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大决战时,李秀成二十五万大军为何解救不了天京?

石玉磊


有网友问:太平天国大决战时,李秀成二十五万大军为何解救不了天京? 包围天京的湘军只有3万人,而且还有三分之一是新兵。由于当时,在江南地区爆发了大瘟疫,导致大批人口死亡。

就是围城的湘军也是“军中疾病孔长,摧折我精锐几有三成,存者不过七成,又将有四五成久病不痊者,其幸而执千戈以御贼者仅二三成”。真正还能作战的湘军已经只有1万多人 。

那么李秀成的25万大军为什么就是无法突破呢?首先是湘军营垒,“处处皆系两层,前层拒城贼,后层防援贼”。 壕深垒坚,叠叠层层。另外就是曾国荃部队有很多洋枪洋炮。曾国藩曾经写信给曾国荃说过:洋枪机括,弟营既善于收拾,又勤于擦洗,余当令筱泉于粤厘项下购买。

其实如果野战不行的话,湘军这种结硬寨,打呆仗的战术非常好破,宋金战争中金军就非常成功。宋军同样以坚阵闻名,金军就在宋军行军时把他们围在野外,行军携带的那点给养,几天就没了,水甚至更少,等他们弹尽粮绝,轻易就能攻灭。淮海战役,KMT三大军团中的两个是被这么灭掉的。

但是问题在于太平军无法封堵住湘军的后勤,太平军陈坤书的部队一直都无法截断湘军的水路运输。湘军水师彭玉麟一直从水路为在天京城外的湘军运输武器弹药和粮食,充足保障了曾国荃的战斗力。

太平军与湘军雨花台大战46天,可以说是中国近代武器最先进的战斗之一。双方都投入了大量洋枪洋炮。在战场上上万洋枪对射,在江面上,湘军战船上的西洋大炮也一直在支援堡垒当中的湘军。最后战斗就变成了,要塞攻防战,最后是后勤不足的太平军首先支持不住了。


深度军事


1862年到1864年间,太平天国和清军之间爆发了最后一场大战“天京保卫战”。其中李秀成领兵20余万回援天京,清军十余万,但最终李秀成竟然全军覆没连自己都被俘了,天京也被攻陷,不得不让人唏嘘。只能说当时的太平军确实是穷途末路,比不了当年了。

1、1856年的天京事变可以说是太平天国的转折点,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先后被杀,翼王石达开领军出走,太平天国领导层分裂。该次事件对于太平军物质、兵力上的损失并不大,但是在精神和思想层面造成了整个太平天国的混乱,底层士兵根本不知道为什么作战了,战斗意志大减。

同时天王洪秀全对于部下的猜疑大大增强,虽然也重用了陈玉成、李秀成等新秀,但是也任用大量无能的亲戚洪仁发、洪仁达等把持朝政。在“天京保卫战”过程中陈玉成、李秀成在前线拼死奋战,这帮人还不忘了胡乱指挥、拖后腿。

2、太平天国起义初期,洪秀全等领导制定了一套严格的官制、礼制、军制、经济制度,给参与起义的群众描绘出了美好的前景。但是当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领导层迅速堕落腐化,所谓财产公有的圣库制度成了剥削民财、搜刮民脂民膏的手段。太平天国上层穷奢极欲,下层却生活没着落,曾经的热血、理想褪去后,底层这些人也就都不相信洪秀全的忽悠了。

到了“天京保卫战”的时候,看似太平军的兵力超过清军,但是兵无战心、将无斗志,诸将各有私心、各行其是,这仗还怎么打。

3、洪秀全晚年昏聩,沉迷于自己创造的拜上帝教不可自拔。面对天京被围、坐困孤城的局面,洪秀全多次拒绝李秀成“放弃天京,转战中原”的正确建议,居然寄希望于上帝降奇迹赐福于太平天国、派天兵下凡战胜清军这种荒唐念头。最终粮草匮乏,大量太平军被活活饿死,非战斗减员严重。天京陷落与其说是湘军强攻下来的,不如说是太平军饿的实在是打不动了。

1864年6月1日天王洪秀全病逝,李秀成执掌一切权力,但是太平天国的局势已经是难以挽回了。6月19日李秀成带着幼天王洪天贵福意图突围,最终兵败被俘,于8月7日被曾国藩杀害。


当狗容易做人难


原因很简单,政争和内斗。

自1862年9月率主力离开苏州驰援“天京”以来,李秀成始终处于顾此失彼的两难抉择之中。在李秀成看来,此时“天京”周边的局势并未到万分危急的境地。毕竟清军各路大军之中,江宁将军都兴阿所部此刻仍在围攻长江中的九洑洲要塞。依照太平天国中“洋兄弟”——英国人呤唎的说法,太平军通过上海的西方军火商购置了1门英国海军32磅炮,1门18磅炮和一门法国产的巨型大炮安置在九洑洲要塞之中。因此都兴阿虽然调集了大批战舰,展开水陆围攻,但始终无法拔除这颗钉在长江之中的“不沉的炮台”。从皖南进军的鲍超所部虽然于1862年7月击败太平军杨辅清所部,攻占重镇宁国,但巨大的战场减员和正悄然兴起的疫情,却令鲍超所部一时无力向“天京”外围进击。因此整个1862年的夏季,“天京”城下的清军依旧只有曾国荃一支孤军据守在雨花台上。

对于已经兵临城下的对手,洪秀全自然力主全力猛攻。但李秀成却认为,“曾帅之军由上而下,利在水军,我劳其逸,水道难争,(其)军常胜,其势甚雄,不欲与战”。因此他只是“将省府(苏州)财物米粮火药炮火俱解回京”,提出“待廿四个月之后,再与其战,解京围”。

李秀成逐步加强“天京”防御力量的计划从战略层面上考虑或许并没有太大的问题,但一口气将决战的日期推迟到两年之后,却是洪秀全无论如何不肯答应的。因此其严厉地训斥李秀成说:“三诏追救京城,何不启队发行?尔意欲何为?尔身受重任,而知朕法否?若不遵诏,国法难容!”正是在这样催促之下,李秀成最终于9月率主力离开苏州赶赴“天京”,布署了曾国荃所部的全线围攻,史称“雨花台之役”。

太平军对雨花台一线湘军营垒展开的猛攻,投入14个王侯所属号称60万的大军,前后持续46天。但其实际战果却只能用“少的可怜”来形容,尽管事后曾国荃曾感叹说:“贼(太平军)之火器精利于我者百倍之多,又无日不以开花大炮子打垒内,洋枪队多至二万杆,所以此次殒我精锐不少,伤我士卒不少,最堪悯恻”。但湘军方面虽然付出了数千人的伤亡,曾国荃本人也流弹击伤了面部,可雨花台一线的防线却始终岿然不动。反倒是太平军进逼对手的营垒频频为湘军反击攻破,伤亡惨重。之所以造成这样的局面,固然是因为人称“曾铁桶”的曾国荃“营濠深垒”擅长防御,但太平军方面各路王侯互不统属、缺乏完整的指挥系统,更是导致“雨花台之役”功亏一篑的重要原因。李秀成虽然在其自述宣称“亦因八月而来,各未带冬衣,九十月正逢天冷,兵又无粮,未能成事者此也”,但事实却始终以其后方根据地——苏福省的战局变化为重。就在两军在雨花台下激烈攻防的同时,李秀成已悄然抽调所部精锐回援苏州了。

而李秀成之所以选择将手中最后的基干部队调往苏州,其目的无非是逼迫洪秀全放弃“天京”或将自己外放。在其自述中,李秀成更颇为自得的描述其进入“天京”,向洪秀全”摊牌”的过程:

李秀成首先提出“京城不能保守,会帅兵困甚严,濠深垒固,内无粮草,外救不来,让城别走”,随后更进一步威胁道:“若不依臣所奏,灭绝定也!”李秀成所谓的“让城别走”,无非是希望洪秀全能跟随其前往苏州。如此一来,一度被洪秀全削减兵权的李秀成,无疑将在太平天国内部形成“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但洪秀全对其并不买账,直言不讳的回答:“朕铁桶江山,尔不扶,有人扶”。转手将“天京”的政务交给了自己的二哥洪仁达和“幼西王”萧有和执掌。李秀成逼宫失败,一度惊慌失措,竟然做出了“在殿前求天王将一刀杀我,免日后受刑”的冲动举措。此后,虽然洪秀全赠赐龙袍,试图缓和君臣关系。但李秀成却仍决心尽快离开“天京”这个火山口。在交纳了所谓“助饷银”10万两的情况下,李秀成终于在1863年9月匆匆赶往苏州。


冷兵器研究所


天京保卫战是湘军与太平军的决战,此战决定了双方的生死存亡。

战役从1862年5月30日开始至1864年7月19日天京陷落结束,整个天京保卫战历时两年零五十天。

为了胜利,双方都投入了最大兵力决死一战。


湘军指挥曾国荃倾率湘军精锐水陆并进,大举围攻天京。太平天国岌岌可危之际,洪秀全急令李秀成返回天京救驾。

李秀成联合诸王统领二十五万大军浩浩荡荡,分三路解救天京。然而,天京最终还是陷落了,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那么,李秀成为何解救不了天京呢?是兵力不足的原因吗?肯定不是。

从1862年3月开始,曾国荃率领湘军从安庆出发,一路攻下无为、巢县、含山。在含山曾国荃与彭玉麟率领的水师合兵,攻占芜湖。到了5月28日,湘军抢占秣陵关、后又攻占大胜关和三叉河,太平军的粮道被彻底截断。

30日,彭玉麟水师攻占天京护城河,深入天京城下。曾国荃率领的陆军也占领了雨花台,天京被湘军彻底包围,天京保卫战开始。


那么,湘军水陆二师总兵力有多少呢?

《湘军志》说:“国荃以三万人居围中。”《湘军记》也称:“国荃兵不满三万,贼围之数匝。彭玉麟、杨岳斌水师,皆阻隔不相闻”。

事实是,湘军为夸大战功,不仅抹去了水军的贡献,还大大缩水了自己的总兵力。

曾国荃所率三万人围天京是不错,但曾国藩曾四次调军援助曾国荃,援兵兵力为一万人左右,加上水军一万五千人。再加上后来淮军有一部来援,数量也当在万人左右,总兵力当为六、七万人。

李秀成亲率六王统辖二十五万大军解救天京,兵力是湘军的4倍。围困天京时,洪秀全曾令两万太平军主动出击,可见天京城内还有数万太平军。

天京城危如累卵,李秀成二十五万大军是太平天国最后的救命稻草。可是令人想不到的是,李秀成的大军抵达天京城下时,竟然只剩下了一万五千人,二十多万大军被消灭殆尽。


李秀成的二十多万大军为何如此不堪一击,为何就解救不了天京呢?

一是“进北攻南”战略上的失误:李秀成解救天京的战略不是亲率二十万大军亲临天京城下,而是进攻上游的湘军重地安庆。此时安庆由曾国藩坐镇,曾国荃在天京前线负责指挥战斗。

1863年6月27日,李秀成大军连下巢县、无为州、庐江、舒城进到六安州。曾国藩大惊,火速调兵急忙堵截李秀成。

李秀成三路大军猛攻六安州,不料遭到湘军的大举围攻,战斗进行得异常惨烈。三路大军在寿州血战时,草包洪秀全瞎指挥,任命侄子洪春元守雨花台。麻痹大意的洪春元只身逃跑,号称天险的雨花台被湘军偷袭,湘军仅仅死了一个人就攻占了雨花台。雨花台失守,洪秀全惊慌失措,连下三道诏书让李秀成回守天京。

李秀成不敢违抗,只得改变战略,一路直奔天京。这一来更加被动,李秀成三路大军腹背受敌,水陆受制,在湘军的重重包围中杀出一条血路。

李秀成的“进北攻南”战役,大批军队在安徽的长江以北,匆匆忙忙地绕了个大圈子,沿途被杀死、饿死、溺死者各以万数计,把太平军拖垮了。据李秀成自己说:“此举前后失去战士十数万人。”(《曾文正公奏稿》卷十七,9—12页)渡江回到天京的,“总数不及一万五千人”。(《曾文正公奏稿》卷十七,17页)

李秀成的战略决策失误,让太平天国最后一股有生力量被歼灭,太平天国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就这样毁了。

二是前来救援的诸王其心不一军心涣散,李秀成知道现在的湘军已经是今非昔比,现在的太平军已经不能和当年的相提并论了。曾国藩治军追求兵精而简,不在人数多寡,而注重兵员质量。湘军七万人的战斗力不容小觑,又天京被围,洪秀全困在城中,投鼠忌器。加之,解救天京的诸王都不是全心全意,侍王李世贤的六万人马还未到天京城下,就离开队伍往福建而去另立基地。这一行为减弱了太平军实力不说,更动摇了军心。

李秀成一路浴血杀来,一路不断有太平军将领退出。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仍然坚持率领手下仅剩的人马解救天京,直到最后天京陷落。


三是太平军粮草不济,非战斗减员情况非常多。太平军真正死于战斗的,其实也就四五万人,大部分太平军的死伤主要是没有补给。天京被围困后,洪秀全令城内的太平军突围出去筹集粮草,湘军借此截击太平军,太平军死在筹粮上的人数远多于战斗中死去的人数。天京被围困数月,城内数万太平军无粮食可吃、冬天无棉衣可穿、赤脚与湘军战斗。

太平军宁死不降,天京城内有杀人而食的情况出现。最后,太平军只得喝盐水度日,众多从广西出来的太平军精锐,最后连举枪的力气都没有,徒有十数万人马,又有何用?


由此可知,李秀成二十五万大军(加上城内的太平军五万人,总兵力在三十余万)解救不了天京,一是其战略上的失误损失了十多万有生力量,二是天国后期,诸王军心已散,战力已经不如从前。三是太平军急兵突进,并无粮草接济与后援

,天京城内已形同死城。在如此条件下,即使是用兵如神的李秀成也难以力挽狂澜,最终不得不面对天京陷落、天国覆灭的最悲惨结局。


稗史候说


李秀成和太平天国其它享乐的天王将领不同,他比较注重民生,而且战功很多,二破江南江北大营,建立了苏福省,天浙省,中兴了太平天国,被洪秀全封了忠王,意为万古忠义。



但是太平天国虽然搞得轰轰烈烈,但是却没有一个系统的理论支持运行一个社会,也没有切实可行的办法去推行一些切实可行的理论,加上太平天国内部,多数将领和士兵都沉迷享乐,穷人乍富不知如何挥霍,内部腐败不堪,精力全在怎么弄人家的钱财和老婆,特别是在高层将领中,这是内忧,外患自然是虎视眈眈的清军,当时曾国荃率领湘军精锐围攻天京城,洪秀全命令李秀成驰援天京。



李秀成联合诸王,带着25万大军浩浩荡荡的分三路赶往天京,这里面并不全都是精兵良将,很多都是随军家属,而且里面还有很多为了扩充兵力,随意加入的老弱病残,但是号称就得人多点,兵力解决,但是诸王却并不想要继续效忠洪秀全,对洪秀全很失望,很多将领中途直接带领士兵离开,另谋出路,到了天京城后,只剩下了1万多人。



太平天国没有明确的政治制度,士兵看不到希望,就算打赢了仗也和自己无关,加上高层长期腐败,所以士气很低迷,另外就是粮草问题,人家湘军可以通过水路运输粮草,后勤供给充足,太平天国后勤不行,将领大规模作战能力普遍低下,好的话能打赢几次局部战争,洪秀全自知太平天国大势已去,早早的就服毒自杀,只剩下幼主洪福瑱,被李秀成带着突围出去,妄图日后东山再起,然而却因为化妆技术不过硬被认出来,成了阶下囚。

别说那25万大军跑了一大半,就算是精兵强将,在太平天国那样的制度之下,腐败,夺权,猜忌,暗斗……单靠李秀成一人根本无法挽回颓势,而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的实力大打折扣,李秀成也无力回天。


军事一点通


1862年5月,曾国藩命令曾国荃率领三万湘军水陆并进,28日抢占秣陵关、大胜关和三叉河,截断太平军粮道,之后又调来两万援军,共五万人围攻天京,30日即打到雨花台下。洪秀全恐慌不已,一日三诏命令进攻上海的李秀成率大军回援。

当时李秀成麾下有二十五万人,他分兵一部赶回天京加强防务,自己则留在苏州,打算进攻湘军重地安庆的曾国藩,逼迫曾国荃从天京撤军回援,一路打下巢县、无为、舒城后,在攻打六安时,天京雨花台失守,洪秀全再次严诏催逼李秀成亲自回援。

9月14日,李秀成由苏州出发,督率13王,领兵20万,回援天京。10月13日李秀成打到天京城下,与湘军大战,反复冲杀,一个多月都没能打败曾国荃,解围失败。到了年底,李秀成只有率部进入天京城内。

1863年2月底,李秀成为了收集粮草,再次率部渡江北上安徽,结果还是在走到六安时,天京聚宝门差点被攻陷,洪秀全再一次将他召回。11月曾国荃攻占孝陵卫,以及天京城外围所有城镇要点,李秀成建议洪秀全“让城别走”,遭到拒绝。

1864年6月1日,天王洪秀全病逝(一说自杀),终年50岁,幼天王洪天贵福即位,李秀成成为太平军的实际领导者。7月19日李秀成携带洪天贵福突围失败,三天后被俘,在写完供词后,8月7日被曾国藩杀害, 年仅40岁。至此,天京保卫战失败,横扫了大半个中国、震惊世界十三年的太平天国彻底覆灭。

想当年,1851年金田起义之初,太平军几乎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一两万人就能杀得一二十万的清军丢盔弃甲,甚至逼得曾国藩差点战败投湖自尽,为什么仅仅十多年后,二十五万的李秀成就打不过只有五万人的曾国藩了呢?

最主要的原因是到了1862年,太平军中广西老兵几乎伤亡殆尽,所谓的25万大军绝大部分都是收编的江浙农民和投降清兵,战斗力跟当初完全不是一个档次。

其次是天平天国内部经过天京之变、翼王石达开出走等变故后,诸王对洪秀全已经极为失望,很多人对救援天京并不那么上心,如在解围天京时,侍王李世贤没打几天,就直接率领自己的六万人去福建了,还有其他一些将领也走了,以至于李秀成的二十五万大军,除了战死在安徽的几万人外,真正从头到尾参加天京保卫战的只有“总数不及一万五千人”(《曾文正公奏稿》卷十七)。

最后就是洪秀全的原因,一将无能,累死三军的典型就是洪秀全这种人,守城守不住,屡次命令李秀成回援,按照李秀成的计划,如能攻克安庆,天京之围不战自解,还能顺便回军击败曾国荃,结果在洪秀全的命令下,李秀成几次战略进攻进行到一半,不得不更改计划回援,之前战死的几万太平军都算是白死了。

整个太平天国的十三年间,最开始的时候,洪秀全作用很大,但他本人实际上文不成武不就,在天京的皇宫里当个吉祥物还好,一旦掌权,其实就埋下了太平天国覆灭的祸根。


渔樵侃史


太平天国寄希望建立一个人间天国,却酿成了人间厮杀。幻想成为清平世界,却造就黑暗与暴力。希望根植吏治腐败,最终被洪秀全等人的骄奢淫逸所破灭。

李秀成是天京事变之后最优秀的将领之一,却屡遭猜忌,难以施展才华。一句话,李秀成二十五万大军被太平天国腐败的制度给消耗殆尽了。

太平军后期的战略出现了严重失误,自1861年安庆失守后,太平军的侧翼完全暴露在湘军面前,湘军水路并进,大举向天京进发。从1862年5月曾国荃进犯雨花台到1864年天京失守为止,太平军整整坚守两年多,可见是多么顽强不屈,无奈由于消极防御,死守孤城,最终亡国。

在这场单纯的防御战中,如果洪秀全不犯战略错误,或许还能柳暗花明,争取时间等援军到来。

因为天京虽已被围,只要苏福地区确保不失,就可有回旋的余地,有后方可以依托。但是一个战略错误,致使该地区过早丧失,天京彻底成为孤城。湘军兵临城下,洪秀全惊慌失措,不顾一切的要求忠王李秀成回援,一日三诏,措辞严厉,李秀成无奈,率十三王,分三路救援天京,这就牵制了东面防线的防御力量,最终,东部郡县一个个失守,天京被彻底孤立。

此时,洪秀全又制定了一个围魏救赵的计划,进北攻南,就是从长江上游进攻清军的后方,吸引下游的清军回援上游,南岸的清军增援北岸,这样就可以调动清军,解天京之围。计划看似可行。

但今非者比,等太平军攻到长江北岸的时候,已经被清军破坏的残破不堪,赤地千里,没有粮秣,无以生存。

清军采取坚壁清野措施,这次进北攻南计划,不但没有成功,反而使得太平军损失不少,又赶上发大水,几十万太平军在遭受饥饿、水淹之后,死伤众多,此时江北地区全部落入敌手。在这种形势下,李秀成等前线将领,知道束手待毙,天京终将不保,主张让城别走,实行战略退却,以退为进。

可是洪秀全养尊处优,年老多病,不想再过颠沛流离的生活,主张死守,太平军跳出清军包围圈的最后一丝希望也破灭了。

另外,从双方兵力对比上,一开始太平军加起来大约32万余人,湘军投入八万人,可是最后失陷时,太平军只剩下一万人。

其实留在天京者,除洪秀全、幼主及一帮文人外,主将只有李秀成一人而已,其他如洪仁玕等早已带出一班人马走出天京,实行逃跑主义。到了后期,太平军已经心志不齐,不敢言战了,长期的围困最终精疲力尽,大量有生力量被消耗,城破国亡,太平天国彻底玩完了。

历史传讯社,基于共享理念下的历史学人社区。我们团队立足于原创,书写历史,资鉴现实,努力建设为一个有情怀和质量的新传播媒体,欢迎大家点赞、评论与交流!

秦右史


历史回顾:“二李”战“一曾”

咸丰十一年八月,曾国荃攻克安庆。旋即回家募兵、过年,次年二月回到安徽,会同鲍超的霆军,在三个月内,克复长江南北各城,一直杀到南京城下的雨花台,时在同治元年五月,此即所谓占领阵地。但是,九洑洲未破,不能防南渡敌军,不能保证粮道畅通;苏州、嘉兴未破,不能防东来强敌。于是,闰八月十九日,李秀成自苏州率领大军来攻曾营,“号称六十万众”,“旗帜如林,层层排列”。

曾国荃军驻扎雨花台,人数不过两万,不二天工夫,就被李秀成围了个密不透风。 李秀成此次攻营,一以炮,一以洞。炮者,“西洋开花大炮”也,“自空中击下,呼声动地”;洞者,“开地道,用火药轰官军垒壁”也。防炮无妙法,每当炮弹呼啸而来,全体卧倒而已;幸亏开花炮弹自上而下,弹道弧度过大,则声势甚猛,杀伤力不猛。且曾军扎营严格按照湘军营规执行,墙高且厚,濠深且宽;太平军安放炮座,相距营盘便不能太近,则开花炮的射程和打击范围更受限制。濠沟一般有两三道,环绕营盘,深达五六米,敌军仓促之间挖地道、堆炸药进行突攻,也难致效。

故李秀成也要赞扬曾国荃的基本工夫做得扎实:“九帅节节严营,濠濠垒坚,木桥叠叠层层,亦是用兵之利”;按:“木桥”就是营规中所谓“花篱”,以粗木埋入地下,“旁筑坚土,以攀摇不动为主”。墙、濠以外,有五六层“花篱”,可以减缓敌军冲锋的速度。 不能突破花篱、濠沟,一味大炮远攻,不易奏效;挖地道也因距离过远,事倍功半。

九月初,秀成堂弟世贤从嘉兴赶来助战,于是,太平军改变战法,倚仗装备优势,近前枪战,逼营肉搏。这一下曾国荃就有点吃不消了。因为此时湘军个人装备中大多为鸟枪、抬枪等“土枪”,火力不猛,射程也短,而李秀成所部“专用洋枪,力可及远,皆‘牛芒鬼子’(即闲散洋人)广东、宁波商船购运者”。敌我对阵,敌枪能射中我,我不能射中敌人;将士用命,而无用武之地。无奈之下,只能收缩防线,躲在子墙后面进行抵抗。而太平军将湘军逼进营垒后,便可达到濠沟边上,“多用箱箧实土于中,排砌濠边,明防炮子于上,暗凿地道于下”。

九月十二日,太平军便挖通了一条地道,直抵营墙,我们看看地道战的威力: “十二日,瞥见西南一股悉并东路,潜伏雨花台后。曾国荃知地道之将轰塌,令各营谨以备之。不转瞬,而嘉字、吉后两营外一声霹雳,烟焰上冲,石块、土块飞入天半,营墙各崩塌十数丈”; 一旦守不住营外濠、篱,敌军就可以轻轻松松实行“定向爆破”。幸而曾国荃所部为百战精锐之师,爆破前妥为部署,爆破后勇猛敢战,拼死堵住缺口,敌军才没冲进营盘。

此后,太平军继续挖地道,湘军则总结教训:与其被动挨炸,“莫若审贼所向,掘地数仞,隧而迎焉”,就是以地道破地道之法。填满炸药的地道才可怕,没填炸药,则不可怕;于是,两边对挖,一待“内外洞穿”,湘军或“抽刃迭刺,聚而歼之”,或“熏以毒烟,灌以秽水”,或“伐木作薪,堵塞洞口”,总算抑制住了太平军的地道战。 以炮以洞,二李俱不能得逞,两军势必陷入僵持之局。

僵持,则饷粮弹药能否补充至为关键。曾贞幹负责江边粮道的防守,在水师接应下,顶住了太平军的猛攻,乃能源源不断从安庆、芜湖等地获得接济。而南京防军和城外李军被曾营阻隔,无法接济粮草;倘自苏州前来接应,则长江两岸镇江、扬州为清军占据,江面另有湘军水师,运船也无法通过。因此,太平军无法保障后勤补给。加之太平军八月中旬来此,未带冬衣,十月后气候转凉,饥寒交迫,无法“僵持”,遂于十月初五日撤兵。曾国荃坚守四十六天,终于勉强保住阵地,没有重蹈向荣、张国樑的覆辙。



临时客


在当时的大决战中,双方都进行了最后的大比拼。谁赢了谁就得到了天下的归属。但让人好奇的是,李秀成所带领的二十五万大军分三路来解救天京之围,然而天京最终还是陷落了。从人数看,李秀成的军队是暂据优势的,那又是什么原因导致最终还是失败了呢?

在笔者看来,他的失败无非就是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从军事上来看,李秀成从南方出发,赶到天京,属于疲兵,在加上粮草运输困难,造成军队的状态并非是巅峰状态。而曾国藩的军队却在以逸待劳,岂有不胜之理。

第二从军纪上看,李秀成的军队在后期可以说豪无军纪可言,每占领一座城市,便纵容士兵抢人民的东西,和强盗无异。在加上军队的几个首领,面和心不合,各有异心。打到天京的时候兵力以经不到一半。

第三点看来,李秀成当时的军队并没有二十五万,湘军可能是为了夸大敌人军队规模,而使自己利益最大化。根据历史来看,李秀成的军队可能只有十万左右。

跟据以上三点原因,李秀成的失败是注定的。


小枝杂谈


太平天国大决战既天京保卫战发生于1862年5至1864年7月,此战役几乎可以说决定了太平天国的生死存亡,如果失败,十几年的起义成果将化为泡影。不过最终的结局是天京陷落,天平天国失败。

兵力对比 湘军:7万余 太平军25万

至于为什么保不住天京?具体来分析一下。5月30日左右彭玉麟率领的湘军水师和曾国荃率领的陆军紧逼南京城下,而且曾国藩不断派兵支援,当时天京城中只有2万多太平军,洪秀全急令远在攻打上海李秀成回援,包括其弟弟洪仁玕也从皖南回师天京。当时李秀成这哥们退回苏州,只派了一部分兵力救援天京,直至7月天京雨花台失守,洪秀全催逼李秀成火速来救,李秀城才在苏州东坝集合20万人,由13哥王爷率领,救援天京,2年的拉锯战由此展开。




一开始,双方围绕天京外围展开激烈争夺,李秀成和李世贤率领太平军进攻战略要地雨花台,经过一个多月的反复争夺,雨花台牢牢占在湘军手里,李秀成只好率军进入天京城中,着代表着天京解围的失败。

解围失败之后,洪秀全这老小子不开心啊,把李秀成革爵,责令其率军渡江攻打湖北地区,企图把围攻天京的湘军主力调走,被曾国藩识破。太平军在渡江过程中冻死,淹死了2万余人,攻占了和州,巢县等地。

之后折返攻打安徽,打支皖北地区市正直4月青黄不接,军粮供应不足,加上清军四处派兵堵截,损失不少。李秀成与5月折返寿州,准备东返。当时正好湘军不断增兵,又攻占了聚宝门,洪秀全急忙命李回援。6月,李秀成率军于九扶洲南渡回天京,在渡江过程中,湘军对天平军炮击,淹死、打死、加之之前因粮食不足饿死的不计其数,抛尸数里,回到南京城时只剩区区15000人有余。

到1863年11越,曾国荃率军攻占天京孝陵卫,除却太平门和神策门,天京外围全部被占领,而此时远在上海苏州地区的天平军也被左宗棠等人打败,几无外援。李秀城劝洪秀全弃城,另寻他处,东山再起,

天王这厮说:“朕的铁桶江山,自有天兵来助,尔等不愿助,gun犊子吧”,李秀成么法子,碰到这种货只能死扛,直到连太平门和神策门被占领,天京全线被围。

1864年6月,在天京即将被攻陷的前夕洪秀全翘辫子了(这厮命好,不然被抓,免不了被千刀万剐),天京城内人心浮动,军心不稳。李秀成拥立洪天福贵继位,总览一切大权。7月,湘军做好攻城准备,
至19日湘军用炸药炸开太平军附近城墙,杀入天京城内,太平军于之展开肉搏,李秀成率三千人保护幼天王逃跑。至此,正个天京保卫战结束,基本上也就宣告了太平天国这个邪教组织的失败。


喜欢的可关注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