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到堯舜禹中間空的那些年爲什麼沒記錄?

百仁大帝


因為黃帝到堯舜本來就是神話中的人物。拿著神話中的人物說事兒,還黃帝到堯舜禹中間空的那些年,到底是哪些年?考古證據呢?

在閱讀上古史的時候,一定不能簡單地把黃帝、炎帝、顓頊、帝嚳、堯、舜等人物處理成信史,然後排排順序,看看誰在先誰在後。

古史辨派提出的很著名的論題就是:古史層累形成。

他們發現,年代最早的盤古,形成最晚,到三國時期才有人傳揚;三皇在盤古之後,故事形成的年代卻比盤古早,主要流行在秦漢;而五帝就更晚了,卻流行得更早,戰國時期就有大量記載;到了《詩經》《尚書》《論語》這些書中,連五帝都沒記載,只有堯、舜的隻言片語。

這豈不是非常弔詭麼?為什麼年代早的反而形成晚,年代晚的卻形成早呢?

這是一筆糊塗賬。

按照楊寬先生《中國上古史導論》中的說法,中國上古神話體系,原始應該是有兩套,一套屬於東夷民族,其中的代表是商代,其主神是商人所謂的高祖夋;另一套則屬於西羌民族,其中的代表是周代,其主神是所謂的黃帝。

這兩套神話後來隨著歷史的進程,攪和在一塊兒傻傻分不清了。比如,楊寬先生論證了,高祖夋就是《山海經》中的帝俊,與帝嚳、帝舜也都是一音之轉,極有可能就是一個神;而在西羌民族的神話中,什麼高陽氏、陶唐氏,也是一音之轉,黃帝、顓頊、帝堯都是一個神的不同稱呼罷了。

帶著這樣的視角去審查,那麼還存在堯、舜、禹相續的可能麼?恐怕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吧。

在沒有考古方面的證明來補完“二重證據”之前,商代之前的歷史,我們最好保持一個謹慎的態度,民族自信並不需要靠把歷史追溯到“黃帝”甚至“盤古”來證明。


夜小紫


按照目前考古學的研究成果,黃帝時期大約是公元前2700年左右,大禹時期是公元前2100年左右,這中間的600年,就是我們常說的五帝時期。五帝的稱號來源於孔子,他在整理《尚書》時,對上古歷史進行了重新編撰,挑選出五位傑出的部落首領,封為五帝。



關於五帝的版本,先秦史籍中就超過5種,我們以司馬遷《史記》為準,黃帝、顓頊、帝嚳、堯、舜。因為堯舜禹就在夏朝之前,且有禪讓的美名流傳,我們一般認為他們3人是同時代的,也就是幾十年時間。也就是說,黃帝、顓頊和帝嚳就統治了500年,每人活了200歲。按照遠古時期的平均壽命,這是無稽之談。



因此,在這方面史記等古文獻的記載是有誤的。我們有理由懷疑,在最早的古籍中,一定五帝時期一定還有許許多多的部落盟主,他們或因碌碌無為,或因禍國殃民,被歷史遺忘了,或者被孔子選擇性刪去了。



在目前夏朝的考古還沒有取得突破性進展情況下,三皇五帝的歷史入手難度更大,因此對於斷代,還是先往後放。


文史琅琊閣


朋友,從黃帝到堯舜禹之間的記錄還真的不少呢!有很多古書上都記載了黃帝以後的帝小昊、帝顓頊、帝嚳的故事。比如司馬遷的《史記.五帝本紀》 、《山海經》 、《淮南子》《搜神記》等等一大批古書記載了三皇五帝的故事。

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應該是從神農氏炎帝和有熊氏黃帝開始的。

所謂文明史,就必須有文字所記載了。那可不是憑空編造的。既然,有文字的記載,那麼就必有其人了。

只不過帝顓頊和帝嚳時期,發生的事情比黃帝和堯舜禹之間少了一些。


但是,帝顓頊和帝嚳時期的傳奇故事也有很多。比如《共工怒觸不周山》,《帝嚳南巡女嫁狗》《恆娥竊藥奔月宮》等等一大批故事。

好了,朋友們,如果想知道更多的上古神話傳說,請關注本人。謝謝。


地丁老師60838848020


這段時間並非空白,《史記》都有確切記錄。

從黃帝到堯帝,僅僅只有五代人,時間實際上很短,沒有想象中那麼漫長。堯是黃帝的五代孫。

在次之前,黃帝各支後裔輪番執掌權力,分別是:

1,第三代:顓頊高陽氏。2,第四代帝嚳高辛氏。3,第五代:帝摯、放勳、,放勳即堯帝。

由於兄弟年齡有差、各支的人口繁衍快慢不同,舜帝僅僅比堯帝年輕幾十歲,但卻是黃帝的七世孫,按照親屬輩分,堯是他的「叔伯祖」了。更有意思的是,大禹是黃帝五世孫,與堯帝輩分相同,他雖然在舜之後即位,但也是舜的「叔伯祖」。

所以說,這段時間很短,理論上不會超過150年,按照專家推測夏朝建立於公元前2046年的話,黃帝就應生活在公元前2200年左右。

這段時間裡,實行的是世界古代很常見的分封和推舉制,其實也是【家天下】,畢竟從黃帝到夏朝,都是軒轅氏一家在執政。

值得一提的是:分封賜姓原先在軒轅氏內部進行,但到了舜禹二帝重合的那幾十年裡,對「家外人」也開始賜姓了。原因可能與禹舜之間的鬥爭奪位有關。

因為大禹被舜指派去平定水土,功勞很大,《史記》記載到,平定水土以後,舜帝對周人祖先後稷賜姓為【姬】,對商人祖先契賜姓為【子(好)】,對皋陶、伯益這些東夷賜姓為【嬴】。

這場鬥爭以大禹父子勝利而告終,再次回覆到【家內繼承】。

注意:除了《史記》,對這段歷史的記載就主要是東夷系統的譜系了,因為往往會加入【少昊氏】,如比較成型的趙國《世本》、魏國《竹書紀年》以及《山海經》部分詞句等等。但正如司馬遷所言,其言不雅馴,且這套黃帝譜系常常自相矛盾。


歷史咖啡


少昊。黃帝與正妃嫘祖生長子玄囂,即白帝。據說玄囂出生時候天空金光瀰漫,五隻鳳凰落入院中,百鳥皆來道賀,稱金天氏。玄囂深得黃帝真傳,聰穎能幹,能通鳥語。他統帥東夷部落居於青陽,又稱青陽氏。他任用鳥類掌管春夏秋冬,處理政務。他管理的很多部落大多以鳥為圖騰。玄囂為嬴(音:嬴)姓。

顓頊。黃帝與正妃嫘祖生次子昌意。昌意與蜀山氏女有子生於高陽,稱高陽氏。高陽氏有聖德,沉靜穩練,通曉萬事。黃帝死後高陽稱帝就是顓頊。另有記載說少昊去世,顓頊與共工作為兩個最強部落首領爭帝位。共工失敗撞倒了不周山。天塌下一片,女媧氏天台山煉五彩石補天。屈原《離騷》“帝高陽之苗裔兮”,就是說自己是顓頊的後人。

帝嚳。

玄囂生蟜(音:餃)極,據說蟜極發明了橋。他的兒子就是帝嚳,黃帝的曾孫。帝嚳生於高辛稱高辛氏。他明察秋毫,恩威並重,仁厚愛民,天下臣服。相傳他設立二十四節氣。

期待您的關注,再次感謝。


紅雨說歷史


這段時間並不空白;黃帝(當時華夏部落聯盟首領)臨死前傳位於他的孫子顓頊,引起了部落首領之一共工氏的不滿,共工跟隨黃帝征戰多年,在平定其他部落統一華夏部落中功勞很大,是部族中的二號人物,黃帝死後本來理所當然就是聯盟的繼承人,誰想到由於黃帝的私心,傳位位給了孫子,於是選擇了魚死網破之舉。戰爭初期由於共工準備充分,顓頊屢屢受挫,後來利用其兄弟(揮)發明的弓箭,引共工進入埋伏圈戰勝了共工,共工一氣之下撞了不周山,引發大洪水,後來經過幾十年的治理才漸漸平定。

顓頊的侄子俊,在後期平定共工餘部(九國)中,立了大功顓頊就把高辛(今河南商丘)地方封給了他,史稱高辛氏,顓頊死後高辛即位,是為帝嚳,體察民情,訂立二十四節氣,改善人民生活質量,後遷都亳,避免了洪水的侵擾,大治天下人民安居樂業。




伊老劍客


兩個原因。

一個是周代不僅是朝代更迭,還是民族主體更迭。商代的主體民族O2大多向南北潰逃了。目前發現古撣族,也就是泰國人老撾人傣族,撣族其實就是商族。由於民族更迭,所以歷史文化必然會遺失。而周代又是政治制度大變革,是分封全面等級制的開始,所以政治需要就會大規模毀史毀文化。孔子時代已經不知道殷禮和夏禮了。還不要說堯舜禹時代。周代為什麼只言春秋不言夏就是文化大變革。到了秦代又是政治制度大變革,所以就有焚書坑儒這件事,尤其焚書導致文化歷史再一次遭到大破壞。到了漢代已經看不懂屈原的楚辭了。

第二是《史記》明顯修改了很多歷史,因為漢武帝獨尊儒術,所以需要符合儒家學說的德政。因此就有了堯舜禪讓說,符合儒家美學和倫理的修改。末代之君則被普遍詬病,其實就是告誡子孫不要做亡國之君。中國上古歷史大多是關於兩個黃白聯姻集團爭鬥是事。這些並不符合儒家思想。所以就算坊間還有流傳,也不會被記錄在案。中國史書大多經過修改,尤其要符合儒家學說,也有後朝汙名前朝所做的修改。所以歷史學只讀書很難找到真相。

這兩個原因相疊就使得商代以前,尤其堯舜以前都不被記錄。


國病


司馬遷的(史記*五帝本紀)記載了黃帝、顓頊、嚳、堯、舜。顓頊是黃帝孫子,帝嚳是黃帝曾孫,堯是嚳子黃帝玄孫,舜是黃帝9世孫。當時太史公手頭的資料肯定比現在豐富,但是由於相隔2000多年,太史公比較較真,所以黃帝之前的事就沒記載。其實,太史公記載的軒轅黃帝是最後一任黃帝,王大有先生考證共有十任黃帝,到軒轅黃帝時,黃帝族就分化衰微了,黃帝后人分佈於許多部落氏族,少昊氏崛起,同時各個部落也進入大融合時期,顓頊、嚳、堯都、舜、禹與黃帝都有血緣關係。總之,黃帝到堯舜禹是一脈相承,並沒有斷代。需要說明的是,堯舜禹等人,都是其部落的酋長,然後被推舉為一任帝王。到姬周得天下,武王封黃帝直系後人於祝,在現山東新泰市。


阿里小泰


炎帝被黃帝打敗。黃帝執政到堯舜禹中間空的那些年不是沒有記錄,而且是有記錄。司馬遷的《史記》《五帝》本上有記載,黃帝嫘祖生少昊和昌意。黃帝逝,少昊繼位,稱帝少昊。少昊生少陽,少陽即顓頊。少昊亡,顓頊繼位,顓頊死,帝嚳繼位。帝嚳傳位堯。黃帝嫘祖生昌意,昌意生玄囂,玄囂生蟜極蟜極就是堯。


喇叭與利劍


首先,根據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性格,無論好事壞事,肯定是要記錄的,這點不應該有懷疑,這是中國人的根本屬性之一。

其次,要考慮到年代實在太久遠,殷商的時候用的是青銅和甲骨,那麼更早之前用的是什麼?就算不知道,也可以肯定必然很笨重,根據生產力原則,說不定是陶器甚至是泥土或者就是結繩計數,所以不要說確認,可能連目標都很難確定,倒底找啥。

第三,因為直接的可識別的文字材料肯定是很難找到,無論是本身材質,還是文字的辯識,都太遙遠了,可能孔夫子,司馬遷的時代還有一些史料,當然他們距離黃帝時代也太遠了,當時古人肯定也就只能用他們的語言記錄了,就像現代人考古一樣,但是,原始的始料也未必能留下來了,這樣,這些記錄就只能變成神話傳說一樣的記錄,再也無法確認了,我們也只能半信半疑,這個懷疑不應該是針對孔夫子,司馬遷,而是因為他們也未必完全清楚,他們只是儘自己的責任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