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年代,有文化的人一定是读过很多书的人吗?

这个年代,有文化的人一定是读过很多书的人吗?

相信很多人从小到大,都被身边的大人们有意无意灌输这样的一种观念:你要多读书,这样才能当一个很有文化的人。

这句话乍一听挺有道理,毕竟有句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本是我们获取知识、锻炼思考能力的最常见的方式。

但是长大后,我再回顾这句话,开始感受到它的局限了。其实当一个文化人,不一定要博览群书。

有的人习惯精读一本书,最大限度地从中汲取自己想要的东西。这类人,可以称之为文化人。

有的人对艺术有超高的敏锐力和洞察力。这类人,可以称之为文化人。

还有的人,喜欢从身边的生活中感悟人生,道理可大可小。这类人,也可以称之为文化人。

这个年代,有文化的人一定是读过很多书的人吗?

1

记得前不久,《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的导演陈晓卿上《奇葩大会》第二季,给我们讲述了“舌尖”背后的故事,给我们分享了他的故乡情怀。

最后陈晓卿导演说了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有文化的人,不一定是读很多书的人。能够从食物中感受人生,这也算得上是有文化的人了。

2

其实读了很多书,也不一定人人都能成为文化人。有很高的文学造诣,也不见得能成为文化人。

能证明前句的,是范仲淹与秦桧的例子。

范仲淹忧国忧民,为了国家前途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才能和品行历来成为典范。

这个年代,有文化的人一定是读过很多书的人吗?

然而秦桧,一提到他人们最会想到他对于岳飞的迫害。但是有多少人知道,他其实有很高的艺术修养呢?

换到近现代社会,也确是如此。

最典型的便是郭沫若了。中小学的时候,我们语文课上学过一些他的文学作品。但是事实上,其因为立场不坚定,喜欢左右摇摆,而被很多人批评是“墙头草”,“马屁精”。

总而言之,书读的多少,决定了你的知识储备量,不决定你的德,也不决定你的才。但是自古以来评价一个文人的最基本要求,就是德才兼备。不仅要有才,更要有德。

3

那究竟什么是有德,什么是有才呢?

有德,在古代,在个人层面是,有民族气节,有骨气;在国家层面则是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

在当今社会,应当是有自己的原则,不为了自己个人的利益而损害他人利益。

才,则是古今中外一致认可的,会感悟,思想深刻。

这个年代,有文化的人一定是读过很多书的人吗?

但事实上,文化人这个词从另一种角度来看,也能算是一个标签了,似乎文化人都是一个样。但事实上,随着文明发展,人的不同特质被逐渐重视和发掘出来。“文化人”这个词,更应该是对于所有不断进步的人的称呼。

当文化人们摆脱他们在人们心里一贯的戴着眼镜,斯斯文文的样子时,人类的文明就跨进一大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