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安盟:發揮種植業優勢 打造綠色經濟增長點

興安盟強勢推進秸稈資源綜合利用產業化走筆

推進“五料”化利用找回“另一半農業”

作為農業大盟,興安盟秸稈資源十分豐富。過去,每到秋收季節,遍地是成片的玉米、水稻、小麥秸稈,很多農戶會將地裡的秸稈一燒了之,使得鄉村處處濃煙滾滾、霧鎖大地。隨著這兩年秸稈資源化綜合利用的推進,以前遭人嫌棄的秸稈正在變廢為寶,加工轉化後成為炙手可熱的清潔能源和牲畜的“營養餐”,甚至還成為了新型建材,大有代替彩鋼瓦的勢頭,使困擾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的“老大難”問題正在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9月2日,走進烏蘭浩特市義勒力特鎮幸福嘎查生物秸稈飼料生產加工廠,工人們正在廠長包田喜的帶領下,在生產車間保養設備,為即將到來的大規模生產做準備。“這條生產線是加工生物質顆粒燃料的。秸稈經過粉碎、烘乾、生物質處理等工藝後,秸稈就能變成燃料了,再加點微量元素,就能做成牲畜的‘營養餐’了!”

這座秸稈加工廠佔地8000平方米,自2014年9月生產以來,已消耗秸稈2500噸,生產生物質顆粒燃料近300噸、飼料2200噸。包田喜告訴我們,這個秸稈加工廠每年可“吞掉”18000噸秸稈,不僅能“吃掉”幸福嘎查年產5000噸的秸稈,還同時消化了周邊嘎查的13000噸的秸稈。若按每噸秸稈200元的收購價、生物質顆粒燃料每噸近700元、飼料每噸近900元的市價算,每年這個廠能實現產值1260萬元以上,利潤達300萬元以上。同時,在運輸、加工、使用的過程中,村內20多個剩餘勞動力在農閒時間在這裡打工掙錢,讓他們不出村也有活兒可做,有錢可掙。

在這裡我們還見到了嘎查育肥羊養殖合作社養羊大戶楊泉來取飼料。他家裡除了種玉米,還養了300多隻羊。說起喂秸稈飼料的好處,他深有感觸:“喂這個飼料好長肉,生產過程中加入了很多微量元素,不用再喂其他的飼料,還能提前出欄半個月,而且喂起來特別方便,還很乾淨。”楊泉說,現在他家地裡的秸稈足夠這300只羊一年的飼料,還由於這種飼料方便、快捷、省時、省力,過去300只羊需要8個人備料,現在有2個人就足夠了,人工這一塊一年至少能給他省下1萬塊錢。

包田喜告訴我們,這幾天來預定秸稈顆粒燃料和飼料的人絡繹不絕。有四五個養殖大戶上門簽訂了長期供應合同,好幾家都預交了訂金。他說,以秸稈為原料生產的高能飼料,牛羊能充分吸收飼料中的營養物質,大大降低牛羊發病率,且產奶量高,膘肥體壯。興安盟科技局科研人員梁海芬主任告訴我們,這個項目不僅可以解決目前養殖業缺草現狀,而且由於其以秸稈為原材料,還能實現廢物的有效利用。

而說起生物質鍋爐取暖的好處,烏蘭浩特市太本站鎮曙光村李秀蘭最有發言權。去年冬天,靠著生物質鍋爐燃燒秸稈顆粒取暖,他們家過上了有史以來最溫暖的一個冬天。“這可比以前的爐子好多了,火特別旺,做飯取暖都特別方便,另外用這個全自動的智能爐子還很乾淨,不僅不影響家裡環境還沒有安全隱患。”李秀蘭說,雖然一冬天只燒了2噸半的秸稈顆粒,但是她們家這140多平方米房子的取暖效果比隔壁燒5噸煤的還要好,“冬天住在我這房子裡像住樓房一樣。”李秀蘭笑著說。

站在一旁的興安盟禾生源生物質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安春青告訴我們:“與傳統燃料相比,這種生物質燃料呈顆粒狀,便於運輸,燃燒效益高,易於燃盡,燃燒值達4000大卡以上,能代替普通的煤炭。此外,生物質顆粒燃料燃燒時有害氣體成分含量低,排放有害氣體少,具有環保效益”。

除了飼料和燃料,突泉縣鑫泰集團秸杆制瓦公司利用秸稈作為材料製成的秸杆纖維超強聚酯瓦、秸杆纖維中空波浪瓦等產品,也為秸稈資源的綜合利用開闢出了一條新出路。突泉縣鑫泰集團秸杆制瓦公司副總經理馬雲啟說,這些含有30%的秸稈成分的瓦,不僅隔熱隔音,還永不生鏽、永不變形、永不退色,使用年限可達30年以上。“公司共啟動建設秸稈制瓦生產線7條,每年可消耗農作物秸稈3萬噸,生產秸稈纖維瓦片300萬平方米,直接帶動就業200人,年可實現銷售收入1.5億元、利稅近1000萬元。”馬雲啟說。

“我們今明兩年將在突泉縣水泉鎮合發村永安鎮杜樂村等30個村佈置秸杆收購點,目前已建成3個。”內蒙古鑫泰建築安裝(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馮晶說,下一步,她們還要啟動生物質發電項目,預計每年將消耗秸稈23萬噸,相當於節約10.85萬噸標煤,轉化用電1.8億度,同時,還將滿足突泉縣400萬平米的供暖,帶動就業500人,為突泉縣農民帶來直接經濟收入4831萬元。

在突泉縣,以內蒙古瑞爾生物質能源開發有限公司為龍頭,各村加工廠為節點,推行起了一套“保底回收、統一銷售”的運營模式。“曙光、哈拉沁肉羊扶貧產業園區內的一方、華邦、田成飼料加工廠和各村加工廠將轉化後的產品售往我們公司,再由我們進行生物質飼料轉化。”內蒙古瑞爾生物質能源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宇欣說,如今,僅他們一家企業生產的飼料,就可以滿足30萬隻羊一年的需求。“現在公司已獲得出口資質,目前也已與韓國商業生物株式會社簽訂了價值3000萬元的出口合同,下一步,我們的產品將出口韓國,為外國客戶提供37000噸玉米芯纖維顆粒。”張宇欣說。

“秸稈的綜合利用,產業化是唯一出路。秸稈產業化必將成為一個新興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成為我國綠色經濟的一環。”在2015中國(興安盟)秸稈產業化大會上,聯合國前副秘書長、國際綠色經濟協會名譽會長沙祖康指出。“過去我們把糧食作為農業的唯一目的收穫物、秸稈看作是附產品,甚至是廢棄物或垃圾來處理和浪費掉,這樣的農業是不完整的農業。”興安盟科技局局長王永生強調,隨著科技的發展、技術的進步,秸稈“飼料化、燃料化、肥料化、材料化、基料化”的“五料”化利用,實質上就是提高資源利用率、土地產出率和勞動生產率,使秸稈的價值不斷提升,達到與糧食齊名水平,是撿回了半個農業。

從過去的農業廢棄物,變身為現在的農業再生資源。眼下,在興安盟不起眼的小秸稈正在變廢為寶,串起一條資源節約、低碳環保、農民增收、企業增效的“綠色產業鏈”,2014年興安盟累計投入資金1.5億元,建成了230家村級秸稈加工廠,並引進中農綠能、北京傳樹、仙居達攀生物科技、滿洲里環源生物等10餘家從事秸稈轉化的企業,初步形成了秸稈顆粒機械製造、燃料爐具製造、秸稈制瓦、秸稈制天然氣、秸稈制有機肥的產業化雛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