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没钱?其实藏了几万亿“私房钱”!

因为资本充足率下降,今年在A股上市的商业银行纷纷开启再融资,从资本市场上吸血。

9月5日晚贵阳银行发布公告,其非公开发行优先股的申请已获得中国证监会的核准,拟非公开发行优先股数量为5000万股,计划融资规模不超过50亿元。而就在8月底该行刚完成50亿元绿色金融债发行工作。

不光是贵阳银行,今年3月农业银行就发了史上最大再融资,1000亿的规模超过了今年上半年A股所有IPO的规模之和,后者才922亿元。虽然7月因为市场表现低迷降低影响等因素,证监会否决了南京银行140亿元的再融资计划。8月工商银行也跟着推出了1000亿的再融资计划,9月华夏银行也计划发300亿的定增。

早在今年3月份,各大A股上市银行公布的拟再融资规模高达4200亿元,理由是补充资本充足率。那么银行缺钱了吗?

数据显示2014–2017年以来,贵阳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分别从2014年的13.54%、10.81%、10.81%降至11.56%、9.54%、9.51%。从数据看似乎银行们真的有补血需求。

慢着,其实银行并没有账面上看起来那样缺钱!因为在之前的会计准则“掩护”下,26家上市银行藏起了几万亿的“私房钱”。

这笔私房钱藏在哪呢?以“成本加折旧”的形式躺在报表中,成为了一笔看得见却体现不到财报里的钱。这笔钱其实就是银行们的自有房产。

截至今年年中,上市银行的自有“涉房固定资产”(含房屋及建筑物、在建工程以及房屋装修)净值约为6227亿元。银行在自己的财务报表里玩了猫腻,将其按年份从原值的基础上进行累计折旧。累计折旧率大部分超过30%,个别上市银行的累计折旧率甚至超过50%。按照累计折旧率30%推算,这些资产的原值接近9000亿元。

9000亿元的原值显然不是这些涉房固定资产目前的全部价值。2016年,曾有上市公司靠卖两套学区房保壳——买房12年狂赚16倍。那么银行们的这批资产的现值应该价值多少呢?

据一些财经记者此前统计,上市银行购置固定资产增速最大的年份为2008年和2009年,这两年恰逢国际金融危机,国内房价出现过阶段性下降,所以置产的成本较低。那么这批原值9000亿的房产到现在,实际现价可以给予5-8倍的估值。也就是说应该价值4.5-7.2万亿元。相对于其在账面上估值的6000亿来说,少估了4-6万亿元。这就是银行们藏起来的私房钱,在账面上体现不出来,但却实际存在着。

如果大家对这笔私房钱的规模没有概念的话,2017年全部上市公司总盈利2.62万亿元,其中26家上市银行总盈利1.4万亿元。上市银行盈利占据了全A股一半以上,而上市银行们藏起来的这笔私房钱相当于其年度利润的三到四倍,更是其为了所谓的补充资本充足率所拟融资的十到十五倍!所以说这笔私房钱规模不小,如果真的如实反映在账上,银行们就没有理由继续再融资圈钱了。

此前就已经有一些投资界高手注意到了银行的私房钱。数年前史玉柱就曾经在其微博中表示,“各银行拥有大量黄金地段房产,数量大得吓人,都是按当年建造或购买的成本做账的,往往按10年、20年、30年前的成本入账,入账金额非常低。如果按国际惯例重新评估,以公允价值入账,银行资本金就会大幅增加,三年不用向股民伸手要钱”。此外也有私募界人士曾经“逼宫”5家上市银行,提出将银行房产按公允价值入账。

不过好在明年国家就将开始推动以公允价值入账的新会计核算标准,银行的这笔私房钱很快就要藏不住了。银行,真的缺钱吗?


银行没钱?其实藏了几万亿“私房钱”!

更多精彩,点击右上角关注A股枢密院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