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夜史
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最大的作用在於當時國民以及清政府對於自身的認知。我們都知道一個國家民族乃至個人,如果盲目自信,都會讓自己墮落至死亡;當時的清政府以及民眾都認為日本不足於為懼,雖然當時在其它戰爭中清政府以失敗告終,但是清政府從來沒有認為當時的日本政府是一個威脅,這次的失敗讓當時的政府與民眾猛的驚醒,自身的不足,而且讓我們認清了當時日本政府的狼子野心;
此戰之後,維新派加強了維新,也推動了科技的發展與近代思想的引進;而部分人開始認清清政府不足矣拯救當時的中國,開始對革命的探討,對革命的啟蒙,如果沒有這次戰爭國人與國家都還蒙在自已意淫的世界裡。
柒言八論
堅決不能同意題主的怪論。如果是這樣,那在這場戰爭中為爭取勝利而勇於犧牲的將士們,是不是都成了阻擋歷史進步的反動勢力。那些臨陣脫逃的是不是反倒成了推動中國進步的力量,是不是日本還侵略有功?
對中國而言,戰爭的失敗無疑加重了中國的淪落。唯一的好處也許是加速了革命進程,如果僅憑這點好處就定性甲午戰敗是好事。那所有的失敗都是好事,所有的成功都是壞事。多麼荒謬。
對日本就更明顯了。2.3億白銀及鉅額利息,徹底改變了年入僅幾百萬的日本。不僅給日本工業化提功了不可或缺的啟動資金,更刺激了日本的野心。為日本全面侵華打下來基礎。
歷史沒有如果,如果甲午我們戰勝了。那清庭的倒臺或許會晚幾年,但更大的可能是,日本所謂的脫亞入歐將成為泡影。
地主不幹活
我覺得甲午戰爭失敗並沒有影響什麼,他只是確實加快了革命的步伐,更快的敲響了清王朝的喪鐘。不管甲午戰爭勝利和失敗,國民革命都是避免不了的,晚清政府的昏聵無能也不可能長久的繼續統治下去。
下圖可輕易看明白甲午戰爭發生條件,以及清政府失敗的結果!
一方面北洋水師缺乏訓練,武器彈藥。一方面許多將領貪生怕死,怯戰,臨陣退縮,不能眾志重成。第三方面戰略戰術錯誤,指揮無力,這一點,本來說是指揮正確,而是信號兵打錯旗語。甲午戰爭這一失敗確實讓國人和西方列強更能看清清朝的真正實力,他已經是已經風雨飄搖,被新興小國日本都能打成這樣,列強們更不把清王朝放眼裡。
這裡可以聯想到日俄戰爭,日本把沙皇俄國都打敗了,對沙俄後期的十月革命也是有一定鋪路作用。說到頭說到尾,甲午戰爭的失敗只是必然的結果,即便贏了也不可能改變晚清的覆滅的道路!
而後來訓練的北洋新軍,更是成為國民革命的主要力量,著實可笑,看過建國大業的都知道,蔣介石最後說了一句:國民黨敗在自己手裡咯。古往今來,哪一個不是,落後,不強大就要捱打!強國,強民,強軍,一個強大的國家是會有凝聚力,不會害怕再被任何國家欺負!
軍武奇兵
別人來你家裡把你打了,把你的家人殺了,把你的東西搶了,搞得你家破人亡,最後自己發憤圖強變強大了,就說是那個強盜的功勞,難道你還要去謝謝這個強盜嗎?真的不知道為什麼現在有些人會有這樣的觀念,我也是很不能理解。
甲午戰敗可以說不管是對於大清,還是對於整個中華民族來說都是不可估量的損失。日本人在甲午戰爭之後為什麼那麼肆無忌憚的敢在中國的土地上燒殺搶掠,也許就是因為有題主這些思維的人導致的。
甲午海戰之後,日本的野心迅速膨脹,其實在甲午戰爭之前,日本是很怕大清的,這個時候日本明治維新才進行了三十多年,雖然說日本的發展很迅速,但是如果不是大清自己判斷錯誤的話,日本是根本打不贏的。但是大清的統治者在這之前已經被那些資本主義國家欺負了,幾十年了沒有一點鬥志了,所以對於日本也是不敢打。可以說中國這場戰爭是不戰自敗的。
日本人就是看到了中國的軟弱可欺,所以在後來就更加的肆無忌憚,甲午戰敗佔領了臺灣,在後來的八國聯軍侵華里面就有日本,後來的日俄戰爭在東部日本所到之處也是燒殺搶掠。一戰結束以後又把德國在山東的特權拿到,侵佔山東,膠濟鐵路。當時日本就像把東北佔領了,在西方國家的干預下日本才放棄的。到1915年的二十一條,後來的9·18時間,1935年的華北事變,到1937年全面侵華。日本的野心一步一步擴大,都是因為一次甲午的戰敗,導致日本在整個亞洲都無所畏懼了。
如果這一場戰役中國能夠取勝,可以很大程度的打擊日本的軍國主義的氣焰。不能說挽回中國的局勢,但是至少可以推遲日本對於中國的侵略。
看看我們的前輩們犧牲了多少才換來今日的和平,日本對於中國做了多少慘無人道的事,現在居然還有人說加快了中國的發展。這些人心裡到底是怎麼想的,還是別用有心。
小伍講歷史
答:很簡單,使國人警省,中華民族從此發奮圖強,走上振興偉大復興路!!
伯樂
這問題,其實是在探討人如何進步的能力,我把它作為教育問題來答可以嗎?
第一,從1840年的鴉片戰爭起的近代史,一個最簡單的特徵就是,我們所承受的苦難,其實都是其它人強加給我們的,我們被割讓的土地,我們的家園,當然還有人的委屈,
如果從歷史的角度可能會這樣問一下:人,為什麼沒強大起來?
其實答案非常的簡單:今天我們的發展用了不到40年時間,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揚眉吐氣,,
想起郭沫若先生寫過的一篇文章《甲午三百年祭》,更倍覺這揚眉吐氣的可貴,,
人的創造力被激發出來的時候,她就可以創造奇蹟,(個人觀點:教育點燃人內心深處創造力的智慧之光,,)
我們終於趕上了工業革命的歷史潮流,,
此刻,忽然想起了魯迅先生的一句話:''我以我血薦軒轅,'',,
圖片
記得一位哲人說過這樣一句話,''歷史的潮流浩浩蕩蕩,'',,說的就是人必須謙虛的看待與適應歷史發展的潮流,謙虛與適應了,可以攻玉,可以少走許多彎路,少付出許多原本不必付出的代價,可以成倍的提高效率,
可以發展的更快一點,以更快的速度強大起來,一血前恥,,
圖片
說到效率,想起企業家馮侖先生曾說過的一句話,說的是人怎樣判斷未來,他的原話是:''你永遠要看別人看不到的地方'',
這其中包括幾個方面,比如機會,風險,許多未知的變化趨勢等等,
而效率,也體現在人對事物的預判,用《孫子兵法》的話說,就是“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有困惑的時候,這裡推薦一位傑出人物所採用的方法,
兩條,一是有方向,有選擇性的大量讀書,20歲,許多人還在迷茫玩遊戲消遣的年齡,他通讀了24史,精讀的證明就是留下了大量的批註,
第二就是調查,他留下的著作裡有一本書叫做《尋烏調查》,五章39節,8萬字,人要有耐心把它讀完,都要整整一個晚上,
書中詳細記錄了一個縣裡的風土人情社會風貌,比如油鹽醬醋茶,是一個什麼樣的分佈,詳細的價格,品類,詳細到店鋪在哪裡,仔細到令人歎服,
有這樣的治學精神,做起事情來,能不運籌帷幄,“胸中自有百萬兵”嗎?
圖片
好吧,篇幅關係,咱先聊到這好嗎?
親喜歡這文字,就點個關注讚唄,
鏈接看更多有價值的,有趣話題
轉發,意趣分享,點右下角唄,
謝謝觀賞!
,
,
一縷晨光劉讓飛
我不知是何人究竟在頭腦裡出現瞭如此的想法,雖然有失敗是成功之母的說法,但那指的是從失敗之中尋找為什麼失敗的原因,以免在下次再犯如此低級的錯誤!
至於有人居然說什麼甲午戰爭的失敗反而救了清朝,簡直是一派胡言,阿q精神已經讓國人笑夠了,現在居然還有比阿q還阿q的人。
我不知大家究竟是怎樣想的,誰如果是真的這樣想的話,那麼我在此舉一例說明看你滿意否?
電視劇《血色浪漫》大家都應該看過!
部隊特種兵寧偉退役後開了一家公司,但由於缺乏註冊的資金,於是找到好友鍾躍民借了五十萬元錢用以驗資!
在驗完資送還鍾躍民的路上遇到了多年不見的同學錘子!
出於對同學的信任感,他把五十多萬元借給了錘子用以炒外股。
誰知錘子一去便杳無音信,明擺著的就是一場騙局!
上當受騙的寧偉自然是恨的咬牙切齒,但行騙者錘子是怎樣想的呢?
他居然會認為自己不但沒有坑害寧偉,而且還認為自己幫了寧偉。
以此讓寧偉懂的社會是險惡的,是不能對人輕易相信的!
他甚至認為寧偉不但不應該恨他,而且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還得感謝他!
想法夠奇特吧?
如果換了你是寧偉,你會怎麼想?
如果寧偉真的那樣想的話,錘子後來也不會變成殘廢去坐輪椅了。
如果把那些有人說甲午戰爭的失敗反而救了清朝的人做做關天培怎樣?
讓他血染炮臺,來一個盤腸大戰如何?
他肯定不幹!
讓他噹噹鄧世昌如何?讓他當丁汝昌如何?
我想沒有人會願意去當寧偉,沒有人會願意去當關天培、鄧世昌、和丁汝昌!
誰都會因為自己的錢被騙而憤怒,沒有人會因為自己因為得了社會經驗而感謝錘子!
李鴻章雖說是賣國賊,但他一定會因甲午戰爭的失敗而痛心疾首。
其實痛心疾首的還有慈禧。
他們絕對不會因為甲午戰爭的失敗成為了挽救了清朝而感謝日本。
請那些喊甲午戰爭失敗反而救了清朝的人站出來,說說一下你的理由?
東方中華不敗
甲午戰爭的失敗不僅救不了清朝,反而標誌著清朝洋務運動的徹底失敗,標誌著自洋務運動以來清朝自強的目標徹底破產。而且隨著甲午戰爭的失敗,內憂外患也接踵而來。
第二次鴉片戰爭失敗之後,在兩宮太后的支持下,清政府開啟了求強求富的洋務運動。清政府大力引進西方文明的成果,並大力培養本國洋務人才。一時間,近代工業企業、電報、輪船、西式槍炮等西方工業文明的成果在中華大地上如雨後春筍一般,而且那時候西方對中國毫無科學技術上的封鎖,中國可以很方便的接觸到西方工業文明的紅利。
而且,洋務運動這幾十年間,中國確實是一番欣欣向榮的景象,因為引進西方工業文明的紅利後,中國在國防、經濟、民生等方面總體向好,再加上中法戰爭中國沒讓法國佔到便宜,左宗棠驅逐了侵佔新疆的阿古柏,並從收復了被俄國霸佔的伊犁,確實給當時人一種中國開始富強的感觀,羅胖曾經說過,洋務運動開始一直到甲午戰爭爆發前,當時人對中國的看法那就是大國崛起。不可否認,洋務運動確實給這個垂垂老矣的中華帝國注入了一股新鮮的血液,但是我們需要明白,洋務運動仍然有很大的侷限性,那就是洋務運動本質上就是中體西用。
何為中體西用?簡單來說,就是單純的引進西方工業文明的成果,而不是從思想上、制度上對這個垂垂老矣的老大帝國進行改造。其實想想也很正常,畢竟洋務運動是按照統治者的意志推行的,興辦洋務的過程中阻力重重,守舊勢力的力量依然非常大,而且當時的守舊力量因戰敗而異常仇視外國人以及外國人,守舊力量的中堅人物剛毅甚至放言:夷人無種矣,天下自是當太平。因為在剛毅看來,傳統中國的一切都是完美無缺的,而中國的禍亂都是養人帶來的。如果剛毅他祖宗泉下有知肯定的哭死過去,要知道,滿洲人還沒入關的時候就主動接受了儒家文化,結果到剛毅這連變通都不會了,這也是滿洲人的悲哀。其實不光是守舊勢力,即便是開明的洋務派官員、知識分子也不願意放棄儒家文化,畢竟自漢武帝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中國人早就被儒家的醬缸給泡成爛菜葉了,要中國人放棄儒家引入西方的思想、制度,談何容易?再者,清朝的統治者對新事物一直有著濃厚的興趣,因而也養成了清朝統治者重器輕道的毛病。比如從清初開始,皇太極以及滿洲軍事貴族瞭解了紅衣大炮的威力以後,但凡有大規模戰事,清軍就追求絕對的火力;清朝入關後瞭解了西洋火器的威力後,就大量購買、仿製西洋火器。所以,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朝接觸了西方工業文明的成果,就開啟了洋務運動。所以清朝兩百多年,現在雙十一的節奏很常見,就是買買買,什麼先進買什麼,哪怕再貴也不在乎,還引進了不少生產技術,雖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仍然無法掩蓋中體西用帶來的侷限性。
其實這也是可以理解的,明末清初西方算學傳入中國,遭到了以明朝遺民為代表的知識分子的抵制。由於他們在文壇的影響力,當時的數學家諸如梅文鼎、明安圖等人不得已推出西學中源論,來減輕算學發展的阻力。不過也趕上了康熙執政,康熙比較開明,以君主的意志推廣了西方算學,並促進了本土數學、天文學的復興。所以,洋務派官員以
中體西用的旗號來推廣洋務,也是可以理解的。所以,甲午戰爭中國的失敗,也不是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不過,清朝雖然在戰後和日本緩和了關係,但是依然不忘戰敗之恥。慈禧就在戰敗後對臣僚表示,此仇何能一日忘記,但總須慢慢自強起來,斷不是殺一人燒一屋就算報了仇的。
說起來,老佛爺的檔次,真是比今天的鍵盤俠高不少。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中國的近代史,既是外敵入侵的屈辱史,又是向外學習的進步史。期間有三個標誌性的事件:鴉片戰爭,從器物層開始向西方學習;甲午戰爭,從制度層開始向西方學習;新文化運動,從文化層開始向西方學習。鴉片戰爭的失敗,驚醒了“天朝大國”的迷夢,官僚及士大夫們開始認識到,雖然我們有最先進的綱常倫理及皇權制度,但在“船堅炮利”方面,西方“蠻夷”們也有值得學習之處。於是,開始了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為宗旨的洋務運動,既引進了軍事裝備及生產線,又引進了民用工業和技術。比如在軍事裝備上,建成了世界第七、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使清廷上下重新提振了雄霸東亞的自信心。但是,甲午戰爭又“出人意料”地慘敗於世代稱臣納貢的小日本,把舉國上下的自尊自豪摔得稀碎。人們痛定思痛,又進一步認識到,僅有器物層的先進還不夠,關鍵還得有制度體制的支撐,只有二者結合國家才能真正強大。於是,戊戌變法出現了,君主立憲興起了,辛亥革命發生了,
民主共和建立了,中國結束了延續幾千年的封建帝制,開始跨入現代國家門檻。從這個意義上講,甲午戰爭確實是“敗的有理,敗的有利”。當然,文化還是最終的力,還需要文化層面的徹底改變。
氣吞萬里如猴
甲午戰爭雖然失敗了,喚醒了中國,很多有志之士,熱血青年起來革命,中國同盟會誕生了,加速了清政權的滅亡,和平解決,沒有造成雙方的更多傷亡,保全愛新覚羅家族性命(沒有象歷史上改朝換代殺進皇宮雞犬不留,受牽連的都殺)給予優待。
甲午戰爭日本人勝了,加速了日本侵略中國的野心,從教育入手,培養武士道,發展工業特別是武器工業,幾十年後爆發了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戰爭,把中國推向了災難。
落後捱打,以史為鏡,強國強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