油率低确保了歼轰7关键的航程指标的实现。

而飞豹的机体外形,也是所有国产战机中,第一种完全没有国外模仿对象的全新自主设计。飞豹被设计成主翼上单翼,方便挂载重型反舰导弹和炸弹,机体呈纺锤型,特别有利于全程低空超音速掠海攻击。飞豹可以挂载4枚C802反舰导弹,超低空数百海里突击敌大型舰船,这个能力,至今没有其他飞机可以代替。飞豹另一大优势是航程远,最大作战半径超过1750公里,在国内现役机型中仍排名第一;载弹量大,能发射所有国产弹药。飞豹的飞行小时维护费用低,使用便宜,性价比很高。

在飞豹的研制和装备初期,空军正用全部心思引进苏两拐系列,连自产的歼10都看不上,何况装备“老式”发动机的飞豹。因此飞豹早期试飞和初期装备,都是西飞和海军合作投资,主要装备中国海军航空兵,空军只当看客。


空军当年拒绝飞豹,海军用的好后又来抢装备


随后西飞在歼轰7的基础上,采用新材料,装备新雷达新航电,又搞出了歼轰7A,综合作战效能又有了大幅提升。空军看到确实好用了,又来抢装备。

飞豹一度给人事故率高的印象,其实从装备总数和出勤率综合统计,飞豹的事故率并不比歼十、歼十一高。飞豹本来的设计,就是一种低空高速飞机,可偏偏被经常用来做低空低速的飞行任务,作为一种接近30吨的轰炸机,在低空飞行动作出现意外不容易改出,弹射机会自然比歼击机低,这是使用问题,并不是飞豹自身的设计问题。飞豹目前还有280架以上,仍然是海空军的绝对主力机型。飞豹加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