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之前,曾經輝煌一時的絲綢之路,是如何走向衰敗的

在世界古代文明史上,絲綢之路的興衰不僅標誌著那個時代陸路和海陸交通的變遷,也是沿線各國興衰的一個縮影。杜甫的詩描述了唐朝“安史之亂”之後,絲綢之路遭到破壞的情景。絲綢之路既是架設在東西方之間的橋樑,又是連結國內各民族的重要紐帶。繼張騫通西域後,這條通路在唐朝時期也曾出現過繁榮局面

千年之前,曾經輝煌一時的絲綢之路,是如何走向衰敗的

張騫雕塑

隋朝時的絲綢之路

傳統的絲綢之路,是指從洛陽或長安出發,途經甘肅河西走廊,至敦煌,出玉門關、陽關,越過蔥嶺(今帕米爾)通往中亞、歐洲和非洲等地區的道路。隋煬帝即位後,派裴矩前往張掖主持“通西域”的工作。裴矩的工作卓有成效,大業年間,西域“相率來朝者”大約有三十餘國。裴矩在工作的過程中,又經過搜尋資料,採訪胡人,親自撰寫完成了《西域圖記》(三卷),這部書除了記載西域諸國的山川地理、風俗物產等情況外,最可貴的是記下了通往西域的三條最主要的道路,裴矩將它們稱為北道、中道和南道。

千年之前,曾經輝煌一時的絲綢之路,是如何走向衰敗的

裴矩

北道自敦煌(今甘肅敦煌)出發,至伊吾(今新疆哈密),經蒲類海(今新疆巴里坤湖),到達突厥可汗庭,然後渡過北流河水(今錫爾河),至拂菻國(今土耳其伊斯坦布爾),達於西海(今地中海)。中道出敦煌至高昌(今新疆吐魯番),經過焉耆(今新疆焉耆),龜茲(今新疆庫車)、疏勒(今新疆喀什),度蔥嶺,又經蘇對沙那國、曹國(今伊什特漢)等,到達西海(今波斯灣)。南道出敦煌至鄯善(今新疆若羌),向西經于闐(今新疆和田)、朱俱婆(今新疆葉城)、喝盤陀(今新疆塔什庫爾幹),度蔥嶺,又經吐火羅、曹國等,至北婆羅門(今印度北部),達於西海(今印度洋)。

千年之前,曾經輝煌一時的絲綢之路,是如何走向衰敗的

敦煌現代圖

唐朝時的絲綢之路

唐朝時的絲綢之路一般指由都城長安出發,通過今甘肅、青海、新疆地區,經中亞通往中東及東歐地區的通道,如果以敦煌為界,可將這條道路分為東西兩段。東段指由長安連接敦煌的道路。這一段道路經過唐代的擴展也變得四通八達,組成了一個縱橫交錯的交通網。可以將這段線路分為南路、北路和青海道三條通道。南路的大體走向是從長安出發,到達隴山,轉而沿隴山西南行,經清水至秦州西行,經伏羌縣-蘭州-廣武縣-涼州-刪丹-甘州-肅州-瓜州等地至敦煌。北路從長安出發,到達平涼,轉而北上,經原州至石門關,由此向西,經惠州,自烏蘭關渡黃河,西北行至涼州,與南路合。

千年之前,曾經輝煌一時的絲綢之路,是如何走向衰敗的

都城長安

青海道從蘭州或臨州西行,到達鄯城,轉而西北行,渡大通河,越祁連山,經大斗拔谷至刪丹縣,與北路合。富甲天下的盛唐時期也造就了“絲綢之路”的黃金時期。也就是在這個時期,中國的造紙術和雕版印刷術開始沿著絲綢之路向西傳播,中國的文化和技術輸出達到了歷史最高峰。“安史之亂”爆發後,西北邊防空虛,唐朝政府失去了對西域的控制,一時絲路上“道路梗絕,往來不通”。所以杜甫在另一首詩中發出了“乘槎消息斷,何處覓張騫”的哀嘆。海路交通興起以後,漢唐時期輝煌一時的古“絲綢之路”最終走向衰亡。

千年之前,曾經輝煌一時的絲綢之路,是如何走向衰敗的

杜甫

絲綢之路的擴大

近年來,一些學者認為上述記載的道路大部分經過沙漠地區,所以稱之為“沙漠絲綢之路”。除此之外,又提出了“海上絲綢之路”和“草原絲綢之路”的說法。唐代地理學家賈耽在他的《皇華四達記》中記載了海上絲綢之路。大體的走向是,從廣州出發,沿越南海岸南下,穿越馬六甲海峽,繞過蘇門答臘,再沿印度馬拉巴海岸北上,抵達印度河口。從此可以沿波斯灣海岸西行,可到達阿拉伯的首都巴格達;另外,也可橫渡阿拉伯海,到達東非沿岸和亞丁灣等地,然後再趁季風沿阿拉伯海岸進入波斯灣。全程航行大約需要3個月。

千年之前,曾經輝煌一時的絲綢之路,是如何走向衰敗的

賈耽

“草原絲綢之路”,即指曲漠北通向西域的通道。“安史之亂”之後,河隴地區被吐蕃攻佔,河西走廊及青海道也因此被阻斷,這條道路成了由陸路通西域的唯一道路。其大致走向為自北庭往西,經蒲類縣(今新疆奇臺縣)北行到達北塔山,越地過阿爾泰山,往東北直到回鶻牙帳,整個行程約三千里。西段即是由敦煌向西域各國去的路,大體上相當於裴矩記載的中道和南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