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一首诗而闻名千年的名楼,消失百年后再次回归,竟然挪动千米


中国的古建筑,因文人墨客的传世名篇而闻名于世的不在少数。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滕王阁;还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岳阳楼;以及“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鹳雀楼。而作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黄鹤楼更是如此,一首“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的千古名篇,让黄鹤楼闻名千载,自古就有“天下江山第一楼”之誉。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吴国的黄武二年,古籍记载,其“城西临大江,江南角因矶为楼,名黄鹤楼。”距今已有1700多年。一千多年来,黄鹤楼屡次毁于战火或天灾,但屡毁屡建,有“国运昌则楼运盛”之说。最后一次因火灾毁于光绪十年。

这是沙俄摄影师鲍耶尔斯基1874年拍摄的黄鹤楼和武昌城的照片,也是黄鹤楼毁于火灾前的最后一张存世照片。从照片中可以看出,黄鹤楼临江而立,体量巨大,异常醒目,成为江上来往船只辨识武昌城的重要标志,但楼台位置却与今日黄鹤楼大相径庭。


从地图上可以看出,现在的黄鹤楼位于远离江边的蛇山之上,与历史上黄鹤楼的位置大约相距了一千米左右。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位置挪动千米的情况呢?

原来,1958年修建武汉长江大桥时,黄鹤楼原址突出部位置建桥条件最为理想,因此就从这里修建了新中国长江上的第一座公路铁路大桥,实现了“一桥飞南北,天堑变通途”的愿望。而这时黄鹤楼因火灾已消失了七十多年,“此地空无黄鹤楼”,只留下载誉千年的名字和回忆。

直到改革开放后的1981年,黄鹤楼重建破土动工。但因为1958年的长江大桥占用了黄鹤楼原址,因此,重建的黄鹤楼位置就选在了距江边千米左右的蛇山之上。1984年,因毁于火灾而消失了整整一百年的黄鹤楼竣工重新回归,并成为了武汉市的标志和名片。


重建的黄鹤楼以清代黄鹤楼为蓝本,但高更大雄伟,楼高5层,全高51米,座落于海拔61米的蛇山之上,更显得巍峨壮观。

重建的黄鹤楼位于长江大桥引桥和京广铁路相交的狭长三角形高地上,虽不在原址,但新址高出江面约百米。抚楼远眺,只见长江奔涌,大桥上车流滚滚,还有“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尽收眼底。大江两岸历历在目,近水远城一览无余,真可谓是“极目楚天舒”啊!

从黄鹤楼上俯瞰,一座荆楚风格的钟台立于楼东古郢州城桓遗址之上,这是进入新世纪时所建的“千年吉祥钟”。

这“千年吉祥钟”,是铜合金钟,重20吨,高约5米,据说是明永乐大钟以后我国铸造的最大铜钟。

黄鹤楼西侧的广场上,寓意黄鹤楼和龟山蛇山的鹤、龟、蛇的青铜雕像,在缥缈的白雾中仙然欲飞。

透过宛如鹤翼的飞檐翘角望去,千年吉祥钟和远处的白云阁,与高大的黄鹤楼相映成趣。

楼阁内巨大的壁画,述说着黄鹤楼来历的美好传说。

黄鹤楼周边的牌坊、亭阁和宝塔,将主楼衬托的更加雄伟壮丽。

山门处的石狮子,萌萌的十分可爱。



站在高耸雄伟的黄鹤楼下,我思绪万千。这座当年因诗而闻名千年的古楼,因天灾消失,百年后随着我们国力的强盛,再次盛装回归。虽然楼址挪动了千米,但位置更高,视界更宽,更为壮观。都说“国运昌则楼运盛”,如此盛景,难道是预示又一个千年盛世的开始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